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浪漫”与“乡土”的协奏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居文豪

摘 要:海子作为一位天才诗人,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子在西方基督教文化和尼采哲学的熏陶下,创造了一个诗歌界的神话。本文旨在透过海子留下的诗歌文本,结合海子的背景与经历,探求海子诗歌中所蕴含的多种文学元素,在海子的创作中探寻西方文学、哲学乃至宗教的元素,寻觅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和一个“诗才”的独特思维。

关键词:海子诗歌 乡土 西方 哲学

一、深埋中国乡村土壤下的“海子”

1987年的春节,海子回到故乡,故乡淳朴的气息、亲人亲切的面容和关怀的话语抚慰了海子的心灵创伤。《海子传》这样写道:“海子隔三岔五地去亲戚朋友家喝酒,醉了好几次,也出了好几次洋相。”这样一个以酒来治疗心灵的诗人,不久后便写出《卧醉故乡》这样一首醉意、肆意却又蕴含悲痛的诗句:“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在蓝色的月亮下/飞翔的是我/感觉到心脏,一颗光芒四射的星辰/醉倒在地,头举着王冠/头举着五月的麦地/举着故乡晕眩的屋顶/或者星空,醉倒在大地上!/大地,你先我而醉/你阴郁的面容先我而醉/我要扶住你/大地!”在海子的诗歌中,大地是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大地以其厚实、广大的特点成为海子想象力和精神悲伤的载体。对于海子来说,大地不再是大地,而是另一个母亲,四季变换、昼夜循环所带来的律动勾动着他的心弦和呼吸。大地已然是海子的另一个生命,是他情感的依托、心灵的归宿。泥土的热度与冷漠、柔情与肃然早已融入海子的生命。海子在故乡生活了十五年,对于土地有着别样的眷恋,这也是海子乡村题材的诗歌展示出一种灵魂回归故地的韵味的缘由。

在组诗《诗人叶赛宁》中,“故乡”成为九首诗的主基调;在《醉卧故乡》中,故乡成为整首诗的主角。“故乡的夜晚醉倒在地”,究竟是谁醉倒在地呢?是诗人自己。这一独具浪漫色彩的开头将比拟、佯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精妙,错位的言语获得流畅的韵律,陌生化的语言也将夜与故乡融合。醉酒后的诗人看到柔软的月色变为冷冰的蓝色,天地间存在着神秘、凄凉、忧郁和浓重的冷漠。在这样的情境下,诗人踉跄着,好似飞翔一样。心脏是唯一跳动的,在混入酒精后也“醉倒在地”。在诗人的心中,大地就是故乡,身体醉倒,心脏醉倒,灵魂在拥抱着大地,回到了故乡。王冠、麦地、故乡的屋顶,皆被头举着,也是被诗人的灵魂高举着。王冠是“热爱的少女”,麦地是“读诗”的地方,故乡的屋顶是“岁月的前行”。

在海子的诗歌中,乡村不再表现出它的美貌,也不再无忧无虑,而是有着痛苦和忧愁,直击诗人的灵魂。在《麦地与诗人·答复》中,海子以“麦地”为中心,向世人袒露了自己对人类存在的体悟。在他的诗中,“麦地”“麦子”是中国农村的现状,它们不再是简单的作物和景色,而是我国从古至今农耕文明的展现。粮食是一个国家的根本,麦地成为人的精神寄托和幸福所在,它是民族精神的所在。而诗人以“麦地”为意象,独具慧眼地在幸福之中觉察到了生存的荒凉。在别人看来,麦地是温暖、美丽的,在诗人看来,却是“痛苦”“灼伤”的,这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猛烈冲击,表露了一种从古至今被人忽略遗忘的精神的饥饿和虚无的存在。海子是探索者,是思想者,更是前行者,他不仅发现了人类精神的荒凉和存在的虚无,还揭露了世人对于存在的漠视。

二、冲突与和谐的“交响曲”

在海子的诗歌中,最易发现的是其自我意识的表达——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冲突和对物我合一的强烈向往。在海子的诗歌中,自我既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也是在痛苦、惆怅之中,在辗转徘徊的境遇中寻求出路的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儒家的积极入世观,也有道家的无为出世观,中国传统诗歌的最高境界是“忘我”的天人合一境界。在每一个朝代,诗歌都有不同的意义,如唐代诗歌大多以明志为目的,宋代士人多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积极进取,以入仕为荣。也正是因为这一类文人居多,诗歌的功利性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与儒家不同,道家将自我与自然相融,却也强调着自我的价值。海子的诗歌既有对存在的关注,又包含着对人类失语的拷问和思索。

中国传统诗歌较为关注集体,而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在“人”的发现上有了新的突破,即重归自然,表现自我。浪漫主義追求自我个性的解放,主张提升感性的体验,并以此来面对现存的精神危机,主动地将自我和存在相联系。在浪漫主义的影响下,西方浪漫主义诗歌也获得了缓解人与社会之间冲突的功能,以自我幸福和重归自然为核心,更加注意生命存在和人性关怀。在海子看来,西方浪漫主义诗人是“诗歌王子”,其中包括了他最喜欢的雪莱、克兰、普希金等。这些浪漫主义诗人极大地冲击了海子的创作情感,把海子的创作道路引向个人存在。海子在西川的影响下接触《圣经》,而后又阅读了大量与宗教有关的书籍。因此,海子诗歌不仅蕴含了西方的浪漫主义色彩,还在内容上拥有了神性。海子死去时,身边放着四本书——《孤筏重洋》《新旧约全书》《康拉德小说选》《瓦尔登湖》,这表明海子是在浪漫主义和宗教的影响下生活的。海子的诗中出现了大量基督、上帝、太阳、天国、麦子等极富宗教色彩的意象。在基督教文化中,麦子象征着死亡和重生。海子将麦子的意义升华,赋予其生命的意义。如“吃麦子长大的/在月亮下端着大碗/碗内的月亮/和麦子/一直没有声响……月亮下/连夜种麦的父亲/身上像流动着金子”(《麦地》),这里的麦子就像是滚烫的血液,成为生命的承载。在汲取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经验、受到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之后,海子自我探索、体味苦难的意识由此生发。

三、走在尼采“癫狂意志”路上的海子

尼采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在哲学、诗歌领域都卓有成就。海子在接触尼采时不过是一个学生,《尼采诗选》是海子的藏书之一。通过对比尼采与海子的诗歌,我们可以找到海子诗歌中尼采的影响。尼采和海子有题目相同的诗歌,如《秋》《回答》《幸福》等;相似篇名的诗歌有《孤独》(尼采)与《在昌平的孤独》(海子)、《我的玫瑰》(尼采)与《玫瑰花园》(海子)、《秋日的树》(尼采)与《秋日山谷》(海子)等。海子与尼采更为相似的一点在于,他们都曾创作过大量的诗歌向自己崇拜的诗人、哲人、文人致敬。20世纪80年代的北大学子崇尚诗歌,人人都向往成为诗人。最初,海子只是停留在简单地模仿上,学校的诗歌氛围和室友的影响不能让海子的写作基础更加牢固,创作全凭兴趣和广泛阅读。但海子的阅读能力很强,接受能力很快,时常在阅读不同的著作。海子在吸收尼采的思想后,创作也逐渐成熟,生命力和本我的向往在海子的诗歌中逐渐显现。

尼采对海子的影响在海子的诗歌《尼采,你使我想起悲伤的热带》中可以看出。“金黄的秋收俯伏在希腊的大理石上”,海子引用了梭罗读《伊利亚特》时所记录下来的感受,文学和宗教未与诗人的思想调和,而瓦尔登湖边的感受将海子引导至文学的海洋。“一只陶罐上/镌刻一尾鱼/我住在鱼头/你住在鱼尾/我在冰天雪地的酒馆忙于宗教/冻得全身发红/你头发松开,充满情欲和狂暴。”“陶罐”预示着文明,暗示着海子与尼采拥有极大的共性,是一脉相承的。尼采是怎样的呢?披头散发地走来,狂放而又喷薄着情欲。诗人自己是怎样呢?在大雪中的酒馆里冻得发红,这是灵魂的苦修和生命的觉醒。“悲伤的热带”“我的梦之蛇”,说明了尼采是海子的梦想和追求。这首献诗作于1987年,而这一年海子受困于失恋与诗歌不被认可的痛苦折磨中。海子创作这首诗,希望从尼采的身上获得光热,得到力量和灵感。在这首诗中,蛇、蜥蜴、自缢等意象和深沉的言语又是海子当时内心的真实写照——悲痛和阴暗。与尼采相似的是,海子也在追求生命中感受到了孤独和悲剧,继而实现了两个灵魂的共鸣,尼采的酒神精神成為海子20世纪80年代后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思想。

海子曾把尼采说成“沙漠和先知的幻象家”,“幻象”源于“表象”,由幻想加工而成。在他看来,幻象的存在有彰显生命尊严与价值的意义,这也是导致他后期作品走向狂暴的重要原因。许多学者也从“幻象”入手,希望深度解读海子的诗歌,而实际上,海子求学期间的诗学论文才是他诗歌表达的中心。在他的内心,尼采是诗歌的信徒,对于生命的崇拜使海子与尼采的思想逐渐趋同。

四、结语

海子离开人世三十年,但是他的诗歌仍然有着极大的文学价值。仅从中西思想的融合、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等方面研究海子的诗歌,终究还是有所不足,以海子诗歌中的西方元素和乡土元素为支架,探索海子诗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海子诗歌研究的新方向。海子留下的诗歌不多,但研究的价值却极大。海子留下的是一个诗歌系统、一份诗学,更是一个时代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邵宁宁.乡土中国奉献于现代化的一只精神羔羊——海子诗歌与中国精神传统(一)[J].文艺争鸣,2015(5):122-130.

[2] 连娜.海子的创作心理与诗学观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2.

作 者: 居文豪,浙江海洋大学东海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39916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