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业水平的影响关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陆丽

  摘 要: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日渐增长,城市生活节奏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家长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孩子往往由祖辈照顾。但由于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普遍比较传统,容易对儿童三观、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继而对儿童的学业发展以及儿童性格产生深远影响。有些留守儿童还面临独立生活、外人代管等问题。因此,当代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逐渐成为社会难题。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精神和想法与现代观念脱节。笔者在此希望通过对留守儿童心理状态的深入调查分析,得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业水平的影响关系,为改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生活质量、学业水平提供理论新思路。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学业表现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235-03
  留守儿童问题在当代社会背景下日益突出,由于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甚至有些儿童在婴幼儿时期已经“被迫留守”,家庭教育在这些留守儿童的大脑发育、个性塑造、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严重缺失。因而,大部分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并伴随时间推移逐渐加深,表现为个性、三观、能力上的缺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成长具有不可推卸的先导作用,与学校教育呈现出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其品德、思维方式、教育观念都会对幼儿产生极大的影响力。不仅如此,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性格缺陷、行为习惯不良的留守儿童,普遍学业水平不高,甚至有些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那么,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业水平问题到底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呢?
  对年龄较小且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儿童而言,家庭背景和家庭氛围将对其身心健康成长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选择,不仅能直接影响儿童的教养、内涵、个人品德的沉淀、行事态度,甚至能决定儿童日后的发展水平、发展道路。同时,儿童对成人以及身边较亲密的人存在极强的模仿意识,但如果身边没有起到鞭策作用和承担模范作用的父母,留守儿童就会将目光转移到网络中。而目前的网络“鱼龙混杂”,因此缺乏是非判断力的儿童很容易盲目接受错误观点,继而走上错误的道路。而且,在成长的关键期,如果没有父母对儿童意志力、专注力、探索力、创新力的培育,大部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会缺少创造力和活力,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有良好表现,也无法更好地塑造健全人格,弥补个性缺陷。相较于由父母亲自抚养的儿童,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包括想象力贫乏、动手能力较弱、独立意识较弱等问题。并常常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共情,缺乏换位思考能力,自卑自闭,甚至在遵守规章制度方面也表现得较差。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普遍展现的学业表现进行配对联系,进而具体分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学业水平的影响关系。
  1.留守和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
  留守儿童由于没能在父母的陪伴和爱的交流引导下成长,常常表现自卑、自闭的情绪,这也会导致他们比非留守儿童更为敏感。例如。在外出或者在网络上看到别的孩子与父母亲近的场景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会产生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甚至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或是与其他人不同的“异类”。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容易沉浸于悲观、低落、消沉的自卑情绪中。自卑不仅体现在不敢与他人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体现在其不信任自己。面对困难不相信自己有“反败为胜”的能力,面对机会不相信自己有“孤注一掷”的资格,进而会失去许多挑战自我、激发潜能的机遇。
  (2)性格偏激
  留守儿童由于从小没有父母的庇护,因此,往往不敢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喜怒哀乐。大家都知道“恃宠而骄”的意思,只有在宠爱下长大的孩子才会敢于发泄自己的情绪。而对留守儿童而言,因为即使发泄情绪也没有人在意,因此大部分选择隐忍,不会选择向他人倾诉。然而,有研究表明,看似不喜不悲的人,更容易导致性格偏激,这是因为情绪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就会慢慢终累积起来,而当最后一根稻草被压断时,情绪就会突然失控。即使是非常小的摩擦,也给他人刻下了不好相处、性格偏激的印象。
  (3)恐惧社交
  留守儿童常常处于与父母分离的生活状态,缺乏与父母相互沟通交流的家庭氛围,常常喜欢独来独往,将自己处在一个封闭的状态,也不习惯与他人长时间交谈相处,且缺乏做事前与他人协商、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久而久之,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面表现不佳,因此身边缺少朋友,继而导致越来越恐惧与他人交往。尤其是在当众发言时,生怕自己说得不好而使同学更加远离自己。
  (4)叛逆性强
  留守儿童没有在适当的时机获得父母的合适教导,因此其习惯养成和遵守规矩的意识都不足。据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叛逆期相比非留守儿童长得多,从小没能在家长的规范下健康成长,因此其参加学校教育时也难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不愿意甚至抵触遵守学校各项规定,而表现出叛逆性过强的心理问题。
  2.留守儿童的学业水平普遍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期末成绩总平均分比非留守儿童的低,且主要体现在数学和英语学科上。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课堂互动性低、学习兴趣较弱、缺乏学习动力,常出现在难题上钻牛角尖的情况。且在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探究等课堂活动中表现不佳,主动参与课堂发言的平均次数相较于非留守儿童低得多,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较欠缺,甚至在逃学、厌学问题学生中占了较大比例。通过对留守儿童学习环境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课后学习环境普遍较差,家庭缺乏书香味和文学渲染气氛。家中学习用具,如课桌、课椅普遍合适度不高,课后学习时间较为随意。
  通过对留守儿童数学和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业表现情况对比,笔者发现英语学科由于是非母语综合性语言素养学科,受环境氛围影响较大,但又与语文这一文学学科不同,很难从正常的外界交流环境中得到锻炼。而数学学科则对儿童的思维能力、逻辑性、想象力、创造力提出了比其他学科更高的要求。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大部分留守儿童都错过了促进大脑发育和培养逻辑想象能力的最好时期。并且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各种消极情绪不利于其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因此,从数学和英语这两门学科的特征分析来看,留守儿童的学业水平确实与其心理健康有不可分割的影响关系。

  3.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对学习状态的影响
  (1)手机依赖性强,学习自控能力弱
  留守儿童由于独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心理孤岛”现象相对明显。为了缓解情绪压力,打发独处的闲散时间,他们往往会选择从互联网上得到“慰藉”,如选择与网友或者网络视频为伴。并且由于缺乏安全感,他们更习惯沉浸于自己熟悉的领域,拒绝突然而来的新事物。久而久之,留守儿童易对手机、网络等电子设备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即使没有什么紧要的信息,仍不敢轻易离开这个“舒适圈”。
  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将注意力尽可能地集中在知识摄取和理解过程上,只有做到心无旁骛,同时动用眼、手、口等多个感觉器官进行学习,才能实现高效学习。而留守儿童对电子设备依赖性的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成效。如果留守儿童不能很好地自控,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放下书本查看手机或电脑,不仅会大大影响其学习状态,降低其学习效率,还容易使他感觉学习与移动设备是两个对抗性的存在,从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内心安全感缺乏,学习积极性低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缺乏阳光和积极态度。因此,很难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也就很难促进留守儿童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从而不利于留守儿童在学业过程中的竞争力。部分留守儿童存在性格缺陷问题,因此教师即使在课堂中开展丰富多样形式的课堂活动,也很难通过学生之间的氛围引导、相互带动来调动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增加留守儿童的课堂互动。学习积极性是保证提高学生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效的前提。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业水平。
  (3)意志力不足,学习专注力不足
  由于在成长环境中缺少父母的陪伴和教导,因此部分留守儿童容易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外,还容易出现责任心不强的情况。如部分留守儿童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容易被外界事物分散注意力。尤其在没有人监督和指导的情况下,由于自控力不强,更容易产生放弃和的念头,继而将注意力放到其他事情上。因此,没有养成将一件事情做好、负责到底,再开展下一项工作的习惯。
  专注力是学生是否能够保持一定的课余学习时间,保持某一阶段的良好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能力。留守儿童的意志力不足,学习专注力较弱,会影响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例如,可能在课堂的前20分钟还能够保持专注力,但在后20分钟内注意力就不集中了。这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对知识面掌握不全,知识细节漏洞较多,进而影响其学业水平。
  (4)缺乏协作意识,学习讨论和探究参与度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校教育更倾向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教师丰富课堂形式,增加课堂互动,并要着力开展以W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然而,留守儿童缺乏与人社交的技巧,也由于独立生活的时间较长而缺乏协作意识,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呈现的活动中,难以呈现出很高的参与度。小组合作探究过程是需要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工合作的过程,并且需要每个成员都能勇于分享自己的观点,在观点的碰撞下实现不断创新,挖掘课题中更深的内涵。由于部分留守儿童的社交能力较弱、自卑心强而不敢发表意见,协作意识弱而不与组内其他成员商议,甚至固执己见,因此很容易在这样的活动中无法得到较好的体验感,在课题合作探索过程中的效率和收益都不高,甚至可能会遭到其他成员的排挤,从而无法很好地适应创新型课堂,而无法得到自我能力的发展,影响其学业水平的提高。
  (5)缺乏自信和爱的“督促”,学习动力不足
  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学习督促和家庭学习氛围的渲染,常呈现出学习动力不足而影响学业水平的情况。在非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常常会十分关注儿童的学习状况,并及时通过与教师的沟通了解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更好地督促孩子提升能力和查漏补缺。然而,留守儿童大多无法得到家长如此细致入微的照顾和督促,因此对学习的重视度相对不高,这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心境,给儿童一种学习成效并没有那么重要的错觉,因而失去在学习过程中的竞争心和好胜心,影响了学业水平的提升。
  很多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家长的奖惩制度。例如,家长可能会与孩子达成协议:在期末考试平均分达到95分时,可以给孩子买一件心仪的玩具;或者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学习势头很好、进步明显时奖励孩子一顿美餐。这样的家庭协商既督促了学生不断上进,还赋予了其自尊心,让学生认为学习是带来美好生活的重要工具,因而对学习充满动力,在父母的一次次“添柴”下不断燃起学习的兴趣。然而,留守儿童不仅不能得到家长“爱的督促”,还由于缺乏自信,甚至产生强烈自卑,从而认为自己已经失去了与他人竞争的自信感。甚至有些产生了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留守儿童会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荣誉,没有资格得到嘉奖,也不可能在学业中取得良好成果。
  4.结语
  众所周知,学习过程不仅是比拼知识能力的过程,更是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过程。内心强大的学生在面对挫折和挑战时,更可能选择迎难而上,因为他们受到了足够的“爱的支持”,因此有所依靠,不害怕失败,并能凭借良好的心态不断在困难的磨炼中激发自己的潜能。留守儿童则不同,在没有家长爱的陪伴下长大的他们,大部分选择逃避,因为不敢试错,甚至想法偏激,认为自己没有退路,因而在困难面前无法发挥出更多潜能,也更难走出学业低谷期,更难实现学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登芹,陈现彬,宋国红,等.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7(03).
  [2]刘信.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1.
  [3]关丽萍.城市留守儿童“心理孤岛”现象及对策探究[J].考试周刊,2022(24).
  [4]辛培娜.留守儿童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07.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