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构建理想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周善伟

  [摘 要] 数学课堂要理想、要高效,就必须蕴含温度和深度。文章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呈现蕴含温度和深度的理想课堂样态:问题引领,呈现思维灵动;沟通生活,丰富数学色彩;植入文化,强化整体认识;蕴伏思想,提高思维品质。
  [关键词] 理想课堂;数学思想;小学数学
  教学是一门艺术,知识就如同散落的一颗颗珍珠,需要教师“化腐朽为神奇”,将珍珠的美全方位地展现给学生。长期以来,教学活动一直以教师为主,教师教得认真,学生学得辛苦,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日趋减少。新教育学习中,笔者参加了多次听评课和研讨教研活动,对理想数学课堂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番通透反思。我们的课堂需要关注哪些要素?怎样的课堂才能体现“理想”?怎样的课堂才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构建理想数学课堂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蕴含温度
  1. 问题引领,呈现思维灵动
  探索不仅是学习的主要特征,更是新课改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教师只有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赋予数学知识温度,赋予数学色彩,让学生在问题探索中思维砥砺和增智怡情,才能让数学课堂呈现出灵动思维。因此,教师需要深钻教材和学生,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引领下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重新发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而正是通过这种探求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拔节,各项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例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笔者进行了如下问题导学设计。
  师:大家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这么多铅笔,准备奖励给今天回答问题最积极的同学。大家先来一起数一数,一共多少支?(学生按照教师要求开始数,得出结果12支)
  师:下面我们来完成以下口算练习,谁回答得又快又好就奖励1支铅笔。(很快,口算比赛结束,有9名学生获得了奖励“每人1支铅笔”)
  师:为了节约时间,这9名同学的奖品由班长一起代领,那么还剩下多少支铅笔?(学生陷入思考)
  生1:减去后剩下3支。
  师:这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除去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教师一边提问,一边假装随意地拨弄着铅笔,将12支铅笔分成两堆,一堆10支,一堆2支)
  生2:我明白了,可以用10-9=1(支),1+2=3(支)。
  生3:可以把12分成9和3……
  正因为教师创设了恰当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予了学生新旧知识的启迪,让学生的数学探究有了方向,让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和灵性。案例中,教师用智慧引领学生去探究和发现,可见,理想的数学课堂不仅需要学生的思维参与,还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引领。正是有了教师张弛有度的引导,才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创造和发展,让数学课堂充满魅力。
  2. 沟通生活,丰富数学色彩
  随着新课程的落实,对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不仅要将重心置于引导学生吸收新知,还要丰富数学的色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一门具有温度的学科,而不是只有密密麻麻的数字和公式。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很好地沟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一个温暖和充满生活味的学习环境,减少对数学学习的陌生感,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问题情境:我们走在马路上常常发现井盖是圆形的,这样的设计是随意行为吗?(由于问题的思维性较强,学生困惑不已,一时无法给出答案。于是,有了更进一步的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取出事先准备好的茶叶筒(两种形状:一个圆柱体,一个长方体),分别将两个茶叶筒的盖子立在筒口,你觉得结果如何?(学生进行了猜想后,笔者开始实践操作,方盖落入长方体茶叶筒内,而圆盖嵌在筒口)
  追问:从这个实践操作中,你有何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且长度都相等,正是由于圆盖直径大于筒口,所以不会掉下去)
  就这样,从数学过渡到生活现象,再由生活现象联想数学,让学生以数学的眼光看生活,能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正是有了与生活沟通的活动设计,才使得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上不断建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数学素养,创造性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彰显深度
  1. 植入文化,强化整体认识
  将数学文化朴实而亲切地根植于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浸润,可以彰显数学教学的深度。事实上,具有数学文化并非就是“数学+文化”,真正的文化要义需体现让学生感悟到思考的乐趣,从而领悟到思考的魅力、知识的广阔、方法的精妙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彰显数学文化的价值,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笔者认为,这才能称得上理想的数学课堂。
  例如,在某次“同课异构”的活动中一位年轻教师执教了“十进制计数法”这节课。整节课围绕“丰富的数学文化”展开,每个探究活动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数学文化的传递,十分精彩。首先,通过数字诗传递出数的魅力,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等,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脑洞大开,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数是怎么产生的”“最大的数是多少”“数是谁发明的,怎么这么厉害”等问题。接着,教师再现了数的起源,如祖先狩猎的生活场景,结绳、刻痕和摆石子计数的远古神韵,阿拉伯数字发展的历程等。就这样,一节课在学生充满欣喜的眼神和青春荡漾的笑脸中结束了。想必通^这节课的学习,学生都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当然,这一点从学生课后的谈论中就能体现出来,不少学生感慨“数真是神奇的化身,它居然是这样演变而来的,我越来越喜欢数学”“数学太有趣了,领着我进入了一个神秘的国度”……
  2. 蕴伏思想,提高思维品质
  爱因斯坦曾说: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那么,还剩下了什么东西?笔者认为,还剩下了能力、心态、思想和素养。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要让学生体验蕴伏于知识间的数学思想,从而让数学思想扎根于头脑之中,为学生的长久发展谋求最大利益。
  例如,教学“认识分米和毫米”,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操作测量铅笔的长度,你们有何发现?
  生1:铅笔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我们只能测出大概的长度。
  师:看来需要一个更小的长度单位帮助我们测量出这支铅笔的长度了,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个新朋友“毫米”……(在认识毫米之后,学生又一次完成测量铅笔长度的探究活动)
  师:通过这一次测量,你们觉得铅笔的长度就是整毫米数吗?(学生开始观察)
  师:为了方便你们观察,我们一起来放大刻度尺再次进行测量,看看结果如何。(利用多媒体放大刻度尺,借助毫米刻度测量铅笔,学生很快得出结论“不是整毫米数”)
  师:不足1毫米的部分该如何测量呢?
  生2:像这样的过程可以继续下去吗?
  生3:我们可以将刻度尺无限划分吗?
  ……
  就这样,通过研究教材和深挖教材内容,教师给予了学生无限想象的体验,让学生不自觉地体验到度量的无限性,从而水到渠成地渗透了极限思想。渗透数学思想这样隐性的学习过程,需要蕴含在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中,借助具有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它的作用和价值,以提升思维能力。
  总之,教无止境,学无止境,灵活多变的教学艺术、科学合理的活动设计,可以有效发挥数学学科的价值,让数学教学彰显其深度和温度。教师要通过构建理想的数学课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70.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