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措施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袁桂春

  【摘 要】理解能力是学生学好初中数学的必备能力之一,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文章以初中数学教学为背景,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展开分析,以期显著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更加得心应手。
  【关键词】初中数学;理解能力;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37(2022)24-0051-03
  初中阶段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数W又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在课堂中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从实际学情出发,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其理解能力提升。
  1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意义
  理解能力水平关系到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又与数学核心素养息息相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生要想学好数学,首先就要重视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这样才能在学习中更深入地探究、分析数学公式和概念,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1]。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会接触到计算类题目,还会接触到几何类题目,解题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推导能力。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结合教学情况和实际学情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此外,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认知意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图形及阅读材料的
  理解。
  2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具体措施
  2.1 趣味教学,激发求知、理解动机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本质上就是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使其由感性认知转变为理性认知,并在学习中形成抽象思维和数学建模能力[2]。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和提高与其主观能动性是否被调动息息相关。也就是说,教师采用趣味化教学手段,能够引导学生有效挣脱灌输式教学的束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飞速提升。反之,教师采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手段,则会影响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速度,这也间接证明了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形成的第一要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生好奇心较强这一特点,设计趣味性强的启发性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目标。
  以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感受可能性”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教师可以开展趣味教学。首先,教师在导入环节引入“狄青百钱定军心”的故事,引导学生探究其中的原因,从而引入本课新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多次投掷一枚硬币,能否保证每一次都正面朝上?学生结合故事展开思考,并对可能性这一知识有感性的认识。接着,教师开展概念教学,为了突破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在讲解概念时应重视探索过程,如利用电子课件展示以下事件:①玻璃杯从10米高处落到水泥地面上会破碎;②太阳从东方升起;③今天是星期日,明天是星期一。通过对这3个事件的探究,学生会认识到对于一些事先就能肯定它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被称之为必然事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事件:①太阳从西方升起;②一个数的绝对值小于0。学生在看到这些事件后,第一反应就是它们绝对不会发生,教师则要顺势引出新知,让学生认识到这类肯定不会发生的事件被称为不可能事件,并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的结果都是确定的。最后,教师要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事件:①从商店买的饮料中奖;②投掷一枚硬币,有国徽的一面朝上;③买彩票恰好中奖。学生对这些事件展开讨论,发现这类事件有可能会发生,也有可能不会发生,进而加强对随机事件的认识。由此,通过对具体事件的分析,学生可以对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2.2 直观教学,降低学生理解难度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而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时,教师面临的最大阻碍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存在缺陷,其在理解抽象知识时难度较大[3]。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不妨转变思路,突破常规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提升数学教学的直观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提升。
  以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现象”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开展直观教学。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实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请学生欣赏。通过欣赏和观察,学生可以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轴对称图形的事物,如蝴蝶、枫叶、窗花等。随后,教师鼓励学生说一说这些图形具有哪些共同特征。通过对比和观察,学生可以发现这些图形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且折叠后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之后,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和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列举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实例,并在与同伴交流的同时体会轴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教师设计实践操作活动,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白纸,对折后用笔在上面画出图案,并用剪刀从折叠处剪下图案,然后将纸展开后铺平,观察、欣赏所得到的图案。教师要以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加强其对轴对称特征的理解,如提出问题:请观察位于折痕两侧的图案有什么关系?折痕两侧的图案能够完全重合吗?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并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氛围中直观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及图形特点。
  2.3 贴近生活,促进理解能力发展

nlc202209231644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但很多学生却无法认识到这一点,这是因为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构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专业术语展开讲解,且多是通过口述法讲解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真实体验,这种脱离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就像是“无源之水”,与陶行知的生活化教育理念相悖,也大大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
  度[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合理开发和利用生活资源,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并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以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及条件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学会运用方程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入生活化元素,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首先,教师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回答相关问题:你能说出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吗?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列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自行探究教材中的例题,同时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应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先根据已知条件找到其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式求解。然后,当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再设计相应问题,考查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要求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后与小组成员分享学习成果。如可设计以下问题:某学校即将召开运动会,为了奖励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学校花400元购买了甲、乙两种奖品,共30件,其中甲种奖品每件16元,乙种奖品每件12元,求甲、乙两种奖品各买了多少件。该问题中,若设购买甲种奖品x件,乙种奖品y件,则应如何列方程组?设计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化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和交流,能够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可以认识到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先认真审题,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再列二元一次方程组,最后解方程。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检验,以保证方程的解符合实际要求。
  2.4 借助实验,丰富能力培养形式
  随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先进、新颖的教学理念被引入数学课堂中,这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秉承开拓、创新的教学精神,丰富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路径,使学生理解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高阶思维能力也能够得到强化[5]。从以往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误区。数学小实验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教师结合教学主题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动手操作,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提升理解能力,进而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全面的认识,而这正是学生理解能力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数学小实验,为学生创设更多实践探究的机会,从而引领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以鲁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探索勾股定理”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某楼房3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3楼灭火?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发现,题目考查的其实就是三角形问题,可以将楼房看作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云梯看作三角形的斜边,进而将问题转化为已知斜边和某一条直角边求另一条直角边。通过设问激趣的方式,使学生对探究直角三角形三边数量关系产生学习动力。接着,教师开展数学小实验,并围绕“勾股定理”设计相应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解决问题,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师可以先利用投影设备展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及问题,学生按照教师提供的线索展开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发现,在第1个图中,正方形A含有9个小正方格或者说正方形A的边长是3个单位长度,所以A的面积是9个单位面积;正方形B也含有9个小方格,所以B的面积也是9个单位面积;而正方形C可以把它的边缘12个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6个小方格,再加上中间12个完整的小方格,所以正方形C共含有18个小方格,它的面积是18个单位面积。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另一个情境图,并展开实践操作,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第1个图中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第2个图中又有什么关系?学生计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强化对勾股定理的认识。
  2.5 比较分析,渗透科学理解方法
  具备良好理解能力的学生能够在解题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应渗透科学的方法,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生的思维体系。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是为了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在日后学习中能够自行构建数学模型,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具体来说,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展开分析和比较,将数学思想渗透数学学习中,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形成。另外,比较分析法的运用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内化和理解,间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由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时,应将科学的数学方法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进而使其理解能力得到
  发展。
  总的来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推动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进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而在当前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教学效果。对此,教师要从教学实践出发,探析更加高效和多样化的培养措施。
  【参考文献】
  [1]李燕.关于初中数学培育学生“抽象理解能力”的思考[J].学苑教育,2021(35).
  [2]贾永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理解能力[J].家长,2021(10).
  [3]黄绯.解答初中数学阅读理解题能力的提升策略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24).
  [4]於国俊.关于初中数学培育学生“抽象理解能力”的思考[J].笛Т笫澜纾ㄖ醒),2020(1).
  [5]许海东.初中数学课堂师生提问促进概念理解能力的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21).
  【作者简介】
  袁桂春(1973~),女,汉族,山东嘉祥人,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数学教学。

nlc20220923164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15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