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吉林省高校实验班的现状与质量提升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晖 杜先锋

[摘 要]高校实验班是中国高校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改革举措。吉林省高校开办实验班已有多年的实践基础,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相关研究还较少,研究成果推广普及还不够深入。本文针对吉林省高校实验班现状,阐述高校实验班对本省社会经济发展、高校内涵式建设、人才差异化培养等方面的作用。但当前吉林省高校实验班存在课业负担重、专业课程设置的衔接不够合理、质量差异化明显、“实验”作用被弱化等问题。文章提出确立多维度的培养目标、科学确立选拔方式、基于大视域的教学改革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多层次集中优势资源等策略,进一步加强高校实验班质量建设与提高实际效益。

[关键词]高校实验班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育人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5-5843(2021)03-0052-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3-010

一、吉林省高校实验班现状梳理

吉林省高校创办实验班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吉林大学是国内最早一批参与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项目的高校,并且在2009年成为第一批参与珠峰计划的9所高校之一。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也陆续加入了基地计划、卓越计划。随着《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系列工程和《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等文件陆续出台,在吉林大学等高校设立实验班取得较好成果的正面引领下,省内其他高校也开始借鉴、效仿,一方面积极提出加入国家计划的申请;一方面自主成立校办实验班。目前,吉林省已形成了以珠峰计划领军、以学科基地计划与卓越计划并行推进、多所高校校办实验班广泛开展的高校实验班发展格局。

(一)高校实验班类型

1.拔尖计划(即珠峰计划)实验班。经教育部批准,吉林大学于2009年首批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拔尖计划)。成立了以吉林大学前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学家唐敖庆先生命名的试验班。

2.卓越计划实验班。卓越计划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吉林省参与卓越计划项目包括:卓越工程师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参与高校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工业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吉林化工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北华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等。

3.理科、文科基地实验班。为了加强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的培养,原国家教委从1991年开始分批次在全国部分高校建立了83个理科基地和51个文科基地。吉林省参与国家基础学科基地建设的院校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4.学校自主实验班。由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以及率先参与国家实验计划的高校在实验班建设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吉林省更多的高校纷纷跟进,积极尝试以实验班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这些基于学校计划的实验班形式多样、政策灵活,部分与企业联合开办实验班、部分积极进行国际合作、部分根据学校教育改革或教育科研需要开办相应的实验班,充分体现了高校自主办学的优势,以及吉林省高等教育追求质量、锐意改革的总体态势。

(二)学制与招生形式

在招生形式上,吉林省高校实验班主要有3种情况:一是高考直接录取;二是从大学新生或入学一段时期的学生中选拔;三是以兴趣班的形式自愿报名参加学习,即动态编班。这3种招生选拔的方式也常相互结合。学习年限一般为4年,卓越计划医学生因有本硕连读的情况,有5年制或3+N、3+3+2等形式;有国际合作的实验班学制相对灵活,比如2+N、3+N的形式。课程安排以全日制为主,校办实验班尤其与企业联合的实验班有少数半脱产或业余时间学习的。

(三)办班条件

硬件、经费、师资、软资源通常被认为是衡量高校办学品质的重要条件,也是能否吸引到更多优质生源的重要因素。(1)硬件。实验班在硬件资源配置上,如教学场地、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实验实践场所等条件都比较优越,体现了学校对于这些“拔尖人才”的重视。(2)经费。多数实验班比普通班有更充足的经费投入,一方面是国家专项资金、相关政策支持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的重视与加大投入的原因。如,吉林大学拔尖班的生均经费全校最高,学校每年从“985”人才培养经费中划拨专款为“拔尖计划”提供配套支持,同时还多方筹措资金,加大个性化海外交流的资助力度;长春理工大学几种类型的实验班在经费上也能体现出学校的“偏爱”,在普通班级的基础上都相对能提高一定的百分比。(3)师资。学校一般会为实验班配备更优质的师资队伍。如吉林大学为拔尖班配备由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等高水平教师组成的教学组。同时学校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引进高水平国外教师,并划拨经费派遣校内教师赴国外研修。(4)软资源。高校对实验班同样重视“软资源”投入。从育人理念上力求有所创新与突破,并为各实验班量身定做相应的规章制度、管理模式、保障机制、组织机构、发展规划等,同时努力创造条件打造更开放的学术资源、更高层次的培养平台、更优化的课程设置等。

(四)教学情况

高校实验班在教学组织与管理上最能体现因材施教、因校因时因地制宜的改革实验的特点:小班化授课、教学资源集中、名师或专精教师授课、创新与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供更开放的学术资源、创设条件更优越的发展通道等。

(五)人才培养效果

吉林省高校实验班至今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与专精人才,可以说成效显著、硕果累累。

1.评价体系与淘汰机制。由于高校实验班是通过优选的学生、优质的资源、优化的育人通道,追求最佳的育人结果,所以在具备高起点高目标的同时其评价标准也自然相应提高。各高校对实验班的学生往往采用更高要求的评价标准,对达不到要求的学生进行淘汰,补充其他优秀学生进入,既是对学生的督促激励,也是一种质量管理手段。

2.学业与科研成果。各校实验班培养的学生在其各自学科领域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发表论文、参与科研等成绩突出。以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为例,2014年至2018年,学生在国际国内省内各种竞赛获奖上百次;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社科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等,数量可观,成绩斐然[1]。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创新实验班,2008—2017年获国家级一等奖74次,二等奖、三等奖各两百多次,加上省级获奖数量,总计获奖1684次。

3.深造与就业情况。实验班普遍有较高的保研率,所以学生毕业后读研比例非常高。按国家相关政策,珠峰计划建议保研率达到80%,卓越计划保研率50%~70%,学科基地计划保研率50%以上。学校自主办的实验班在保研率上也能体现政策倾斜。吉林大学唐敖庆班保研率80%,实际读研率96%~97%,保研实行跨校保研,推荐学校多如清华、北大等国内顶尖大学,也有很多到国外世界排名靠前的名校,如牛津、剑桥大学等。选择就业的少数学生也有一部分可以继续读研,但被名企高薪签约而选择提前就业。吉林大学卓越班保研率70%,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比唐敖庆班多,就业去向普遍比较好,很多在吉林省的汽车厂、油田以及其他世界五百强、国内百强国企等就职。

4.后续培养与质量跟踪。对各学校作为重点关注与培养的实验班学生,各校普遍看重质量跟踪问题。比如吉林大学唐敖庆班,对于已毕业的学生,学校还以阶段性调查问卷等方式予以跟踪和调查,通过不同时期毕业生关于学业评价、职业规划、发展目标、意见建议等信息的反馈,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发展方向,吸纳合理建议,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不足,随时总结经验改进,以调整下一步工作。对于选择本校读研的实验班学生,学校还将进一步延续优质育人条件的创设,将实验班学生的本、硕衔接做到位[2]。

二、实验班建设取得的积极效果与现实困境

(一)积极效果

1.对吉林地区发展的带动作用。部分高校自主创办的实验班与当地知名企业合作,定向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人才资源。另外,知名度较高的实验班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留住本地拔尖人才的重要作用。比如,吉林大学的唐敖庆班,录取分数高,仅略低于清华、北大等普通班级的录取分数,这样教育资源好、保研率高的“重点”班级,成为本省很多高分学生的首选。吉林大学吸引了这样优秀的学生,无论是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吉林省吸引、留住高端人才,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对高校自身发展的推动作用。毋庸置疑,开办实验班对于高校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提高学校知名度。尤其参与国家珠峰计划、卓越计划、学科基地计划的高校,能成为国家计划的试点高校,已经成为该校的一张特色名片,成为招揽优质生源的宣传点之一。二是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实验班是高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可以努力创新、大胆探索,进行各种教育教学自主创新试验,以优质教育资源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优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大师级人才团队。三是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实验班提高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也激励普通班级学生努力争取进入实验班。同时,将实验班的成果在全校推广与普及,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环境。

3.对优质人才培养的示范作用。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计划施行的“一制三化”,包括学生学习导师制、课堂教学小班化、培养目标个性化、指导理念国际化4个方面。与非实验班相比,实验班在人才培养上一般有以下优势: 一是广挑精选,优化生源。由于培养目标的高定位,各校实验班招生标准也更为严格,以确保生源质量。一般录取分数比本校同专业非实验班要高三四十分。部分高校对考生有额外的要求,如创新成果、单科成绩达标。集中培养这些优秀学生,有利于助推其发展。二是强化基础,淡化专业。从目前高校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来看,更强调基础,淡化专业,追求多学科的结合与相互交叉。部分高校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完成第一阶段通识课程后,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分流,以辐射状进入各专业继续学习,可跨专业、转专业,对其综合能力、国际化、跨领域发展有重要意义。三是教改试点,提高质量。作为改革试点,提供了一些特殊政策,如较好解决本、硕衔接问题,包括教育内容衔接和较高的保研率两个方面。一般执行国家计划的实验班都有超过50%保研率,部分甚至超过80%,还可跨校保研。在教学上,鼓励进行各种教学改革,师生有较大的自由度,部分实验班学生在大二就可跟着导师做研究做项目。同时对学习质量要求较高,有严格的淘汰机制,激励学生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四是灵活办学,因材施教。配备优质教育资源,比如特聘名师授课,很多实验班实现了导师制全覆盖。多种形式拓宽教育渠道,如中外交流、校企合作、跨校联合教学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对社会的适应性[3]。

(二)存在的现实困境

从近10年的发展经验来看,吉林省高校开办实验班对社会进步、地方发展、人才培养不仅是有益的、可行的,而且是应该大力提倡与进一步推广的。但值得反思的是,为什么相同的政策、相同的举措,实施效果却不尽相同呢?调研发现,部分实验班效果并不如预期,即使一个学校,不同实验班质量也存在差异。如何保证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质量,是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另外,实验班学生普遍反应的负担重、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也需要梳理与思考。

1.课业负担重、学生心理压力大。负担重、心理压力大在实验班中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国内关于高校实验班学生心理健康疏导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吉林大学、长春理工大学近几年已经将“为实验班减负减压”提到了日程上,准备进行一定的改革,为学生减学时、减任务。

2.专业课程设置的过渡对接问题。实验班课程科目普遍比普通班要多,部分实验班在一到二年的综合学习后,需要到普通班插班学习部分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存在专业课程设置的過渡对接问题。从普通班级选拔补充到实验班的学生,以及从实验班淘汰插班进入普通班级的学生,在转班的过程中,也存在课程过渡与衔接问题。

3.质量差异比较明显问题。高校实验班质量差异较大。部分学生进实验班是为了保研和考研,片面追求成绩、升学,而忽视了专业技能、科学素养等人才培养目标。而通过考试靠成绩选拔出来的学生多是应试型,其进入实验班的目的不是以兴趣、志向为导向,出现功利化倾向。某些高校实验班学生在网上评论,“实验班与普通班比没有多大差别,保研率仅高一点点,人仅少一点点,其他一样”。可见对于各实验班评价不一,师生体验差异大。

4.经费对进一步发展的制约问题。实验班发展瓶颈主要体现在经费上,而经费直接影响师资、硬件环境、国际交流机会、奖学金、评奖评优等。要保证实验班的优质教育,就要集中优质资源,保证经费充足。调研中发现,高校实验班存在马太效应,学校之间差异大,即使同一学校,实验班品质与口碑也参差不齐。品质越好,学校越重视,投入就越多,而投入越多,品质就越好。很多实验班的人才培养计划很好,但要实现目标首先绕不过经费与政策倾斜力度,这些现实问题一定程度制约了实验班的建设与发展。

5.实验班的优先发展与教育均衡、公平的关系问题。实验班占用了更多的教育资源,对均衡与公平有没有影响?政策倾斜的尺度如何把握,会不会引起普通班级师生的质疑?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争议。笔者认为,实验班的学生本来就是经过激烈的竞争与严格的选拔,优中择优选出来的“尖子”,即使在普通班级,这些拔尖人才也是最有竞争力,同时也是最可能竞争到优质资源的群体。实验班将拔尖人才集中在一起,如果没有给予更好的资源,反而对这些尖子生不公正。从国际大局和国家利益来看,以实验班模式选拔与培养拔尖人才,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发展要求,也符合人才培养因材施教原则。对于高校实验班问题存在的误解和歧义,说明教育部门、高校对实验班相关政策、意义价值等的宣传不到位。

6.“实验”作用被弱化问题。优质生源、优质资源、优质教师、小班化,这就是“实验”吗?显然实验不是这样简单。既然以实验班的形式存在,就应该着重体现教育教学改革试点的作用。如吉林大学唐敖庆班、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创新实验班,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并不断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做法,体现了其作为改革试点的地位作用。但也有一些高校实验班被简单化办成了重点班,忽略了“实验”本质,教学组织、教学内容、资源平台、学习方式等,都与普通班级无异,缺乏特色。尤其是最能体现学校发展改革方向与办学特色的校办实验班,这种现象反而更明显。很多由于资金、政策等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了学校开办实验班的初衷,导致雷同化、平庸化,知名度低,教师教学改革与学生参与积极性低,一些预期的校企、国际合作平台也搭建不力。

7.实验班成果的普惠与推广问题。吉林省高校创办实验班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总结、提升,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目前吉林省高校实验班普遍还没有真正进入公众视野得到广泛关注,还处在相关高校小范围内交流、研究的阶段。少数实验班如吉林大学唐敖庆班因名校效应,以及所参与的珠峰计划受国家重视,曾开办过相关国家级研讨会;同样,长春理工大学王大珩创新实验班,因善于总结经验,积极宣传推广,改革实践成效显著,2007年被确立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吉林省还是个例,很多高校实验班仅仅在开班时进行了少量宣传,成果与经验总结方面不充分,在媒体上、校网上很难查到,甚至本校很多师生都不知道。

三、对策建议

(一)确立多维度的培养目标,设立不同类型的实验班

要发挥“实验”作用,避免实验班简单化、同质化,可尝试设立不同类型实验班,设置不同维度的培养目标[4]。参与国家计划的实验班,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其优势是目标明确,平台高,有国家政策、资金的支持,有国内其他高水平大学的参与可供相互借鉴;但同时需要执行国家标准与要求,接受国家检验与评估。所以,应加强与其他执行该计划的高校交流协作,联合进行教育科研攻关。校办实验班没有国家层面的资源支撑与政策支持,但优势是自由度与灵活度高且针对性强,能体现学校特色与专业要求,所以要避免简单重复,各院系还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设立专业实验班,以满足学生就业的需求,提升其专业竞争力。

(二)科学确立选拔方式,保证实验班的育人质量

智商是创造力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在考入高校的绝大部分本科生均具备创造力所需要的中等以上智商的情况下,目前大部分院校以高考分数或其他考试分数这一单一维度遴选实验班学生的方式,并不能精准选拔出有创造潜质的人才。实验班培养的是拔尖人才或领域专家,需要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而丰富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所从事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因此,在实验班的生源选拔上应加强成绩以外的因素的考量,如增加面试环节,增加专业加试,增加创新能力、志向、爱好等因素的综合考量[5]。这些补充评价方式,能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能力与潜质是否符合实验班培养目标。应在参照相关考试分数、智力商数、创新素质的前提下,把研究能力或动手能力等作为选拔的必要条件[6]。以兴趣志向与专注度为基础,还可以较好地改善学生对学业的紧张、焦虑、抵触等负面情绪,疏解心理压力。

(三)基于大视域的教学改革探索,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其人才培养的基础都是高水平的文理基础学科,并以其为核心形成与高水平运用学科共生的学术环境。以美国为例,美国大部分的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都开设有荣誉课程项目(Honors Program),或建立专门的荣誉学院(Honors College),其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大学于1920年建立的,至今已百年历史。荣誉项目可以看做是美国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举措,目标是给优秀的学生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学术资源和学习环境,使成绩优异、特长突出、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能够享受到更充分的专业发展和提升。荣誉课程的上课形式大多是小班授课,授课方式多为讨论研讨式,上课的节奏比一般的大学课程更加緊凑,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授课教授的关注与指导,会比普通的大班授课更容易与教授互动和拥有更多锻炼机会,学生接触到的研究项目机会也更多些。

说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得不提钱学森的世纪之问。诚然,大师级人才要具有大格局、大担当、大视野和大学问,要具有哲学高度、理论深度、知识广度、科学难度和洞见远度。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学科开发与革新的探究,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的方向定位。实验班在学科构建与课程设计上,更要勇于担当、大胆创新。一些改革问题,诸如高校专业设置能否打破传统文、理、工的界限?吉林省高校能否推行大学科与跨学科培养?能否给学生多重发展空间,实现多主修双学位?人才培养如何更好与国际接轨便于学生国际化发展与深造?这些都需要由实验班先行尝试与验证。比如,中科大最早于1978年锐意改革、大胆创新,成立了为智力超常的早慧少年提供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的少年班。经过实践验证,效果显著,很多高校纷纷效仿、借鉴,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重要事件。再如高校的大类招生,最初是由高校实验班先行改革试点进行实践验证,经过修改完善,近两年在高校招生中逐步推广普及。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我国高校传统的评价方式以量性评价尤其是文化学分为主,这些是眼前就看得见的成绩,最能体现“教”的效果,而人的个性潜能、发展空间等很难简单量化评价。如果没有给学生容许其数年、十数年专注于一个领域、一个项目的发展时间,缺乏厚积薄发的宽松环境,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在量性评价中过关而疲于应对,拔尖创新人才很难被培养出来。短期评价较高的学霸型学生,在各行各业很多是精英、领导,但大师级、领军型人才却很少。“大师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悟出来的”,而悟需要宽松的环境与土壤。一些高校实验班学生毕业成绩出色,无论深造与就业数据都很突出,但是长期跟踪、反馈调整的机制还不够[7]。在评价与激励机制上,吉林大学实验班的科研学分制值得推广,对实验班的学生通过鼓励参加学科竞赛、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学生创新学分,对学生的科研成果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在奖学金评定方面,给实验班的学生放宽名额,提高额度。同时对这些特殊培养的学生也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的跟踪机制,使实验班的实验跨度范围不仅覆盖校内,还能扩展到校外,关注毕业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在实验班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淘汰机制,一方面鼓励实验班的学生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也给非实验班的同学竞争进入实验班的机会,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有机会进入实验班学习,这也是教育机会公平的一种体现。在对实验班的学生评价中,要改变只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传统,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标准上,要改革只凭考试成绩定座次的方法,对学有所长,在学习中能创造性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给予更高评价,鼓励他们重视能力锻炼,注重发挥学生的潜力和特长。对于不适应实验班学习的退出学生,要为其提供相对宽松的过渡期,使这少部分学生不会因轉班而影响其个人发展。做好实验班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认识到适合自己的路才是对自己最好的路,不会因担心被淘汰而功利化学习,减少心理负担与压力。

(五)集中优势资源,为实验班提供优质管理与服务

从高校方面,首先全校上下要形成以学生为本,通过集中优质资源,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平台与条件的理念[8]。其次,领导与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成立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领导小组。教务处与各院系要组织专家、用人单位、学生一起研讨人才培养方案。学校要为实验班配备优秀教师任课,可以采取校内外公开招聘的办法,也可以在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做导师[9]。给予实验班足够的经费支持,做到实验班经费单列,用于聘请教师、学生资助、设立奖学金、开展活动等。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到企业实践和国外学习与交换的机会。

从行政方面,虽然对高校行政干预相对少,但应该从服务角度,积极为高校实验班建设提供多种资源支持。首先,应该从区域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为出发点,积极打造宣传平台,举办相应的实验班成果交流研讨活动,对实验班成果进行展示与推广。其次,应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鼓励高校加强实验班建设,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还应从地区行政方面的角度,调动多方力量为实验班发展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如为企业与学校搭桥、为省外高校与省内高校搭桥、为国内外教育组织与省内高校搭桥,促进合作共赢。要积极努力为实验班这些经优选、优育的优秀人才提供成长历练的条件,为地区吸引与留住这些人才打好基础。还要鼓励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高校实验班建设的科学研究、调查研究,向高校提供参谋服务。

参考文献:

[1][2][3]胡亮主编.植根基础,勇攀珠峰——吉林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2009—2016)[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5][6][7][8]季靖.应用型本科高校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2010(12) .

[9]李硕豪.理科专业拔尖本科生遴选依据探真[J].学术论坛,2014(4) .

(责任编辑:刘宇)

Abstract: College experimental class is a reform measure to select and train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n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erimental classes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Jilin Province for many years, and the social attention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few relevant researches,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is not deep enough.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current situation of Jilin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classes, experimental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vince university teaching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differentiation of the role of, but the current Jilin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classes schoolwork burden heavier,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of cohesion is not reasonable, the quality differentiation is obvious, "experiment" function weaken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such as establishing multidimensional training objectives, scientifically establishing selection methods, exploring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a broad perspective, establish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centive and constraint mechanisms, and pooling superior resources at different levels, 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quality construction of experimental clas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al benefits.

Key words: university experimental class; top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objective; education quality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0859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