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让数学学习永葆活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于小燕

  [摘 要] 关注学生,并以此科学设计教学流程,是有效的教学策略之一。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更是打造和谐数学课堂的根本所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好问题引领,激发思维冲突;素材启迪,引动思维磁场;经验积累,助力思维发展等系列思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兴趣不减、活力不减。
  [关键词] 数学思维;学习活力;问题引领;素材启迪;经验激活
  “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这是一个哲学家的经典名言,此话对小学数学教学也颇为有效。数学教育的目的不是打造云里雾里的空中楼阁,而是要在实实在在的数学活动中落实课程标准所赋予的“四基”“四能”等基本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预设和生成始终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诗意般的探究学习氛围,并给他们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空间,从而让他们在观察分析、思考研讨、归纳抽象等系列活动中发展思维品质;同时,强化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的数学学习活力永存。
  一、问题引领,激发思维冲突
  有学者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它需要不断与周围的环境进行必要的相互作用,从中吸取有价值的养分,进而不断充实壮大起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创设问题情境,以此触动学生已有的认知与学习情境之间的矛盾,让他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形成冲突,从而激发学习内需,使他们更加积极地投入实践、思考等活动中,让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富有活力。
  如在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中,为帮助学生更科学地建构“1”,教师需要重视学生在三年级“分数初步认识”学习中的经验,利用它们与新知学习的冲突,引发学生的再思考,最终使学生更好地领悟分数的意义,深刻理解整体与“1”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写分数,图形来自三年级的“分数初步认识”,要求学生解析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平均分,以及把几个苹果等看成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的学习活动,既是帮助学生唤醒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是为后续探究“1”埋下伏P和打好思维基础。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活动。教师把4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拿出1份,让学生思考:拿出的这1份是整个圆片的几分之几?还剩下几分之几?紧接着教师调整圆片的数量,8个圆片、16个圆片和装在一个信封中未知数量的圆片,依然把它们分为4份,让学生继续拿出1份,回答拿出的这1份占整体的几分之几。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学生初步体会了四次操作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三,教师组织活动反馈,抽象分数意义。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上述活动后的问题,帮助学生把思考的焦点聚集在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解析上来。通过议论,学生会发现:相同点是每次取出的都是总体的1/4,都是把圆片(无论是几个)看成一个整体去研究,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拿出其中的1份;不同点是圆片的数量是变化的,从4个、8个直到信封中的无数个(不确定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审视活动,反思四次活动的共性之处,学生逐步提炼出“把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1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分数的形成与圆片的个数没有关系”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握了规律,抽象归纳出“1”的意义,明白“1”的高度概括性,从而实现分数意义学习的突破,科学建构知识。
  理解“1”的意义,建构“1”的认识,是分数意义教学的难点与关键点所在。案例中,教师以复习为契机,让学生在知识、思维等层面有一个更好的基础,为新知研究提供支持。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四次探究,比较异同,从中逐步感悟整体的价值,逐步形成“1”的感性认识。
  二、素材启迪,引动思维磁场
  “教育即对话”,它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理性交互,是思想的交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文本、活动资源等教学素材,引发必要的教学对话,从而让学生在文本、活动器具等辅助下,进一步激活已有经验和知识储备,快速地投入阅读教材、实践操作、探究讨论等活动中,从中获取有意义的信息助推学习的深入。学生要在此基础上开启学习的思维之路,让素材资源成为凝聚自身创新学习、智慧学习的磁场。
  如在六年级“分数与百分数互化”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科学引入相关素材,让学生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要点。
  首先,引导学习尝试。“这里有一组分数,,你有办法把它们变成百分数吗?”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进行必要的尝试。学生在思考后发现,有的分数如等可以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从而能很快地将其转化成百分数。但是等分数就很难变成百分数了。新问题的出现势必引发新的学习思考,此时教师应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
  其次,引发争议,探究这类分数的转化方法。“把分数先化成小数,再转化成百分数。”“但是这些分数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那怎么办?”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再次审视这些分数,思考将其化成无限小数后该如何操作。学生通过回顾教材,把握了教材中关于这类分数的解决方法。“书中告诉我们,把分数化成小数,如果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不对!是通常保留三位小数。”“这两种说法有区别吗?你是怎么理解的?”经过改写变成百分数较轻松的分数和变成百分数较困难的分数,学生梳理出: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经过扩大或缩小,恰好变成分母是10、100、1000等十进位数时,就能直接转化成百分数;而遇到商是无限小数的分数时,将其改写为百分数一般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在经历尝试、谈论等系列活动之后,对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转化规律的理解更加清晰,记忆也愈加深刻。从中能够看出,教师如能用好相关的学习素材,势必能找到一个最合适的切入口,让教学对话更加自然,更加顺畅。同时,对话还能更好地开启思维磁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使得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应有的锻炼,获得长足的发展。
  三、经验积累,助力思维发展
  帮助学生积累必要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活动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能促使学生去深入学习新知,发展思维。
  如在一年级“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图形认识经验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探究活动,让他们的数学学习更具活力,充满智慧。
  首先,组织预习,展示成果。“请小朋友们把自己带来的图形一一展示出来,并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是一个牙膏盒,长方体状的。”“这是个茶叶罐,这个地方是圆圆的,爸爸说它是个圆柱体。”通过预习成果汇报,既使学生的经验得以分享,也使学生的认知面得到很好的拓展。
  其次,结合学习,激活经验,引发再思考。“这个是大家说的长方体,今天老师特别想了解它的一个面,你有办法把这个面直接展示出来吗?”问题刺激了学生,促使他们去积极探索。有的学生在仿画,有的学生剪下需要的那个面,有的学生把那个面印下来。不同的经验汇聚,给学生以新奇,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三,指导联想,丰富经验,让学习更厚实。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再度设计了“找不同”“猜一猜”等活动,让学生找出不同的长方形,感受不同长方形的异同。同时,学生也在比较中汇总经验,得出长方形的基本特征,建立长方形的表象。教师还让学生去比较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图形,发现不同,明晰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表象,使学生积累更加厚实的图形认识经验。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贴着它们去谋划教学设计,酝酿学习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技能获得培养。只要教师能够贴着学生的思维前行,就一定能发现那个最好的教学的切入口,就一定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永葆活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71.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