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疫情背景下的中欧产业链重构趋势、风险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韩萌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对于中国产业环节的长期依赖引发了欧盟对自身产业链安全的担忧,也加剧了对当前产业链布局的反思。目前,以短链化、区域化、嵌入化、弹性化为特征的中欧产业链重构趋势已开始显现,而欧盟产业回流,大国博弈加剧,分散化布局推进,以及投资壁垒提高等产业链重构所引发的风险,不仅损害了传统国际分工的利益分配,而且也拖慢了中国技术崛起与产业升级的步伐。为有效降低中欧产业链重构的负面影响,中国应主动适应国际形势变化,扎实做好应对方案,以恢复运力供给,提升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战略关系为抓手,激发中欧务实合作需求,破除经贸对接障碍,为促进中欧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中W产业链产业链重构
  作者简介:韩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带一路”建设重大专项《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研究:理论、评价和战略》(18VDL010)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新形势下深化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策略研究》(2021YQNQD0058)阶段性研究成果。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引发了欧盟国家对于“生产安全”因素的空前重视,全球产业链的风险性和脆弱性也进一步加剧了其对于当前产业链布局的反思。虽然中国凭借着有力的防控举措,领先于全球实现了复工复产,但受欧洲严峻的疫情形势以及外部负面舆论的影响,欧盟“产业链去中国化”的论调不绝于耳,中欧产业链重构趋势开始显现,而重构所引发的风险也随之上升。如何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有效遏制负面因素,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挖掘、放大中欧利益共赢点,加快双方产业合作转型升级步伐,成为中国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深入发展进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加强中欧产业链合作是疫情下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撑
  多年的相互协作与优势互补使得中欧产业链深度融合,虽然保护主义的升温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造成中欧间不确定因素显著增长,但维护多边主义的共同意愿为中欧产业链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前景,并使其可以在遵循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与生产关系演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大市场的全球影响,成为维护世界经济稳定的重要支撑。
  (一)中欧产业链合作是维护全球贸易运行的“稳定器”
  自1985年《中欧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签署以来,中欧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海关数据显示,1998年欧盟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2004年欧盟东扩更使其跃升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具增长活力的海外市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全球性贸易下滑,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如表1所示,2020年双方贸易额达6495.3亿美元,中国不仅超越美国第一次成为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且4.9%的同比增幅也为全球贸易注入了“强心剂”。其中,中间品贸易作为产业链国际分工的纽带,为中欧发展协作生产提供了内在动力。2004年,中国同欧盟中间品贸易额为740.4亿美元,在中欧贸易中占比33.9%。2020年,中欧中间品贸易额达2653.7亿美元,同样实现了逆势上扬,而39.7%的贸易占比也说明了中欧产业互补性的持续释放,在体现了双方产业链合作强大韧性的同时,也为全球贸易的复苏发出了积极信号,成为了全球贸易平稳运行的重要依托。
  (二)中欧产业链合作是疫情下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助力器”
  2016年以来,中欧双向投资水平稳定在100亿美元左右。2019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流量106.9亿美元,较2018年增长20.7%,达历史峰值(见图1);欧盟对中国直接投资为80.5亿美元,此处欧盟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不包括塞浦路斯。虽然受国际经济环境低迷影响,较2018年有所回落,但显著高于2015年之前的水平(见图2)。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投资造成较严重冲击,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202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降幅约为35%,流向欧洲的外国直接投资降幅高达80%。疫情增加了欧盟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也限制了欧盟企业的海外拓展,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为中欧产业链对接注入了强劲动力。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2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为101亿美元,逆势增长5.2%,2020年中国对欧盟直接投资数据不包含英国。而中国欧盟商会于2020年6月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超过60%的欧盟企业表示中国仍然是其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中欧投资往来的活跃凸显了双方经贸的“正向依存”与产业的高度融合,有效促进了全球生产要素资源有序流动。
  (三)中欧产业链合作是疫情下提升创新效率的“加速器”
  欧盟是全球创新高地,是中国长期以来拓展对外技术合作的主要伙伴。尤其是近年来,技术贸易已成为中欧贸易最具活力的部分,基于《2010年国际收支服务扩展分类》(EBOPS2010)标准,2016―2019年,中国自欧盟进口电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使用等技术服务额从117.51亿美元攀升至197.74亿美元,增幅高达68.3%。同时,根据拉尔(2000)拉尔提出的基于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二次修订版的高技术产品编码包括:524、541、712、716、718、751、752、759、761、764、771、774、776、778、792、871、874、881。贸易品分类方法,2016年,中国与欧盟高技术产品贸易额为1883.1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及进口额分别为1459亿美元、424.1亿美元。2020年,双方高技术产品贸易额已增长到2392.5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27.1%,而中国对欧盟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和进口也分别上升至1804.6亿美元、587.9亿美元,4年涨幅分别高达23.7%与38.6%(见表2)。通过将欧盟先进的技术经验与中国强大的生产研发能力相结合,双方技术创新潜力均得到了释放,而产业创新链环节的密切配合也为各自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着力点。中国与欧盟的产业创新合作将成为疫情下突破各自产业发展限制的关键抓手,为拉动世界经济复苏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21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