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体制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上官依涵

  摘要:“赫哲”是满语,意为“东方”。赫哲族人民居住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一带,其孕育了丰富的精神文化,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赫哲族文化遗产淹没在城市化建设中,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基于研究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性,文章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条件及来源追溯着手,分析赫哲族人民的音乐形态、保护价值等,探究赫哲族非物质遗产失传的原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创新措施。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2-0-03
  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追溯和保护价值
  1.1 来源追溯
  赫哲族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与中原联系较少,具有独立的语言系统,且没有规范化的文化脉络,大量的音乐文化无法通过文字系统得到记载和传承,只是依靠口头传述。赫哲族是勤劳、乐于奋斗的民族,人们热爱生活,歌唱大自然和劳动的美好,音繁闶撬们生活的产物。赫哲族音乐具有原始性,能满足赫哲人民娱乐的需求。基于周围的不可为因素,赫哲族音乐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特色。
  由于赫哲族人生活的地理区域比较特殊,位于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一带,加上古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赫哲族先辈过着渔猎生活,以渔业为生,家家户户都靠着大江里的鱼生活。《乌苏里船歌》就是赫哲族人的生活写照,即用音乐作品表现人民生活,其中“阿朗赫赫尼那赫雷给根”像是赫哲族人在渔船上向江里撒下大网并捞出很多江鱼时,水洒到江边的声音,展现了赫哲族人民对渔业丰收场景的喜悦之情,而后续竹笛的出现则刻画了赫哲族渔业丰收、热闹非凡的场面,反映了赫哲族人满怀热情、幸福奔放、热爱生活的性格。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独树一帜,且世代流传、不断发展。
  可是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基于研究、传承的迫切性,应大力宣传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2 保护价值
  1.2.1 经济开发价值
  经济开发价值是市场经济和消费社会条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重要价值[1]。在传承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需要具有经济头脑,注重文化、经济两手抓,实现相互成全、相互影响的目标。这样既传承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带来了经济效益。
  1.2.2 审美艺术价值
  赫哲族民歌语言直白爽朗,歌词内容展现了幸福生活,节奏生动活泼,歌词修饰语的丰富多样等,直接反映了民歌的特点。从《乌苏里船歌》中就可以看到这些特点。大跳显得曲调诙谐生动,直奔主题的爽朗快活之感迎上心头。这样的大跳也体现了东北人民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在聆听赫哲族民歌作品时,听众不仅常常被婉转的歌声、诱人的旋律打动,还能了解到赫哲族人民互帮互助、为人友善的精神品质。然而,赫哲族的民歌和舞蹈之所以可以不断传承,一部分原因在于赫哲族的服饰,给予人们审美的体验,包括做工精美的“萨满衣”“萨满帽”,在表演舞台上摇曳生辉,为赫哲族的表演艺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形态
  2.1 说唱艺术――“伊玛堪说唱”
  赫哲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艺形式――“伊玛堪说唱”,它是赫哲族人民表达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以东北特色和鲜明的特点吸引了海外学者,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演方式是结合讲故事和演唱两类元素,由一个表演者口头叙述,此过程并无乐器的加入,完完全全依靠表演者自身的渲染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进而使观众产生共鸣。
  2.1.1 艺术特点
  伊玛堪说唱是一种成熟的艺术表演,无论是题材还是表演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规律。它根据说唱内容有大唱和小唱之分,大唱即伊玛堪大唱,是以说为主的表演,民歌内容多是借由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生产劳动颂扬历史人物,表现其热情高涨的气势、独特的渔猎生活、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以及对真善美、假恶丑的明确立场。小唱即伊玛堪小唱,是以唱为主的表演,内容多展现情感,风格常伤感忧郁。伊玛堪唱词里面常有衬词,即加入了当地语言特色的语气词,与唱词没有相关意义,借用抽象的语言为听者提供无限的遐想,常见的如“咦”“哈”“嘿”“啦”“呐”等。
  2.1.2 传承价值
  伊玛堪说唱来源于赫哲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它是对赫哲族文化的总结,是研究赫哲族文化的第一手资料,很多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民俗学家基于其的文化价值,将其看作最为核心的资源。通过伊玛堪说唱,不难发现赫哲族文化渗透着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等积极向上的审美观,这对赫哲族人民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员都有一定的审美意义。
  2.2 非遗小调――“嫁令阔”
  “嫁令阔”意为小曲,包括小调、儿歌、号子等多种体裁。有一些曲子表演较随意,形式较自如,可根据场合变化即兴添加唱词。如今,“嫁令阔”已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赫哲族的音乐也来源于生活,其将生活习俗融入音乐中,作戏剧化处理,进而细致入微地影响其文化。由此可知,“嫁令阔”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的内容有渔猎生产、男女爱情、民俗风情、家乡山水等,其表达的感情和寄予的希望真挚感人,人听着就能想象出鲜明的画面。赫哲族民歌的一大特点是男女分腔,并不在一起混合演唱。演唱形式多为独唱,鲜有对唱。调式常为民族五声调式音阶,习于徵、宫、羽调式,极少出现变化音,节奏统一,旋律平整。
  “嫁令阔”的衬词很特别,如“啊啷啷赫呢哪”“赫呢哪”“赫赫呢哪”“给根”等。其衬词的加入具有任意性,可以在全文始终,亦可当作虚词穿插其中。衬词之后加以“给根”为结尾。其旋律呈波浪形,节奏具有划动性,主要原因是赫哲族人民经常在划船时高歌,并按照韵律唱出词、调。

nlc20220530094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236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