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志深笔长,融通中西,文约为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宏民

摘 要:《21世纪英语小说的人文主义研究》从人文主义视角全面剖析了新世纪英语小说中明显具有反思生命和生态、批判科学主义、观照世俗伦常的小说类型。专著立意深远,将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延伸至生态、科学和世俗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论证辗转文本内外,大量引证古今中外文论、哲学、历史和经典文学文本;学术话语简约精美,融通中西。该著作为21世纪英语小说主题研究开创了新视野,也为当下外国文学批评话语树立了融通中西的新典范。

关键词:21世纪英语小说;生态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世俗人文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1)03-0124-05

21世纪英语小说研究属于英美文学的前沿研究。该研究涉及的作品问世不过20年,其作家大多在上世纪已成名,在新世纪依然名声不减。由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1世纪英语小说的文学图景和生成这些小说的潜在环境还处于变动不居之中,要准确把握新世纪英语小说的新动向并非易事[1]。国外最早问世的21世纪英语小说研究专著是2013年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德里罗研究专家皮特·博克斯奥(Peter Boxall)所著的《21世纪小说导论》[2],同年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英国林肯大学学者希尔德亚德(Hildyard)和阿迪塞希亚(Adiseshiah)合编的21世纪小说研究论文集《21世纪小说:方兴未艾》[3]。前者虽梳理出21世纪小说的三大特征[4],但由于他选取的小说文本稍显随意,不免以偏概全;后者由于是论文集,并未形成一个系统性研究。新小说不断涌现,相应的学术研究也层出不穷,《劳特利奇出版公司21世纪英语小说研究指南》于2019年发行,收录了30篇一流学者撰写的21世纪英语小说研究论文。在国内,2014年杨金才教授研究了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5],此外暂无有影响力的专著问世。李顺春教授和李寒老师合著的《21世纪英语小说的人文主义研究》于2020年7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成为国内第一本新世纪英语小说研究专著。

该专著所研究的21世纪英语小说,不是随意选取仅以时间为限的文本,而是2003—2016年间问世的直接或间接以美国大事件为题材或背景,影射或挪用大事件的25本优秀小说。这些小说除了题材和背景相似性之外,在文学主题、艺术特色、叙事技巧和哲学渊源等方面体现了一定的同质性。这种同质性的小说“集想象与叙事、反思与批判于一体,融现实与历史、虚构与真实于一炉,具有宽广的全球化意识,表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与丰富的人文精神” [6]序言1。基于这些小说集中表现出的独特人文性,作者选定21世纪英语小说的“人文主义”作为研究主题。人文主义作为历史范畴,是一种出现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潮。人文主义(humanism)这个词语是从罗马时代拉丁语studia humanitatis(意为“人文学”)派生而来, 1808年由德国教育家尼采曼尔创造,随后,在德国历史学家哈根和德国自然科学家福格特的著作中得到广泛使用,终于成为一个国际通用词语。当时,它的本义是用来说明和强调人文主义者的工作——从事人文学的研究[7]。英国史学家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1914—2004)认为,人与宇宙的思维模式有三种:超自然(宗教)模式、自然(科学)模式和人文主义模式。第一种模式以神为本位,人和自然都是神的造物,欧洲中世纪就是神学为中心的超自然模式占主导。第二种模式认为人和其它有机体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浪漫主义时期就是自然神论占主导的自然模式。第三种模式聚焦于人自身,以人的经验理解上帝、自然与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便是复兴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学与文化,摒弃中世纪神学中心,推行人文主义的人文主义模式。可见在西方学术传统中,“人文主义”就是对立于“神学”和“自然(科学)”的“人学”。

作者在前言中阐明,著作题目中的“人文主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而是采纳了布洛克人与宇宙思维模式概念,著作中定义的人文主义是宽泛的,“包含一切以人的关怀为目的的理论体系,如社会学的、女性主义的、历史主义的、心理分析主义的、生态主义的或生命主义的”[6]前言3。用人文主义这个词来概括一个时期的文学主题似乎过于宽泛,因为文学即人学,严肃文学或者经典文学无一不是人文的。加之21世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潮都更加多元化发展,布洛克的人与宇宙模式在当代不是单一的表现模式,而是叠加地存在和表现。21世纪文学作品也必然反映出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因此,作者把人文主义与生态、科学和世俗(非宗教)相结合,细分为生态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世俗人文主义从这三方面深入探索21世纪英语小说主题,大大拓宽了人文主义研究的内涵与外延。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最突出的生存危机,人与宇宙关系(天人关系)不和谐之处最集中的表现就是生態恶化、滥用科技、家园荒芜这三方面。因此,“21世纪英语小说的人文主义研究”是建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选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第一章“21世纪英语小说的生态人文主义”,作者从“环境伦理”“生命伦理”“生态自我”等三方面探索了21世纪英语小说中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以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自然观造成了生态失衡,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转变发展思路和消费模式,因此“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它是生态主义和传统人文主义结缘而成的全新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既适合生态发展也确保人类生存。作者全面梳理了生态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史,追溯其哲学、伦理学、美学和社会学渊源,论述美国19世纪梭罗《瓦尔登湖》、20世纪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A Sand County Almanac,1949)和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1962)等经典作品所构成的美国生态文学史。

作者着重分析了21世纪科马克·麦卡锡的《路》、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理查德·鲍尔斯的《回声制造者》等小说表现的“环境伦理”思想。作者认为,《路》虚构了核爆或核战争造成的人类世界末日后的荒原景象。若T. S. 艾略特笔下的荒原象征20世纪西方文明的没落,《路》中末日后的荒原则是惨绝人寰的人间炼狱,这炼狱是自然对人类最为严重的报复。这说明源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环境灾难终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6]21。在论述“生命伦理”时,作者指出,基于生态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自然万物除了具有客体性,还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出自然的内在价值。例如,《回声制造者》中的沙丘鹤既是自然的主体又是自然的客体,其存在本身就具有内在价值。同时,由于自然具有主体性,因而具有目的性和创造性。在21世纪英语小说中,鸟兽鱼虫和人类一起成为叙事性小说的主人公之一。作者认为几乎所有21世纪小说家都具有“生态自我”意识,把他们称为生态人文主义作家并不为过[6]65。作者从弗兰岑、鲍尔斯、麦卡锡、麦凯恩、弗尔、德里罗、厄普代克等小说家的自身成长环境和创作经历叙述了他们如何构建生态自我意识,以及他们如何在小说作品中塑造出具有生态自我意识的人物形象。最后,作者呼吁只有向生态人文主义转向,方能有效解决生态危机。

第二章“21世纪英语小说的科学人文主义”,作者详细梳理了人类思想史中科学和人文的关系,以及“科学人文主义”这一概念提出的背景及其思想内涵。在古希腊时代科学与人文相互包涵,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中的哲学家同时又是数学家。16—17世纪,在培根实证哲学和笛卡尔主客二元论的推动下,自然科学成为独立的学科,科学与人文开始分离。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沙文)主义的盛行导致科学与人文的矛盾冲突,两者最终分离并逐渐演化成“两种文化”的危机。20世纪30年代,科学史家萨顿(George Sarton,1884—1956)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的文化,即科学人文主义。其思想内涵是“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人文为方向与目的,其宗旨是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与互补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方面和谐发展,并基于此而不断实现人的自身解放”[6]87。作者认为,只有成功将历史精神与科学精神结合之人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众多21世纪英语小说家具备了科学人文主义者素质,他们的小说记叙了科学的发展、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特别是战争中滥用科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和末日启示。

鲍尔斯是把科学和人文并置表现得最淋漓尽致的21世纪小说家。作者详述了鲍尔斯的科学人文主义思想发展史和创作史,阐释了他多篇小说,例如《三个农夫去跳舞》《我们歌唱的时代》《囚犯的困境》《加拉提亚2.2》《冲破黑暗》和《回声制造者》中体现的科学之美和人文之美。这其中堪称经典的当属《回声制造者》,小说中科学话语涉及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生态学,“展现了心智、身体与精神交融一体的图画”[6]102。作者指出,鲍尔斯的创作证明了当代文学家所需要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科学批判精神。但同时作者也公正地评价道,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实践并不能化解新时代的叙事危机,也不能填平两种文化之间的鸿沟。

第三章“21世纪英语小说的世俗人文主义”,作者梳爬了世俗人文主义及其相关概念的缘起和思想发展史,着重阐述了当今世俗人文主义领言人保罗·库尔茨(Paul Kurtz,1925—2012)的主要思想。世俗人文主义区别于宗教人文主义,它反对对现实生活现象做超自然解释,而是本着自然主义的世界观来探求如何优化和丰富人类的生命;它遵循人文主义的伦理道德,相信人的价值、自由,并顾及他人需求;它还主张维护民主,允许不同声音;它致力于文化上求同存异,实现全球性的人文主义新范例。作者敏锐地指出,世俗人文主义的软肋在于它最终无法克服人类中心论的难题,但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21世纪文化景观的重要视角,藉以反思生命的意义。

作者认为,21世纪英语小说的世俗书写体现在对被极端边缘化的“恐怖分子”及其生存现实的描写,比如《坠落的人》中的艾哈迈德和《恐怖分子》中的哈马德。这继承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康拉德、马尔罗等小说家开创的探讨极端分子内心的文学传统。更多21世纪小说塑造了被边缘化、局外化和隐身化的美国少数族裔移民形象,例如,《拉合尔茶馆的陌生人》主人公昌盖兹、《门在楼梯口》主人公塔西·柯尔津及男友雷纳尔多。作者指出,对这些边缘人的叙写在叙事上是一种“反叙事”;在伦理上体现出小说家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人性展开的现代考量。作者还从新历史主义视角阐释了21世纪英语小说中的历史书写,分析梅苏德《皇帝的孩子》、弗兰岑《纠正》、弗尔《特别响,非常近》、麦凯恩《转吧,这伟大的世界》等小说如何将现当代重大历史事件,如德累斯顿大轰炸、广岛核爆、恐袭战争、伊拉克战争等碎片化、隐性化地植入小说文本之中,体现出“文本的历史性”。最后,作者重点探讨了此类小说中的都市漫游者形象。他发现,不同于惠特曼笔下浪漫主义式包容一切的乐观漫游者,也不同于波德莱尔笔下现代主义式无限趋向内心的忧郁漫游者,甚至也不同于后现代受个人生活小震动,选择出走家庭而后又回归的嬉皮士漫游者(例如厄普代克笔下的“兔子”),21世纪英语小说中的都市漫游者是疗伤式和回归式漫游者,他们由于时代大动荡,比如恐袭或战乱,经历奥德赛式漫游之后纷纷选择回归家庭。

纵观著作主体三章,21世纪英语小说主题所涉及的生态、科学、世俗(家园)三个方面相互关联、层层推进。生态失衡和科技滥用离间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是造成人异化的根源。因此要修复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小说家们呼吁先从人自身做起,首先修复失序的家庭关系,并从内心深处生发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一切以人为中心,注重与人类的长远发展和福祉追求相和谐正是21世纪英语小说的主题。作者在新世纪之初,再次高举人文主义旗帜,不畏惧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不踯躅于小资主义的创伤和记忆,为当下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找到了正确的化解之道,这是该专著志深筆长之处。

在研究方法和路徑上,专著论证不仅文献功底深厚,逻辑层次清晰完整,论证鞭辟入里,时有洞见,而且体现出学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学术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论证不囿于文学领域,还打通生态学、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美学和伦理学等相关学科。人文科学跨学科研究大大拓宽了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二是作者精通中西比较诗学,仰仗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论证不仅引用西方古典和现代文论,还巧妙地运用中国古典文论,打通了中西批评话语。例如,在阐释自然万物的主体性时,首先运用西方哲学家怀特海的“非生物内在价值论”,然后运用中国佛家“有情众生”(动物)与“无情众生”(植物及其它物质元素)观点进一步论证,中西(文论)合璧,相互阐释,相映成趣,大大丰富了论证层次。三是论证“以诗证文”,即引用中国古典诗文来阐释21世纪英语小说文本。例如,第一章第二节第三部分论证小说《回声制造者》自然之美及其内在价值主要通过对沙丘鹤的描写得以实现时,该专著引用《诗经·小雅·鹤鸣》中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来解读英文文本对沙丘鹤聚集,鹤鸣嘹亮,数英里回荡,经久不息的情景描写。又如,引用淮南八公《相鹤经》中的“鸣则闻于天,飞则一举千里”来阐释对沙丘鹤像“恐龙”一样的鸣叫声[6]19。以中国古典诗文来阐释西方小说,是文本阐释方法论的创新。这体现出中国学者在外国文学研究中的话语自信,是在“讲好中国故事”文化方针指引下,运用中国话语阐释西方文学的优秀实践。

专著另一个亮点是章节结构匀称,学术语言简约精美。结构上共三章,每章四节,每节三部分。每一章节字数篇幅大致相当,没有任何旁逸斜出,体现出形式上的完整充实、匀称和谐。这种形式美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美学追求,如同旧体诗对于句数、字数和平仄的追求。另外,著作行文流畅、文白交错,信手拈来的中国经典文本与21世纪英语小说文本相映成趣,那些中国古典诗文如同珠落玉盘,一一点亮艰深的学术批评文本,使专著具有较高的可读性。总之,该著作融通中西,文约为美,树立了学术散文新典范。

参考文献:

[1] O’GORMAN D,EAGLESTONE R.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Twenty-First Century literary fiction[M]. Oxford: Routledge,2019: 1.

[2] BOXALL P. Twenty-First Century fiction: a critical introdu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P,2013.

[3] ADISESHIAH S,HILDYARD R. Twenty-First Century fiction: what happens now[M].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2013.

[4] 丁夏林. 把握二十一世纪英语小说创作的新动向:《二十一世纪小说导论》述评[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5):64—71.

[5] 杨金才. 论新世纪美国小说的主题特征[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2):6-12.

[6] 李顺春,李寒. 21世纪英语小说的人文主义研究[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20.

[7] 张椿年. 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9(5):1-8.

责任编辑 徐 晶

A Graceful Writing with Critical Thoughts and Valuable Research Fusing West and East Literary Theories: A Review on Twenty-First Century English Fiction

WANG Hongmin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01,China)

Abstract: The newly published academic book Twenty-First Century English Fiction analyzes the narrative style of reflecting life and ecology, criticize scientism and focus on the secular world. This book with a profound implication enlarges the connotative meaning of humanism to realms of ecology, science and secular life. Its argumentations are forceful because they appropriately connect the textual analysis with both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ies, philosophy, history,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those in the western world. The utterance is simple but decent,blending Chinese and western languag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presents a new horizon for the research on a series of 21st century English fictions and creates a new model for foreign literary criticism discourse.

Key words: twenty-first century English fiction; ecological humanism; science humanism; secular humanis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0857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