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贵安某高校教工生手机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黄金金 宋磊 张雪 何开莲 蒋芝月

  摘要:为了解高校教工生手机微生物污染状况,强化教工生手机清洁意识,使教工生健康使用手机,采用简单目的抽样法,随机抽取贵安某高校373名教工生手机样本进行采样、细菌培养及计数。在调查的373部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率为7.24%。其中,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7.49%,教职工手机细菌超标率为5.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从性别上比较,男性手机细菌超标率为11.11%,女性手机细菌超标率为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从专业上比较,公共卫生与健康专业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8.33%,临床相关专业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8.91%,其他专业学生手机细菌超标率为6.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工生手机微生物污染较小,但仍有超标现象,应加强相关知识普及和健康教育。
  关键词:教工生;手机;微生物;超标率
  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通信工具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用时会与手、耳朵、嘴巴、脸等部位皮肤直接接触,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手机表面滋生的微生物也可能危害人体健康。有研究发现,手机上的细菌有7000多种[1],在一些群体中的检出率很高,如医务人员中总污染率达93.60%[2]。目前,高校教工生手机随身携带,使用频率极高,但表面微生物污染状况报道甚少。因此,本研究进行调查分析,了解高校教工生手机细菌污染状况,为强化教工生的手机清洁意识、使其健康使用手机提供支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简单目的抽样法,随机抽取贵安某高校373名教工生手机样本,其中,学生手机样本334部,教职工手机样本39部;男生手机189部,女生手机184部。
  1.2 采样方法
  根据物体表面细菌污染监测的要求,手机表面积小于100 cm2,取手机的全部表面。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润棉签,分别在手机触屏、背面部位,横竖往返擦涂5遍,并随时转动棉签。去除手接触部分,无菌操作剪下棉签,分别放入10 mL无菌生理盐水中,标记,送微生物室处理后立即接种。
  1.3 实验器材
  无菌棉签、无菌生理盐水p营养琼脂、高压蒸汽灭菌器p恒温培养箱、无菌移液管、一次性塑料平皿p酒精灯等。
  1.4 检测方法
  将装有无菌棉签的10 mL生理盐水充分振荡混匀,吸取1 mL分别注入无菌培养皿中,无菌操作倾注灭菌营养琼脂,混匀,37℃培养18~24 h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记录结果。根据计算公式,物体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CFU/cm2)=平板上的平均菌落数×稀释倍数/采样面积。
  1.5 判定标准
  参考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手机表面每平方厘米培养出10个以上菌落为细菌超标。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 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用百分比和构成比进行一般性描述,采用X检验进行定性分析,部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2 结果
  2.1 学生手机与教职工手机表面检出细菌超标率比较
  在调查的373份手机样本中,菌超标27部,总超标率为7.24%。其中,学生手机细菌超标25部,超标率为7.49%;教工手机细菌超标2部,超标率为5.13%(见表1),学生与教职工手机细菌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
  2.2 不同性别使用的手机表面检出细菌超标率比较
  在调查的189部男性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21部,超标率为11.11%;在调查的184部女性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6部,超标率为3.26%,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手机细菌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如表2所示。同时,针对不同性别学生使用的手机表面检出细菌超标率进行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如表3所示。
  2.3 不同专业学生手机表面检出细菌超标率比较
  在334部学生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25部。在60部公共卫生与健康专业学生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5部,超标率为8.33%。在101部临床相关专业学生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9部,超标率为8.91%。在173部其他专业学生手机样本中,细菌超标11部,超标率为6.36%。不同专业学生手机表面检出细菌超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如表4所示。
  3 讨论
  由检测结果分析可见,高校学生与教职工手机均检出菌落,但细菌总超标率为7.24%,远低于2013年周芸等[2]对大理高校部分大学生手机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的细菌总超标率25.00%,也低于2018年黄艺文等[1]对安徽省两所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手机微生物污染调查的超标率68.97%。本次调查的高校教工生手机微生物超标率相对较低,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人们的防控意识增强有关,也可能是医学院校的教工生对手部及其他卫生认知程度高于其他高校。
  智能手机凭借强大的功能成为当前高校教工生的必备品,不仅是便捷的通信工具,还能上网查询资料、学习交流、收发邮件p摄影p视频、购物等[3]。由于使用率高且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手机发热,加快细菌的滋生,目前,大学生手机污染成为学校消化道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综上所述,虽然此高校教工生手机微生物污染情况相对较轻,但仍有超标现象,建议教工生缩短手机的使用时间,用手机前洗手,避免在卫生间内长时间用手机,养成定期清洁、消毒的好习惯。具体建议如下:(1)用无菌棉球蘸取75.00%的酒精在手机表面、边缘及手机壳四周进行定期消毒擦拭,自然晾干[4]。(2)手机勿带入实验室,避免造成交叉感染。(3)吃饭、上厕所时尽量避免使用手机。通过这些有效的措施,可有效防止手机被微生物污染。
  [参考文献]
  [1]黄艺文,闵星,王妍,等.大学生手机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8(12):1422-1424.
  [2]周芸,王双双,马璐璐,等.大理某高校学生手机卫生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J].大理学院学报,2013(9):51-53.
  [3]李艳青,郑风英.滨州某高职院校学生手机微生物超标率调查分析[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5(2):158,160.
  [4]贾巍,代亚丽.护理人员手机细菌污染情况及不同消毒剂使用效果研究[J].护理学报,2013(19):72-73.

nlc2022041119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27942.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