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的初步观察与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安来顺

  摘 要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博物馆的社会开放、财政状况、业务布局、社会心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且这些影响将持续到后疫情时代。在此特殊形势下,数字技术的综合应用成为博物馆走出困境、化危为机的重要选项。这些努力得到业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2020~202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进行了3次博物馆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调查,报告呈现出近两年来博物馆数字活动的国际样貌和基本走势。面对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数字技术应用在理念、技术和伦理等维度尚有不少问题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 博物馆 数字技术应用 新冠肺炎疫情 COVID-19 后疫情时代 国际博物馆协会
  0 引言
   2020年以来,持续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经危及全世界数百万人的生命,也给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公共文化机构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特殊时期,博物馆机构和博物馆从业者通过不懈的艰苦努力,履行其服务社会和公众的使命。虽然世界各地的博物馆被迫间断性全部或局部关闭,不少国家博物馆也暂停了线下服务,以确保观众和员工的安全,但博物馆从未停止探索和推动与观众联系的渠道和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数字工具和数字平台的使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博物馆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各类活动仍在持续快速增加,但在许多情况下,疫情只是加剧了博物馆领域存在的一些系统性缺陷,如博物馆内部普遍缺乏资源、技能和数字知识,这种情况在小型和微型博物馆尤为突出。但是,每一次危机都伴随着机遇,博物馆正意识到数字技术的更多潜力:可以帮助博物馆更好地保存藏品,降低组织成本,扩大影响和可及性等[1]。所以,现在探讨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数字化应用的相关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
  1 新冠肺炎疫情为博物馆领域带来深刻变革
   2020年4至5月,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合作开展了全球性的“博物馆、博物馆专业与新冠肺炎疫情调查”(Survey: Museums, museum professionals and COVID-19),并分别发表了调查报告。随后的2020年9至10月和2021年4至5月又进行过两次跟踪调查和数据更新,最后更新的报告于2021年7月正式发布。这些调查报告的内容和结论,让政府管理机关、博物馆业界和社会公众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博物馆产生的影响有了一个更宽广的观察和分析视野。
   UNESCO和ICOM在2020年4至5月的调查报告中提供了一个十分令人担忧的图景:全球超过8.5万座博物馆闭馆,占全球博物馆总数90%以上,其中至少10%的博物馆可能面临永久性关闭;大多数国家的博物馆面临财政预算大幅削减、社会赞助严重萎缩、员工失业或降薪日趋严重、大型项目被迫停摆等困难局面。这次调查预测,疫情的上述影响或将长期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2]。可以说,博物馆领域正面临着极其严重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危机。2020年9至10月ICOM调查更新的数据则呈现出一种复杂和胶着的情态:虽然博物馆的重新开放率和财政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性差异,但从综合指标看,近31%博物馆在尝试开放后重新关闭,16%博物馆预算收入缩减50%以上(其中6%博物馆缩减幅度超过90%,10%博物馆缩减幅度超过75%),24%博物馆申请紧急资金援助,27%博物馆申请博物馆员工工资支持,31%博物馆开始裁员,46%博物馆取消或减少展览项目,67%博物馆取消或减少了活动项目[3]。疫情暴发一周年之际,ICOM发起了第三次跟踪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博物馆依然十分脆弱:2020年,19.9%的博物馆损失观众达90%以上,25.3%损失超过75%,24.3%损失超过50%,20.5%损失接近50%,4.9%损失小于25%,只有2.3%损失小于10%和2.8%观众数量有所增长[4]。2020年当年,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与2020年春天相比,2021年春天博物馆的状况再度恶化,大量博物馆不得不再次关闭,博物馆参观量比2019年下降70%,所调查的博物馆收入减少40%~60%,博物馆公共财政投入大幅削减,波及近50%被调查的博物馆,有的公共经费削减40%。
   虽然上述统计数据在世界各地存在很大差异性(例如非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绝大多数博物馆都在开放,而欧洲、北美、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阿拉伯国家只是开始重新开放),但作为一系列综合性的结果,它们仍然有比较高的可信度和参考性。由此可见,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博物馆,疫情产生的社会开放、财政状况、业务功能、社会心理的影响是真实可见的,很可能也是深刻而长远的。在我国,虽然疫情对博物馆的短中期影响尚未显现,但巨大的经济损失,特别是国际疫情走势能否得到根本控制的不确定性,也让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财政部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的报告中指出: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稳定恢偷幕础还不牢固,财政收入实际可用财力总量增幅较低,财政支出重点和刚性支出都需要加强保障,刚性较强。2021年重要的财政政策之一,是坚持政府过紧日子,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预算编制的基本方针,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
   面对疫情危机,全世界博物馆人已经在思考一系列问题:疫情大流行期间博物馆发挥了什么作用?疫情客观上让博物馆增加了什么社会价值?疫情流行中如果没有博物馆,社会可能失去什么?疫情结束后博物馆的生态系统将是什么面貌?疫情对博物馆财政、领导力、观众、项目等产生怎样的影响?后疫情时代博物馆新的社会与文化潜能是什么?但让人们受到鼓舞的共识是:新冠疫情在客观上,让过去重视不够的博物馆的文化潜能被发现、被激发出来,博物馆文化可以让社会更坚韧人民更团结,博物馆文化对公众心理健康和福祉具有积极影响,博物馆可以极大拓展与教育之间广泛紧密的联系,博物馆是受到社会公众普遍信赖的公共文化机构,博物馆与科技深度融合可提供新的文化交流生态[5]。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传达了许多重要信息。恢复,就是要努力使新冠肺炎疫情给博物馆造成的开放、服务、财政和心理上的深刻影响降到最低限度;重塑,既是疫情前博物馆形象的恢复,更是对未来的重新构想和再出发,重塑博物馆事业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文化角色[6]。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 Azoulay) 所呼吁的,“各国可通过雄心勃勃的文化政策,在支持博物馆这一困难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这意味着不仅要保证博物馆的生存,而且要使其为未来做好准备[7]。”人们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博物馆的社会角色将会更加能动,更加积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207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