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李忠灵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德育模块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形成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一系列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也应运而生。初中道德与法治是直接与德育工作对接的专业课程,同时又以正值“叛逆期”和成长期的初中生为教育对象,其在德育方面具有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将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德育功能发挥的策略一题撰文并提出若干见解,以供诸位参阅。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发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24-0210-04
  Talking about the strategies for exer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courses
  LI Zhongling (The Second Middle School of Lingtai County, Pingliang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ncept of quality education, people have formed a clear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t value of the moral education module, and a series of reforms in educational concepts and methods have emerged as the times require.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directly connected with moral education 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imed at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re in the "rebellious period" and growth period. Its significance in moral education is self-evident. Based on the above understanding, the author will write an article on the strategy of the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the rule of law and put forward some opinions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Junior high school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play; Strategy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高峰期――青春期,除了生理方面的快速成长外,他们的心理、情绪和意识状态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自我意识迅速膨胀,对外界监管有着较强的抵触情绪;做事易冲动,处理问题时容易感情用事;好胜心强烈,非常喜欢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这些变化的出现,在客观上难免导致一些道德认知方面的问题,非常需要得到正确而有力的引导。面对这一事实和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更加深入地剖析各类课程资源和教学策略,使课堂德育工作的开展体现出更强的作用效力。
  1.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发挥的现状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自设立之初便是对标于本学段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的“对口课程”,因此无论是教材的编鞋、教学大纲的制定还是一系列外围资源的设计都体现出了较强的德育服务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工作思维还比较陈旧,在课程指导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认知型和实践型问题,这些都在客观上导致这一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将当前我国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发挥方面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理论知识成分和实际德育元素结合不足
  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已经出现了相当比重的理论性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帮助学生准确地了解正确价值理念、道德体系的深刻内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过度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纯粹宣讲,而忽略了初中生当前尚未真正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感性化的思维取向,没有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理论+实际”和“课堂+实践”的复合型学习,进而让学生对德育元素的具体内在、表现形式和价值难以形成清晰、具体和富有质感的感触,这就为这门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W生个性化道德成长欠缺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快车道”――青春期,每一天都会在身心层面有着巨大的改变,而每个学生也都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元素的独立个体,很难通过绝对意义上的“制式体系”来开展整齐划一的教学引导。不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和德育计划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们的个性化元素,同时也未能给予学生足够广阔的自主学习、思考、探究、实践的空间,让学生们长期跟随自己的脚步而亦步亦趋。这种模式必然导致课程教育资源、德育成长资源的极大损耗,让学生的道德成长陷入缓慢的进度,无法真正达成预期的德育工作目标。

  (3)课程德育资源引入、开发维度不够
  正所谓“道德如阳光,温暖且无处不在。”诚然,和常规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比,道德无疑是一个现实“存在感”更为突出且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元的概念,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提炼出有助于学生道德成长的养分。不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程德育资源开发长期局限在薄薄的课本内,对外界资源的引入和运用力度严重不足。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道德成长出现偏衡化问题,二来也在客观上减少了教师自身开展对应工作的素材和抓手,同时还限制了强化学生课程学习趣味的资源驱动,最终让有关工作的执行质量和效率无法实现更为可观的提升。
  2.完善初中道德与法治德育功能发挥的具体策略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突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和生本能动属性,同时强调对实践教学活动、家校交流活动和环境渗透法的有机组织、利用,为课程德育功能的长效发挥开辟出多层级、多角度的路径。在笔者看来,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应当以下列几方面作为主要抓手:
  (1)在教学指导中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
  在很多初中生的眼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十分“枯燥”“乏味”的课程,具有浓厚的“假、大、空”色彩。为扭转学生的这一错误认知,真正让学生能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热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强课程的教学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更为积极、主动地了解知识内容,为其道德修养的提升打下必要的铺垫。
  第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初中生正处于体会生活、享受生活的最佳年龄段,生活中的一切人、事、物都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知识和概念时应当有意识地融入更多符合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的日常元素,让学生们通过这些自己熟悉的内容更简单、更生动地理解课程要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的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性和巨大价值体现,还可以令课堂教学更“接地气”。例如,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对不良诱惑说“不”》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列举案例时融入一些学生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如:来家中做客的叔叔递给爸爸一支烟,爸爸因为正在戒烟便礼貌地拒绝了;隔壁的阿姨来找妈妈打麻将,妈妈因为要辅导自己做功课而婉言谢绝;哥哥和同学们一起打牌,有人提议“玩钱”,哥哥劝阻无效后找了借口抽身离开……从这些事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生活中不良诱惑的具体类型,而且可以在分析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树立起良好的自律意识。
  第二,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趣味游戏元素。尽管已经成了众人眼中的“大孩子”,但初中生仍然有着活泼、爱玩的天性,对有趣的游戏活动非常感兴趣。就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并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们能够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形成更为灵活、主动的思维认知,帮助学生在愉悦的精神体验下认同、接受相应的道德准则。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合作!竞争!》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一名代表背对黑板,一名代表面朝黑板;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一个词,面朝黑板者要在不做动作、不提及黑板上字眼的情况下,依靠语言描述的方式引导同伴猜出黑板上的内容;成功者可为本组积一分,最后积分最多的一组即为获胜方。在这个游戏中,学生可真切体会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同时又在竞争中树立起了正确的团队荣誉感。
  第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元素。初中生业已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和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相比,他们显然更愿意通过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去了解知识、学习技能。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讲解一些相对抽象的概念内容时,不妨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实现概念的具象化,让学生得以通过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去了解、认知课程内容,在降低课堂学习难度的同时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进一步调动。例如,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全一册中《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部分课程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展现一些民族文化中的经典艺术作品,如:由宋代名家张择端所作的“国画之典”《清明上河图》和由唐代大方颜真卿所传的“墨筋”《祭侄季明文稿》,以楚汉相争为背景的古筝名曲《十面埋伏》,富有盛唐气象和艺术神韵的大型舞蹈《霓裳羽衣舞》,以及颇具地方特色的京剧《借东风》和黄梅戏《女驸马》选段等。在欣p这些艺术作品时,学生不但对中华文化之璀璨形成更深认知,而且还会使浓浓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2)在教学指导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
  德育是一项涉及学生核心认知的教育工作,因此必须要让学生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其中。基于这一基本认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使他们对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形成自主思考和能动认知,从而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汲取道德养分、修正价值观念。
  第一,引入真实案例引发学生自主思考。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每一项知识点都是根据无数个真实案例提炼、总结而成的,这些案例自然也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思考的绝佳素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有关的真实案例,让学生根据案例中的人物行为和事件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并让学生获得更多形成个人思想、抒发个人见解的机会。比如,在为学生讲解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学会控制情绪》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这样两则新闻报道:甘肃某市初中生黄某某与同宿舍友李某因琐事而发生争吵,盛怒之下用热水壶猛击李某头部,致使李某因重度脑损伤当场死亡;河北某市初中生刘某在放学路上与行人朱某因自行车刮擦发生口角,刘某气急推了朱某一把,恰好一辆汽车飞驰而过将朱某撞成重伤,朱某送医后不治身亡。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这两则新闻说一说黄某某与刘某“摊上人命官司”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又该怎么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可深刻感受到情绪失控所能带来的恶果,进而形成正确的自控、自律意识。

  第二,利用教学活动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必然要通过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彰显和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设计、组织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独到的个人见解,并对一系列有关问题展开活跃的自主思考,进而从中形成有效的思维认知和道德情感。例如,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中《诚信是金》这一部分的德育教学引导,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场小型辩论赛,根据学生的意愿和能力选出两支代表队,分别就“诚信是无条件的”和“善意的谎言也是必要的”这两个观点展开唇齿交锋,各自整理能为己用的道理和论据来阐述自我;其他学生则可选择自己所支持的一方,以啦啦队的身份同样参与其中。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首先对“诚信”的概念和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其次也形成了良好的辩证思维认识,同时还对队友间密切合作的意义形成了更深的体会。
  (3)在教学指导中丰富德育实践活动
  “实践出真知”,同样的,实践也是引导学生感知道德、践行道德的绝佳途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搞好课堂教学之余,积极设计、组织一些有意义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度理解正确的道德概念和内涵,并引导学生感受良好道德和正确价值观念对自身社会活动的积极指导意义。
  第一,通过观察性实践活动体现德育效力。一切道德都来自生活,因而只有对人们所生活的世界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道德的塑造才能更加顺利、自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一些观察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和社会、自然的密切接触去发现更多美好与温馨,并让学生在这期间产生良好的情怀和丰沛的感知,进而实现课程教学效果和德育效果的双实现。比如,在完成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中《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这一部分的课内讲解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学校的绿化带、花圃或者附近的植物园、公园、近郊地带,和学生一起欣赏各式各样的植物:有娇艳欲滴的玫瑰,有清新淡雅的兰花,有高大挺拔的杨树,有青葱玲珑的灌木;同时在这些植被中,还能看到列队前进的蚂蚁,听到引吭啼啭的黄莺,嗅到芬芳的花香和清新的泥土气息……在这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学生体会到了生命带给这世界的缤纷和生机,也形成了良好的热爱自然、欣赏生命的情怀。
  第二,通过参与性实践活动体现德育效力。相较于观察而言,亲身参与其中往往能带来更为深刻、真实的认知体验和精神感知。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在开展观察实践的同时,引领学生以更为主动的姿态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更为细致、真切地融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继而产生鲜明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观体验,同时还能让学生借助实践活动的锻炼完成对自身社会情怀的丰富和优化。例如,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全一册中《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部分的教学,教师可以在取得有关方面同意和支持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来到当地的敬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单位,为那里的老人、孤儿打扫卫生、维修简单的生活用具,陪他们一起聊聊天、做做游戏,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以及为他人带来方便、欢乐的那份喜悦,同时从老人和孩子们的感谢与称赞中收获一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幸福,使学生真正形成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美好品德。
  (4)在教学指导中完善家校合作
  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是一项复杂而长效的工作,必须要借助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与密切配合才能实现。据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和学生家长建立、保持有效的沟通、合作关系,调动、利用学生的家庭资源来完善德育工作的开展模式、方向和效果,使家长成为自己德育教学的可靠友军。
  第一,向家长宣传开展家庭德育的重要性。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成长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文化学习乃至成绩上,而对孩子的道德品行却关注得较少。对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和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帮助家长意识到良好的道德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文化学习和素质成长,更直接决定着孩子以后的社会高度和人生广度。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要帮助家长明白家庭和自身对于子女道德成长的重要影响,邀请家长在子女德育方面和学校、教师多做沟通,及早发现孩子身上所存在的道德问题并共同予以纠正、解决。比如,教师可以和家长建立一个德育交流群,将一些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例和青少年优秀道德模范事迹分享给家长,并将学生们在校期间的道德表现以私信的方式告知家长;对于学生的居家表现,教师也要通过线上方式多向家长做了解,从中发现一些值得关注和引导的问题。
  第二,劝告家长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道德成长环境。就绝大多数情况来说,家长既是陪伴学生时间最长的人,也是孩子心中最值得信赖和学习的对象。正因如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务必要劝告家长注重对良好家庭德育环境的营造,从自身出发为孩子树立起良好的道德榜样,从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中向孩子传递道德“正能量”,使学生能够在家庭中也时刻处于良好的道德引导和价值观感知当中,从而让德育工作的开展获得更多的进行渠道和作用角度。例如,教师可以建议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表现出吸烟、饮酒、打牌等不良嗜好,要注意用语文明和行为文明,要留出一定的时间从事看书、读报等有益的学习活动,在和子女a生分歧乃至矛盾时要更多地通过平等协商、静心聆听、换位思考等方式来协调处理,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并要在诚信、节俭、孝亲、守时等方面给孩子做出好的表率。
  (5)在教学中融入环境渗透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悄无声息而又巨大、深远的,能够在潜移默化之间完成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转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真切认识到这一点,在发挥课程德育功能的过程中为环境渗透法的作用彰显留出一席之地,在学生们经常活动的一些场合环境中融入一些同时体现课程知识成分和德育内涵的元素,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处在“正能量”的熏陶之下,进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成课程德育效力的有机保持和强化。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室黑板上每天更新诸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励志性的古诗词名句,在窗台、杂物柜上摆放雏菊、矮梅、斑竹等具有古典道德内涵的植物盆栽,或者在教室墙壁上张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具体诠释的展板,等等。
  3.结语
  良好的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其他各项才能得以发挥其价值的根本凭来,真正的教育应当也必须以德育作为基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时刻坚持这一基本认知,在课程教学中处处体现出对学生正确的道德引导和价值塑造,通过增强课程教学吸引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意识、丰富实践德育活动、完善家校合作以及优化师生关系等手段,真正将课堂变成引导学生了解道德、认同道德、践行道德的平台,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的学习、成长和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郭茂松,杨嘉诚.立德树人,以德启智――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途径[D].广西师范大学,2019.
  [2]李克超.道德与法治课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考试周刊,2018(5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074.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