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娜

  摘要:本文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从高职院校出发,研究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别从融合课程建设、挖掘专业资源等方面进行思考,实现“工匠+教师”“工匠+学生”“工匠+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阵地和实践阵地,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其他院校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院校,乡村工匠,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湖南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强调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和实践育人,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高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美丽乡村,离不开乡土文化和技艺的传承,需要一大批“乡村工匠”。
  二、构建“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意义
  1.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阵地
  发挥高职院校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优势,在专业课程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等,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社会实践资源、活页式教材全渗透工匠精神,让学生充分了解、认识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在n程建设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激励师生,达到师生共建的积极效果,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充分落实“人才阵地”战略。
  2.构建“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阵地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挥师生专业优势,鼓励老师和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融入“工匠精神”,不断完善“育训结合”终身教育体系,强化技术服务与教学融合,丰富多种育人方式与内涵建设的崭新机遇,聚焦小城镇服务大农村,助推乡村振兴。
  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1.融合课程建设,构筑“工匠精神”培育的人才阵地
  高职院校结合市场需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工匠精神”,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突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有针对性的培育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乡村工匠”,更好的弘扬工匠精神。
  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城乡规划专业为例,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技并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敬恭桑梓”的乡土情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城乡规划专业所需的国土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乡村规划营建技术等专业知识和乡镇国土空间规划、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等技术技能,聚焦小城镇服务大农村,面向工程技术与设计服务行业的城乡规划工程技术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小城镇规划设计、村庄规划设计和城乡建设管理等相关工作的首选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实施及建筑业“智能建造”提供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乡土情怀、 有精湛技艺、有创新本领、有健康体魄的“六有”“湖湘工匠”。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渗透工匠精神、社会实践项目渗透工匠精神、活页式教材等教学资源渗透工匠精神,打造“工匠精神”的人才培养阵地,坚持育训结合,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2.依托专业资源,构筑“工匠精神”的实践阵地
  “工匠精神”是一种思想,更是一种文化,需要细心呵护,营造适合其发展的氛围,让其更好的生根发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工匠精神”,并将其贯彻实施,是为了更好的培育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实践课程和设计下乡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项目中进行锻炼,学生通过接触真实项目,感知其内容,通过老师在实践项目中对学生进行细心、耐心的培训和引导,养成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高标准完成设计工作,并获得成就感,从而反思在今后的设计过程中,具备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认真负责的职业精神和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劳动精神,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为此,高职院校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丰富多样的实践环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素质能力的提升,打造工匠精神的实践阵地。
  高职学院通过政策支持,响应市场的需要,带领师生一起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将“走出去”贯穿到人才培养建设中。近年来,学院师生积极响应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结合专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多方合作为乡村振兴助力。比如:参加湖南省村庄规划综合服务团,送“服务”下乡,服务邵阳市新邵县15个乡镇、77个村,持续践行“耕读三堂”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建设小城镇、服务大农村,工作内容包括村庄规划前期工作指导、专业培训、驻村调查、助力规划编制、参与咨询论证、参与方案审查、指导成果入库等。综合服务团服务乡村的同时正是在潜移默化传播工匠精神,发挥我院城乡规划专业优势为乡村规划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服务。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连续四年参加市级的“设计下乡”志愿服务活动,实现送“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规划乡村,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提升专业技能,通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深入乡(镇)调研、走访等,摸清家底,有的放矢的利用现有乡村资源,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匠精神、乡土情怀,促进老师和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再者,学院开展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培养乡镇干部工匠精神,切实增强作为师资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学懂悟透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内容和方法,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努力成为乡村建设工作的“职业道德引领者”“专业技能传授者”,结合新知识、新时代、新要求,培养造就一批爱农村、守底线、懂专业、有美感的乡村建设工匠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乡村建设行动提供人才支撑。
  四、高职院校“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施效果
  “工匠+教师”:教师是“工匠精神”人才培养的践行者,我院搭建省村庄规划综合服务团、设计下乡、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班等平台,积极落实推进“工匠精神”“耕读”教育,将实践教学、课程思政、社会实习、教师培训等全面融入到村庄规划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高校力量,用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弘扬工匠精神,助力乡村振兴。

nlc202210121623



  “工匠+学生”:学校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实践基地则是让学生进行技能操作、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场所,因此要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离不开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双重作用。通过课程的学习,培养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思政结合课程的建设,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兴趣爱好、目标理想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通过参与实践项目,逐渐加深学生对于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认知,培育“工匠精神”技术技能人才。
  “工匠+实践基地”:校企双方共同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学生理实一体,让学生走进实践基地,体验工作场景,全面认知专业,更好的促进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师生在参加省村庄规划综合服务团、市级设计下乡活动、乡村建设工匠师资培训等实践活动,巧妙地融入工匠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师生。实践基地是校企交流场所,是师生交流场所,更好的服务师生,助推乡村振兴建设。
  结语
  高职院校融合市场需求,依托专业特色,构建高职院校特色“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实现“工匠+教师”“工匠+学生”“工匠+实践基地”的人才培养阵地、实践阵地,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不断的完善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等,有针对性地培育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乡村。
  本文系2020年度湖南省教育d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乡村工匠”实施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C0339)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东辉.国际化高技能人才“工匠型学徒”教学模式探索[J].职业 技术,2021(10):67-70.
  [2] 李怡,曾新洲.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浅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1):311-312
  [3] 周芹,翁东东.高校应用型人才“工匠精神”培育对策研究[J].中国商论,2021(16):187-189.
  [4] 陈和娟. 汽车智能技术专业人才的工匠精神培养途径研究[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1(16):55-56.
  [5] 杜羽,李艳.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探讨[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8):139-140.
  (作者简介:刘娜,本科,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村庄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
  (责任编辑:姜秀靓)

nlc2022101216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093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