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开展现场教学 实现深度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徐建平

  [摘 要] 深度学习,是一种指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与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学习模式。深度学习这一概念的提出,给传统教W带来了巨大冲击与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与探索,促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以现场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为契机,引发学生深层思考与综合实践,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 现场教学;深度学习;小学数学
  现场教学,指的是让学生在生产或生活现场,通过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来学习知识、锻炼能力、接受教育的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现场教学具备灵活性、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更加有利于学生深层思考与综合实践,促进其深度学习。当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时间、场地、安全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随时随地开展现场教学。但是,教师可以将现场教学的理念与方法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基于真实情境、项目驱动、校内实训和校外任务来开展现场教学,并使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
  一、基于真实情境开展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之所以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因为在现场教学中,学生需要从真实的情况出发,综合考虑现实因素和具体条件,妥善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有始终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逻辑性,才能应对方方面面复杂的状况,找出问题的最优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而将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真实的生活问题,使学生将“学”“思”“做”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大小相等的橡皮泥和保鲜膜,为学生创设以下真实的问题情境:“橡皮泥玩过以后,如果不及时密封,就会干掉,不能再用。因此,请同学们尝试利用保鲜膜,把玩过的橡皮泥密封起来,以便重复利用。现在,请大家把你手中的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并且利用尺子,测量长方体的长、宽、高。同时,利用今天所学的长方体表面积公式,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以确定所需保鲜膜的大小。”当学生计算完成后,教师让学生对各自的数据进行比较,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大小相同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长方体,表面积居然是不同的。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一个特点。接下来,教师继续引入新的问题情境:“为了存储和取用更加方便,我们可以把橡皮泥分成小块,分装密封。请大家先动脑思考:如果我们把刚才的长方体沿着宽从中间切成大小相等的两块,每一块需要多大面积的保鲜膜?如果我们把它三等分、四等分、五等分,那么又各自需要多大面积的保鲜膜?想不明白的同学,可以动手分一分、测一测、算一算。”显然,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变换情境中的条件,使学生对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内涵及应用产生新的思考。
  上述教学案例表明,真实情境下的数学教学具备了现场教学的特点,能够帮助学生内化与应用所学知识,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与学习能力的提升。可见,教师可以基于真实情境来开展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项目驱动开展现场教学
  近些年来,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项目驱动教学法得到广泛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场环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现场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为学生布置小组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深度思考与深层合作,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例如,在“认识位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这样的学习项目: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自己对于校园的观察和了解,以我们所在的教学楼为中心,绘制学校地图,并利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标明学校的各个建筑与教学楼的相对位置。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需要分成若干线路小组,对学校的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各个线路的负责人需要对彼此获得的“考察结果”进行分析与整合,形成最终的“方位图”。
  对这个项目任务加以剖析,不难发现:通过下发这个任务,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方位知识,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空间感与想象力,促进思维的发展。同时,教师还能够使学生在项目的驱动下,加强沟通与合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与探究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可见,教师可以通过项目驱动来实施现场教学,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三、基于校内实训开展现场教学
  小学数学现场教学之所以难以开展,是因为小学通常没有实训基地,难以为学生提供现场教学的条件与机会。事实上,数学与生活联系如此紧密,只要教师善于发掘和利用,校园里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场活动就都是校内实训的平台,也都是现场教学的契机。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的活动资源,为学生“制造困难”,并引导学生“解决困难”,使学生结合现实困难,学会利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四舍五入’试商”时,适逢学校筹备参加市里的春季运动会期间。对此,教师可以将数学课堂搬到运动会筹备的现场,让学生在参与运动会筹备的过程中,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困难。比如,全体学生需要统一从学校出发,乘坐大巴车到市体育馆参加运动会。此时,教师可以将统计四年级师生人数和计算所需大巴车数量的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困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原来“四舍五入”并不是铁的定律,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舍”和“入”。就像这次计算所需大巴车的数量,即使全年级227人,每辆大巴车核载45人,除完之后的余数仅为2人,但若将余数舍掉了,则有2人无法乘车,这就是现实。此时,教师会发现,课堂上强调了千百遍仍然被学生忽略的“进一法”,在现实中很容易就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了。当然,学生在理解了“进一法”的重要性及现实性的同时,也并没有拘泥于此,而是想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本年级仍然选择预订5辆车,而剩下的2名同学,可以跟其他年级协商,看他们是否有空置座位,能容纳这2人乘车。

  这个案例表明:与书本教学相比,在基于校内实训而开展的现场教学中,学生因为要切实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思虑变得更加周全,思维也变得更加活跃,不仅做到了知识层面的活学活用,还做到了现实层面的灵活变通。可见,教师可以校内活动为载体,以校内实训的方式开展现场教学,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四、基于校外任务开展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的核心环节是实践,而这种实践不应该局限于校内,而应该延展到校外,渗透到学生的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过,现场教学中的实践,显然不是漫无目的的实践,而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有计划性、有针对性的实践。为了凸显这种计划性与针对性,笔者建议教师将这种实践融入校外任务中,让学生以任务为指引,展开综合实践,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的过程,并利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将成果展示出来;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统计的方法来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围绕这一教学目标,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下面的校外任务:请同学们选定一个开放式书店,利用周末的时间,统计一下上午9点到10点之间,有多少人进入书店选购或阅读图书;同时,尝试根据年龄和性别,对这些人进行分类,并利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将上述数据展示出来。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学生先需要对往来书店的人加以观察、分析和采访,以此获取数据。然后,学生需要利用三年级所学的数据分类整理知识,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与加工。最后,学生利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通过制作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呈现数据内容。
  教师之所以布置@个任务,其目的在于将四年级之前所学的跟“统计”有关的内容都串联起来,使学生进行系统学习与综合实践。显然,这个过程,是学生对“统计”这部分知识进行纵向思考与横向串联的过程,是知识体系形成与完善的过程。通过这个校外任务,教师充分发挥了现场教学的优势,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挖掘了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使学生实现了深度学习。
  综上所述,教学改革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然而,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地点、形式、内容等多方面的限制,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与综合实践,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基于此,教师应该发挥现场教学的优势,让学生在现场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446176.ht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