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玛丽莲?罗宾逊基列系列小说中的多义救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乔娟 郭紫薇

  摘要:本文将聚焦美国当代作家玛丽莲・罗宾逊基列系列作品中的三位女性人物,分析不同人物实现个体救赎的不同方式,揭示在救赎行为中情感互动的重要性,为理解罗宾逊隐藏在作品中的多义救赎观提供借鉴。
  关键词:玛丽莲・罗宾逊 基列 救赎 女性
  “救赎”(salvation)是文学研究中的重要主题。这一概念从宗教领域不断延伸扩展,词义得到不断丰富,但与此同时,其用法却逐渐模糊化。时至今日,“救赎”一词已被赋予相当丰富的含义:“罪的赦免、神与人的和解、从罪的权势中解救、神形象的更新、完美的爱、身体的复活、最后的称义、进入天堂等。”然而,正因为“救赎”的含义过于多样化,基于这一概念的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变得难以把握。因此,厘清“救赎”的核心内涵是进行救赎主题研究的前提。
  公元313年,君士坦丁颁布米兰赦令后,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广泛传播,随之而来的是神学家们对于救赎教义的激烈辩论。他们的辩论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上,即个人获得的救赎究竟是由神的恩典造就,还是通过人的主动性实现。对于这个问题,伯拉纠主义(Pelagianism)和奥古斯丁主义(Augustinianism)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解释。伯拉纠主义认为,在最后的审判中,上帝将根据人们跟随基督的程度来决定他们永恒的命运,人的行动是救赎的手段(Bounds,36);奥古斯丁主义相信“救赎完全是上帝的工作,包括基督徒的悔改和信仰”(Bounds,43)。两者对于救赎的理解方式都是一元论。此后,针对神的恩典与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基督教发展史上又出现了半伯拉纠主义(Semi-Pelagianism)和半W古斯丁主义(Semi-Augustinianism)。持这两种观点的人认为:神与人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救赎,前者“优先考虑人的主动性,但不能忽视神恩的必要性”(Bounds,37);后者与之相反,更重视神的恩典。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于救赎方式的理解呈现出多元主义的倾向,而这种倾向正是此后基督教传统对于“救赎”实现方式的主流意见。多元主义者中影响最为深远的约翰・希克(John Hick)声称“有神论宗教中神的形象是人类对‘根本’(the Ultimate)的不同认识”(Hick,39),其中“the Ultimate”曾被希克替换为“真实”(the Real),可以将其理解为万物的基础和来源。在他看来,人类是通过“转变”(transformation)实现救赎的,“救赎不是铭刻在天堂的司法交易,也不是超越今生的未来希望,而是一种精神、道德和政治的变化,是现在就可以开始的变化,其实现的可能性是建立在现实结构之上的”(Hick,43)。希克反复强调的“转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救赎”提供了新思路,即:实现了观点、行为或认识方面的某种转变预示着救赎的实现。
  如上讨论将“如何实现救赎”这一问题抛出,当我们进行文学救赎主题的相关研究时,对如上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当代作家玛丽莲・罗宾逊(Marilynne Robinson,1943―)赋予自己笔下的女性角色以丰富的救赎内涵,以这些角色为媒介给出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将聚焦基列系列作品中的多尔、莱拉和格罗瑞三位女性角色,分析不同人物实现个体救赎的不同方式,揭示在救赎行为中情感互动的重要性,为理解罗宾逊隐藏在作品中的多样救赎观提供借鉴。
  一、守护:无意识的救赎
  在小说《莱拉》中,多尔与莱拉的相遇始于一场意外。“那孩子在桌子下面待着的时候,人们大多数时候就会把她忘到脑后”,在目睹莱拉过着这种被抛弃的生活后,流浪至此的多尔带着复杂的情绪选择将她偷走。此后,俩人寸步不离、母女相称、四处漂泊,躲避莱拉家人的寻找和报复。多尔与莱拉正是在相互守护中实现了彼此的救赎。
  从莱拉的视角来看,正是多尔赋予她新的生命,多尔无疑是一位“救赎者”。然而,多尔对于“救赎”的理解处于毫不自知的状态。多尔文化程度很低,甚至可能没有受过教育。她不会写字,掌握的词汇量很有限,连莱拉的名字都是由一位老太太取的。不仅如此,多尔从未进过教堂,也不曾信仰上帝,她“从来没有提过什么上帝”,面对牧师时也保持警惕,甚至会粗鲁地回应对方。她一生都在为生存而奋斗,挣扎着想要和孩子一起活下去。对于自己已承担的“救赎”功能,无论从世俗视角还是宗教视角来看,多尔都对其不甚了解,甚至从未听人提起过这个词汇,但是,事实上她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滋养方面都守护着莱拉,这恰恰是一种无意识的救赎行为。
  多尔不仅在无意之中救赎了莱拉,也在不经意间救赎了自己。多尔本是一个无依无靠的流浪者,在遇到莱拉后她的内心逐渐有了牵挂,体会到了他人对自己无条件的信任和爱。“小女孩跟在多尔身边,总是拽着她的裙子。”她们总是待在一起,很少与多恩家的人交流,马塞尔还曾因此而“管多尔叫母牛,管她(莱拉)叫小牛犊”。虽然生活因此而变得更加艰苦,但多尔却相当珍惜,“哪怕动一动把她送回去的念头,多尔都会心疼得要命”。与莱拉相遇后她多次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选择,正是因为她的艰辛抉择和不懈努力,二人才过上了短暂却美好的生活,这种生活意味着多尔获得救赎的某种可能。
  多尔和莱拉的彼此救赎重点体现在多尔对母女关系的拼死守护。因“偷走”莱拉,多尔的一生注定无法获得宁静。“多尔带走她是触犯了法律的,还种下了仇恨”,莱拉的家人们不断寻找多尔,向她复仇。在多尔看来,对方的寻衅已然对她与莱拉的母女亲情构成威胁。如果想要结束这一切,让莱拉过上平静的生活,就必须让对方付出代价。在与莱拉原生家庭的冲突中,多尔杀死了莱拉的父亲,这让莱拉永远摆脱了原生家庭的侵扰。随后多尔在雪夜逃进森林,从此杳无音信。小说并未就多尔的杀人行为进行过多的法律和道德方面的探讨,毕竟这对母女原本就生活在主流社会律法之外。多尔的杀人之举更多地被从个体认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多尔以近乎疯狂的自我毁灭的姿态对母女关系进行了捍卫。然而,即便如此,莱拉对这位疯疯癫癫的流浪者依然念念不忘。可见,在这一母女关系中,多尔付出了时间和生命,即使原本亲密无间的陪伴变成了永久的分离,守护行为本身已然完成了一场救赎,通过矛盾的行为选择,罗宾逊赋予多尔这一人物形象以丰满的救赎意义。

nlc20220513175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131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