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德育的实践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金小河

  摘要:中职教育应以培育“中国工匠”的任务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工匠精神纳入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的作用;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树立新时代工匠精神典型,建设校园文化,打造良好育人环境;注重养成教育,从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行为习惯入手,把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生成长中,从而发挥中职教育的教育属性,帮助学生打好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基础,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出更多的工匠型人才。
  关键词:中职教育;工匠精神;实践研究;养成教育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可见,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高度重视培育“中国工匠”。
  中职教育承担着培育“中国工匠”的重要任务。大力发展中职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正确决策和部署。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中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专业设置愈加贴合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毕业生就业持续向好并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职业教育是产业大军的主要来源,地位的重要决定了责任的重大。如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成为每一所中职学校必须认真思考与实践的重要课题。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由于中职学生处于人生成长的“拔穗期”,正是接受职业精神熏陶、培养职业道德、增强职业能力、形成职业品质的良好时期。大连综合中等专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学生成长,努力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工匠精神纳入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功能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都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中职学校也要科学地设计以工匠精神为重要内容的劳动教育课程,有效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一)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到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需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引导学生懂得劳动能力是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具有劳动精神是对每个职业人的基本要求,而工匠精神是每个优秀技能型人才必涞钠分省
  《意见》提出:“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求,每学期安排16~18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第一学期开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教育;第二学期开展劳动与劳动者、树立劳动价值观、养成劳动习惯、积累劳动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等基本理论教育;从第三学期开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跟岗实习、生产实训和毕业实习结合在一起。
  (二)根据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在教学目标制订过程中注重发掘不同专业的工匠精神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学校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首先,要做到精准严谨,不能牵强附会,不能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科知识的“标签”或“广告词”;其次,要运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的基本理论,解释现实中的社会现象、道德规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最后,要采用浸润式的教育方法,让学生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感知工匠精神是优秀人才所必备的品质,从而不断修正人生目标,一步步走向卓越。
  在公共基础课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爱党、爱国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学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评价等主要环节,在专业教学中把工匠精神与实现每一项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紧密结合。
  二、推进现代学徒制,培育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传承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古代的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传承技艺,形成了悠久的工匠文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宝贵财富。在传统的学徒制中,工匠的培养办法是在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这种学徒制方法在如今的某些行业依然延续。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这标志着现代学徒制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现代学徒制,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技能的传承,这也是我国新型的工匠培养办法。
  (一)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企业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现代学徒制的基本任务是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现代学徒制的模式之一是引企入校,推行“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即为入厂,与企业签订合同,身份为企业的学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开发以企业生产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时间到企业顶岗实践;学校负责学生的公共基础课,企业负责学生的专业实操课及全部的实训任务;企业为每个学生指派师傅,采用校企共同制订的评价标准。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行预备员工制度,学生在第四学期结束时,和企业双向选择,双方有共同意愿时签订预备员工协议。这种现代学徒制模式实现了三个“零距离”,即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的零距离、学生与师傅的零距离。在长达3年的企业文化熏陶下,学生受到了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影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以提升。

nlc2022071517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3606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