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升法律意识 培育法治观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蒋越冬

  摘 要:道德与法治教材经由改编,以新的形式走进课堂,法治教育的图谱愈发清晰。新修订的道德与法治标准中以法治观念作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可见提升法律意识对培养未来公民的政治思想素养、道德素养、法治素养和人格素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以六年级上册法治教育专册为例,分析学科教学现状,以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价值导向,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展开深入分析,从如何营造法治氛围、促进法治思考、规范法律行为、强化法治体验等方面展开阐述,力求通过这样的课堂教育愿景,更好地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培育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使其成长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法律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3)01-0208-04
  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其人生价值理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关键阶段对学生开展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着重要的实用价值,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养成法律思考习惯,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规范自身言行,规避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这对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认真做好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1.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一直停留在“法制”教育阶段,未能真正走向“法治”教育的转变。课程改革后,虽然小学道德与法治周课时量增加,教研力度加强,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结果,轻过程
  虽然教育在不断改革,但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将提高学生成绩作为教学目标,将成绩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容易造成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重视。为了提高成绩,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采用单一的讲授法,认为最终结果理想就算完成教学目标,这就导致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
  (2)重理论,轻实践
  在当前“双减”政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学校也愈发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均比之前重视。但法治题材的教材会出现一些法律条文,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晦涩,而在教学上部分教师只强调对理论知识的识记背诵,很少开展实践性的法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运用,这就导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样的教学呈现的最终结果是学生只是学习了一些法律知识,但并未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他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难以做出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难以将课堂所学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较差。
  (3)重课上,轻课外
  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法律意识的培养,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时间的积淀,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效果有限,因此,还需要特别重视课外时间,尤其是学生放学回家之后与生活联系、与社会接触的时间。但在当前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在课外利用班级文化布置渗透法治教育理念,营造学法氛围;也没有利用空闲时间和学生多沟通交流,将法律意识的培养有机地渗透到学生话题的讨论中;更没有走进学生家庭,鼓励家长多和孩子一起做家庭普法小游戏,在生活中学法;甚至没有利用有意义的法治纪念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参与到如3・15消费者维权日活动、12・4宪法宣传日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渐将法律意识融入一言一行中,与法同行。课堂的学习只是一种灌溉,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才能开出灿烂的花朵,不应只重视课堂一味地输入,忽略了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效渗透。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价值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还是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石,更是提升未来公民的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观念作为道德与法制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行为的指引者,所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r值。
  (1)有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强化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与法律意识,可以让学生从心底里敬畏、信仰法律,让法治内化为学生普遍接受并自觉践行的文化,自觉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科素养之一,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推进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对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有助于维护学生合法权益
  小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思想上的不成熟使他们容易被不法分子所迷惑,进而遭受到伤害。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法治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工作,重点是将法律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言行中,让他们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明白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并养成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小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快快速地识破不法分子的骗局,避免被不法分子所伤害。而当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在维权意识的觉醒中,他们可以利用所学的法律知识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维权行为真实有效地发生,让法律发挥对未成年人保护的特殊作用。

  (3)有助于推进国家法治教育
  法治国家的建设不仅要求立法机关依法立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同时也要求广大人民群众知法、守法。这其中,人民知法、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但想要培养守法公民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从娃娃抓起,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开展法律意识培养是重要的一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价值,更加深刻地领会国家的法治精神,从而主动地遵守法律法规,这样的学科教学是国家对青少年进行法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守法小公民的有效途径,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大有裨益。
  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策略
  (1)变换人物角色,营造法治氛围
  法律条文晦涩难懂,法治环境庄严肃穆,法治事件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小学生在生活中能接触到关于法治范畴的信息难度较大。他们心目中对法律的代言就是警察、法官,但这些又是家长在小时候拿来吓唬孩子的“法宝”,因此,有一部分学生往往是谈法色变,对法律的一些相关事物性对比较排斥。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法治相关知识教育的时候,应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自然地走入法治天地,自愿地参与法治学习,自觉地遵循法律条文,自如地使用法律知识,让法治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一方新天地。
  第一,法治人物进课堂。
  在教学第一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时,一开始可以引入学校关于推荐评选“阳光小法官”的公告,在情境创设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选活动。课堂可以通过积分赛的形式评选出“阳关小法官”,让阳光小法官带领同学们走进生活中的法律,为同学们介绍身边的法律知识。将本课法律知识的学习与阳关小法官的评选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还有效地进行了法律知识的传播,使法治教育变得有趣有效,法治学习变得积极主动。除了引入“阳光小法官”的评选活动,在教学第七课“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时,在“权力违法必追责”活动中,当学生看法不一时,可以设计与地方法官连线的环节,请法官依法做出判定,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纠纷都有法可依,要学会运用法律来处理。
  第二,课文人物动起来。
  教W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阅读角的主人翁――吕慧娴这个人物拎出来,用她懂法、用法、学法的心路历程影响学生,让他们感受着吕慧娴的痛苦和幸运。再将这个人物延续到本课阅读角和活动园的学习中,通过吕慧娴的身份转变法学系大学生在法律援助中心实习→新上任的吕法官到红领巾小学普及法律知识→热心人吕法官到基层社区为群众排忧解难,将零散的法律知识有机串联,给予课堂教学完整的故事性,更容易走进学生内心,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样的学习产生期待,学起来也更加有效。同时,吕慧娴这个现实法治人物身上自觉自发的法律行为、法治意识、法律知识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能让他们感受到法律其实并不遥远,就在身边。
  通过人物的创设,营造法治氛围感,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这样的形式学生喜闻乐见,接受起来更加轻松愉悦,可以打破法律在他们心中的固有刻板印象,时法律的意识悄悄地走进学生的心田。
  (2)再现案例场景,促进法治思考
  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他们往往对形象性、趣味性较强的事物更感兴趣。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化、趣味化地再现案例场景,营造学法氛围,让学生在案例中感受法律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
  第一,课文案例再现。
  例如,在教学第四课“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孙园一家三口饭店吃饭索要发票这个案例。自编自导的现场表演一下拉近了故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书本里的人物走进了课堂,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看得仔细,思考也更认真。在表演后,可以让学生对饭店工作人员和孙园爸爸的不同做法进行评论,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一张发票而已,平时没什么用,没必要索要;有的学生认为,发票可以报销,报销了就有钱,应该索要;也有学生认为,发票就是一张纸,如果不能报销拿了就是浪费资源。还有学生认为只要给收款收据就行,没必要开正规发票。基于学生的探讨,可以再请出孙园爸爸的扮演者,让他给同学们讲清楚为什么要索要发票。经过故事人物的解释,学生会明白,原来索要发票是公民的权利,开具发票是经营者的基本义务。这样的案例牢牢地吸引学生了学生的眼球,让他们看到原来生活中的这样一件小事也涉及法律的范畴: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有的学生还提出除了履行义务,索要发票也是依法维权的一个有效举措,买东西时万一有侵权行为,发票就会成为维权的重要证据。
  第二,经典案例再现。
  在教学“用好法律,依法维权”一课时,除了让课文人物串联相关法律知识,在阅读角的四个场景中,还可以通过视频形式再现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经典“欠薪”案例,让学生跟着当事人欠薪、讨薪,运用法律维权得到工资的过程,从而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专门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如果劳动权受到侵犯,可以通过劳动仲裁解决。欠薪、讨薪也许学生曾听说过,但对劳动仲裁基本一知半解,所以通过视频将案例再现,形象直观地揭开劳动仲裁的面纱,强调法律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魅力,可以让他们明白法律似一张无形的网,保护着每一个公民的权利,而维权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报案、索赔、商议、申请劳动仲裁、行政诉讼……碰到不同的问题,要学会用合适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案例的再现,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法治思考,鼓励学生在不同的案例中寻找法律的观点,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拨云见日的敏锐,这样的思考促进了学生在茫茫生活事例中寻找到法律的影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3)走进法治节目,规范法律行为
  在当前新课改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科技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法治节目视频的引入,无疑为纸媒教学的单一性注入了直观性和新鲜感。例如,在讲授第九课“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为了能让学生明白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栏目关于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系列之走出沉迷的相关报道,让学生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对比,对犯罪案例有深入认知,对改过自新的主人公的犯罪经历和改造历程进行了解,明白国家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并不能因为自己年龄小就可以为所欲为,应该时刻用法律的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
  鲜活的事例和严肃的法律可以让学生明白,原来法律与自己息息相关,法律指引约束着自我行为,也保护着每一个年人。这样的想法一旦发生,法律的意识便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学法的道路便不再盲目,与法同行的信念愈发坚定。
  (4)开展实践活动,强化法治体验
  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仅凭课堂教学很难实现,还需要借助实践活动巩固提高课堂所学。为了深化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围绕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将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第一,课前预学,普法先行。
  在学习“宪法是根本法”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课前预学单,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宪法的设立、设立的意义、法律范畴,结合生活实例找到与宪法的连接点,宪法与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查找,W生对宪法作为最高法会有“未成曲调先有谱”的感知,课堂交流时大家也会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能找到生活中与宪法的联系,有的说出了宪法与其他法律关联的法律条文,还有的直接演示了关于宪法的顺口溜:从小学宪法,宪法用处大;做人要守法,约束你我他;法前人平等,有理走天下。这样的课前预学,可以让学生对宪法有更全面、立体的感知,进一步奠定宪法在他们心中的地位。
  第二,课中模拟,与法同行。
  有了课前的预学和前两节课时的学习渗透,在第三课时的“树立宪法权威”教学中,可以大胆尝试活动园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将班会课搬上课堂。各小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查找相关资料、制作PPT、下载视频,做足充分的准备,在课堂召开“宪法权威之我见”的主题班会,在演说中,学生会对宪法的权威以及如何维护宪法权威有了进一步认识,更加清楚地明白宪法与生活的联系如此紧密。
  第三,课后演练,法不单行。
  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基于国家宪法日,教师可以积极开展课后演练,如推荐班级学生代表在国旗下做“严以律己,做遵纪守法的小公民”的主题讲话,倡议全校孩子知法守法;在班级举行与宪法的相关的诗歌比赛,让学生将所了解的宪法知识转化为诗歌的语言,分享给大家;让学生穿上“红领巾在行动”志愿服务红马甲,带上红帽子,和妇联的工作人员利用周末到文化公园进行“宪法宣传周”宣传。
  从课前预学的了解,到课中模拟的深入,再到课后演练的体验,学生对宪法的相关知识会了解得更加丰富,对宪法的法律效力理解得更加具体,对宪法的法律权威感受得更加深刻,对宪法的法律地位明确得更加清晰。法治的阳光伴随着他们成长,法律意识的小树苗在学生心中愈发挺拔。
  4.结语
  依前所述,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国家未来的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期,强化法治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举措。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带领他们参加各种法律实践活动,让法治的阳光照亮他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帮助他们培养法律意识,为他们以后更好地知法、懂法、守法,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奠定基础,让法治教育滋养学生心中的法治意识树苗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戴红娟.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J].吉林教育,2021(07).
  [2]陈晓珍.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家长,2020(10).
  [3]王宗红.渗透法治教育 培养综合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突出法治教育的策略[J].黑河教育,2022(0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15.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