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 中国论文网 > 
  • 政治论文  > 
  • 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张明行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手术效果
  据统计,近几年来的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其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为股骨粗隆间骨折,这种骨折类型具有粉碎性、不稳定性特点,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目前,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最常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前者最大的优点为创伤性小、安全性高、患者耐受度高,后者虽然可以起到一定治疗效果,但是术后恢复较慢、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临床疗效有限。为此,本次研究择取了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半髋关节置换术、PFNA内固定术的实际疗效。整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择取本院接受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达法分成两组。其中,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接受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年龄28~74岁,平均年龄(49.5±2.3)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观察组: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45.8±2.4)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其他临床信息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本次研究入选患者均满足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关诊断标准;(2)分发研究手册给研究对象,均取得对象及家属认可且自愿加入;(3)本次研究已获得相关部门同意。
  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排除;(2)排除病理性骨折患者、陈旧性骨折;(3)合并肝脏、肾脏功能障碍患者排除;(4)存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排除;(5)存在多处骨折、股骨远端骨折患者排除;(6)存在无法正常行走患者;(7)心肝肾肺功能损伤患者排除。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进行腰硬联合全身麻醉,保持侧卧位,患侧朝上方。确定髋关节外侧手术入路,切口选择股骨大粗隆部位,切口长度约8cm,将深筋膜、髂胫束切开,将部分臀中肌切断,并充分暴露外侧关节囊。其次,将水平大粗隆上部、小粗隆上部1cm出股骨颈锯断,股骨头取出,将髋臼内的残留组织全部清理干净,进行大小粗隆复位工作,并使用钢丝进行局部固定与扎绑。再次,进行扩髓后,选择合适的股骨柄并进行安装,选择双极人工股骨头假体。利用脉冲冲洗器冲洗髓腔,栓骨病远端安置后,详细检查髋关节活动情况和稳定程度,将引流管置人手术切口,缝合切口。
  给予观察组5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应用PFNA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实施全身麻醉,保持平卧位,将衬垫防治在会阴部下方,对双下肢进行牵引并且固定,患肢伸直后微微内旋15°左右,健肢一侧向外伸展。其次,在C型臂透视下闭合复位股骨粗隆间骨折。对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择肢体近端切一道约4cm切口,逐层切开后,将股骨大粗隆顶点充分暴露出来,在内侧中间前方使用开口器开口,置入引导针至髓腔中,通过C型臂x线辅助观察导针具体位置,对股骨大粗隆近端扩髓,置入适合型号髓内钉。再次,在股骨近端切一道2cm切口,用瞄准器辅助螺钉旋入。
  1.3效果观察
  分别为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后,首先记录并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评估临床实际疗效。鉴定标准如下:(1)手术后,患者骨折部位基本愈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则为疗效显著;(2)手术后,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良好,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则为治疗有效;(3)手术后,患者骨折部位愈合较差,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迹象,则为治疗无效。
  统计手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其中包括肺炎、伤口感染、骨折位移等。
  利用Harris量表对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估,分别在术后4周、12周、24周进行评估,分数越高,则说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
  最后采用SF-36量表对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躯体、角色、情感、社会等方面生活质量评估。分值为0~50分,分数越高,则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例。
  1.4统计学分析
  借助SPSS20.0软件评估数据卡方值与f值,若结果P<0.05,则说明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手术指标评估值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L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骨折患者相关指标,二者相关指标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针对两组疗效开展评估,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评估值分别为94.0%、70.0%,两组疗效评估差异较大(P<0.05)。详见表2。
  2.3两组并发症观测值对比
  从观测结果评估上,观察组治疗安全性均高于对照组,其并发症观测值分别为8%、24%,治疗安全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根据医护人员统计结果上看,观察组术后4周、12周、2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更加理想(P<0.05)。详见表4。
  2.5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比
  经统计,观察组术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对对照组相比更优,二者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5。
  3讨论
  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也使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中。从当前已有研究上看,大多数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都伴有骨质疏松症,当有外力冲击时,会导致骨折发生。如果不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引起髓内翻进的情况,还会出现畸形连接,对患者的肢体活动带来严重影响。目前,临床上经常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进行治疗。其中,半髋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较少,在手术后可能出现骨折位移或者伤口感染的情况。除此之外,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大,手术风险较高,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来说,耐受度较差,而PFNA内固定术则能够有效避免上述这些问题,通过全新内固定装置来促进骨折部位尽快修复,具有操作简便、创伤性小的优点。本次PFNA内固定术采用人工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方法,通过骨水泥来填充关节与假肢间的间隙,促进关节稳定度提升,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从本次研究结果上看,观察组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骨折患者相关指标,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70%,两组手术患者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两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效果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4周、12周、24周髋关节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关节功能评分,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评分,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充分证明了PFNA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其安全性更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风险,避免了假体松动、假体脱位、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产生,骨水泥的使用能够帮助患者尽快下床活动。PFNA内固定术的应用范围较广,不仅可以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还可以治疗骨干骨折,其临床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为了最大程度上保障手术成功进行,我们需要导致手术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预防:(1)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在手术前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比如说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以及慢性支气管疾病等,对患者的病情状况先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事件实施手术治疗。手术后,还需要密切关注老年患者的体征变化,是否出现肺栓塞或者是贫血的情况。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后,能够有效地预防内固定术失败。(2)PFNA内固定术进行过程中,重视骨折部位的复位,只有骨折复位良好,才能够提高骨折部位的稳定性,促进机体更快康复。如果出现复位效果不好的情况,那么不要选择先从近端开口,避免植入位置不当。在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控制螺旋刀片的深度和位置。避免以上问题,可有效降低手术失败率。
  综上所述,与半髋关节置换术相比,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的效果更加显著,能够缩小切口、减少术中出血量,优化其他指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产生,其安全性、有效性十分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nlc20220714112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584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