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陪伴式教学实践探索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佘�P

  摘要:该文分析了高职陪伴式教学的特点,阐述了高职陪伴式教学实践的具体做法。高职陪伴式教学依托高职院校师生工作室为平台,师生通过课程陪伴、竞赛陪伴、科研陪伴以及生活陪伴。在专业课程中相互了解,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们陪伴学生学习。通过各级、各类竞赛的陪伴,激发高职学生的自信心。高职教师不仅在专业学习上,更需要在生活中关心、关爱学生。让陪伴式教学全方位、全天候,师生一体,共同学习研究,实现高职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高职 陪伴式教学 实践
  近年来,无论是高职教学研究还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要求,都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在新形势、新条件下培养新型高层次人才。因此,如何更好打造适合高职学情特点的教学实践,就成为高职一线教师思考的问题。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全身心的陪伴在学生身边,能在思政德育、技能传授、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更好的指导学生。高职陪伴式教学需要教师通过自身加大与学生接触时间,接触的空间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教师把教学不仅仅看成是在校园课堂中传授知识,而是在学习、科研、生活中全方位引导学生,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兴趣点从而提升自己。通过教师全方位“陪伴”这样的手段,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也十分明显。笔者在此通过2-3年的教学实践,通过以下具体陪伴方式,形成高职特色的陪伴式教学实践,以此抛砖引玉。
  一、课程陪伴:“真题实做、以创新促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创新与实践
  教学的重点是课程。课程陪伴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师生在一起,而是全课程、乃至全项目、全学期的结合。首先,线下课程在高职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企业公司深度校企合作,将实际课题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在导师的陪伴式指导下“真题实做”,学生定位自己的身份为“现代学徒”,踏实地参与到课题项目的真实磨炼中。通过真题真做的项目磨炼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也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练就了项目分工与团队协作的工作能力。其次,通过夯实线下课程基础,线上课程指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使用动画、影音等符合年轻人喜欢的多媒体形式,能较好地让学生掌控学习的时间与内容。
  教学创新是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在实际的陪伴式教学实践中,一门课首先是熟悉学情的过程,了解学生层次,制定学生分组。首先,需要转变以往教学考核结果的形式,进而对学生采用如下的考核形式:1.考核小组。2.考核自选题目。3.考核制作(书写)过程。只有陪伴在学生身边才能根据不同的学情进行,而不是机械式的施行教学计划。同时也避免了学生认为教师“一言堂”的固有思维,让学生放开学、敞开“玩”[ 1 ]。通过此教学创新,对比传统的考核结果的班级,教师在讲授专业内容上更加灵活,学生因为指定了自己喜欢的题目,需要了解的专业知识与项目相关内容的需要也与日俱增。通过自选题目和实践过程,学生的跨专业教学实践,也能在适合的时机切入到课程中,让优势专业的联合培养成为常态。只有这样,才能让高职学生真正在自发的学习中多学、多思考,成为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可能。
  二、竞赛陪伴:工作室下的“双创”人才培养,让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律、缺乏自信。但是针对思维活跃的个别学生,通过教师鼓励与督促下,特别容易产生优秀的项目,学生个人能力提升飞速。这些学生能够带动一批同兴趣、甚至不同性格的“同伴”一起发展。教师的陪伴,刺激、鼓励、传授、讨论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与影响。因此,需要教师在课程教学之外更多的时间陪伴在学生身边,从而发掘出更多能够起到领头羊作用的头部学生。发掘这样的学生,高职学校中的师生工作室就是一个绝佳的场所。当下,在江苏大部分高职师生工作室就是为了方便给师生更多的接触与交流。专业竞赛是师生工作室的重点任务之一,教师通过专业竞赛的动员、指导、培赛等活动方式,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通过学生竞赛梯队的培养,发掘更多的优秀学生。通过竞赛陪伴,让教师和学生在比赛中过程中进一步深化和改进专业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
  高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不仅是对项目化教学最好的检验,更是高职学生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在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信的当下,学生参加竞赛是最快同时也是最好地建立学生自信、提升学生技能、发展学生科研的载体手段。一般学生竞赛分成三大类:1.技能大赛;2.创新大赛;3.创业大赛。由于近年来各级各界都对学生竞赛加大了投入力度,无论是数量、质量、奖励都在显著提升与加大。因此,学生对于竞赛的热情不低。但是如何激发出学生对参赛的热情反而比学生参加竞赛更为重要与迫切。因此竞赛陪伴本身也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自我形成的。学生参加竞赛,教师需要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后迈向更高一级的,或者是竞赛或者是形成学生的科研项目继续深入,如此才会形成能够实际孵化的学生创业项目。如笔者所带的学生交互式墙绘项目、家居摄影项目都能有一个良好的孵化,其本身也是从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中所来。因此,陪伴学生进行各级、各类比赛,教师同学生一体投身于竞赛中。
  三、科研陪伴:师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通过大学生科研提升高层次人才素质
  科研陪伴首先是高职学生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其次是高职教师自身能力提升的内在需要,最后师生共同研究是未来高职科研趋势。整体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也包括优秀的科研能力[ 2 ]。因此作为高职教师教学三种“反思性审查”状态中对反思性认可。在教学与科研这两项核心任务中,学生需求和教师需求中找到最好的位置[ 3 ]。要促成教师的“卓越教学”科研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不是在教学之外搞科研,需要把科研结合教学,而中间的载体恰好就是学生。以工作室为平台,在相关导师的引领下在教学中也积极探索学科研究,让学生一起参与到课题申报的科研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技能能力之上的科研课题的研究、论文的撰写等。把年轻人头脑当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激发出来,对比工作室与具体行政班级,行政班级只有n程任务,学生没有任何科研动力与机会,但在工作室中,通过课程项目、竞赛要求,学生在科研申报、科研成果、乃至专利数量、学生论文数量都是不可比拟的。国内学者认为当下引入协同创新的视角以作为切入点,结合创新科研师生进行跨学科研究成为趋势[ 4 ]。因此,高职教育科研也需要协同创新视角,未来师生共同研究,完成项目就成为研究创新发展和高层级人才发展与培养的重要路径。也只有师生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才能实现高职学生的高层次人才素质的实践与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641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