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三爷和他的铜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娟娟

  三爷姓宋。大号振刚,是胡同里生、胡同里长的“老北京”,因为喜欢交朋友,为人处世讲义气,在家又是排行老三。所以大家伙儿全尊称他为三爷,三爷的最大爱好就是收藏、尤其喜欢收藏铜镜,不单是收藏品种多,还有鉴别铜镜的本事,不管是什么样的铜镜,只要经过三爷的手。立马就能给您断出个真假,再加上一手修复铜镜的“绝活儿”,这让三爷的名字更响了……
  
  从“玩儿”到收藏
  
  三爷最早开始收藏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不过三爷说那个时候还不懂什么叫收藏,只是“玩儿”,因为喜欢。而且自个儿最早“玩儿”的是玉,喜欢玉又是从喜欢美术开始的。
  原来三爷从小喜欢画画,也没少下功夫。有一回三爷专为他喜爱的工笔画去博物馆寻找有关绘画的图案资料,没想到一下看上了精美的金缕玉衣和古玉佩件,尤其是古玉上的雕刻,那些栩栩如生的花鸟人物,更让三爷觉得这些古玉就像有生命一样招人喜欢。
  从此三爷迷上了古玉,但当时北京并没有市场。除了琉璃厂供应外宾,北京还有几处古玩收购商店,一般只在周日收购。于是二三爷跑遍了后门桥、东单、东华门等文物商店,买了朝珠、手串、戒指什么的不少玉件儿,也曾利用到新疆出差的机会走进出产和田玉的大山深处。不过三爷觉得那时就是一个“玩儿”,一块“玩儿”的朋友可以互相交换喜欢的“物件儿”,所以那时不懂得收藏,更没想过什么挣钱。后来自己是在喜欢和“玩儿”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才懂得收藏,从此收藏范围逐渐扩大,从古玉到钱币、票证,直至他最喜爱、结缘最深的铜镜。
  
  结缘铜镜
  
  三爷最早结缘铜镜是在1987年,那时的三爷早就“玩儿”了不少古玉、瓷器、钱币什么的,也学习积累了不少收藏知识。有一天,三爷去北京城东南的白桥旧货市场转悠,兴许看出三爷是个懂行的主儿,一位老人对三爷说:“干这行儿不容易,尤其是这玉呀瓷器的,弄不好一摔碎就全完了,所以你瞧我,什么都不弄,就弄铜器……”老人的话虽不多,三爷却觉得很受启发。望着老人收藏的各样钢器,不知为什么,三爷一下子就喜欢上了那些大大小小的铜镜。从此三爷见着铜镜就收,过了一阵子,铜镜收了不少,可一让懂行人过眼,人家告诉他:“铜镜是没错,可全都有残,一句话,‘品相’不行。”三爷立马明白了,自个儿这铜镜“功夫”还差得远着呢。没别的,接着学呗。于是三爷找懂行的人问,找书本学,凡是跟铜镜有关的文化和历史,三爷一概接受。有时候三爷也在下班后蹬上三轮去做买卖,卖过鞋,卖过眼镜,为的是挣出钱来买铜镜。现如今经过20多年的历练,三爷不但收藏到我国历代大大小小200多块铜镜真品,更掌握了一般人比不上的铜镜收藏文化知识,这也让三爷没少给人请去传授一二。不过三爷最得意的还是向人展示他千方百计“淘换”来的各式铜镜,再顺带讲讲铜镜的来历和故事,那可是三爷最高兴的事。
  三爷说:“铜镜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因为贵,所以在封建社会只有有钱人和有身份的人才能使用。又因为各时期的历史文化不同,所以各朝代的精品铜镜在造型、铜质和纹饰方面都具有不同的代表性。最讲究的还是‘头模’铜镜,因为第一模铸出的铜镜纹饰清晰,没有败笔。”三爷说着拿出一块纹饰精美并刻有清晰汉字的古铜镜。这是一面刻有白虎、青龙、玄武(龟)、朱雀的东汉“四神规矩镜”,上面的汉字是“尚方作竟莫大巧”和“上有仙人不知老”,整个铜镜可说是做工精细,完整无损。这块“品相”没得挑的“头模”东汉古铜镜,想当初也是三爷历经曲折、三下河北才得来的。
  那是19R8年,经人介绍,三爷和一个朋友从赵公口坐长途汽车来到河北的一个村子准备“淘换”些古董。虽然村民们摆了一场院的胆瓶、罐子什么的,三爷却都没看上眼。等到晚上,一个村民悄悄送来了一面铜镜,三爷和他的朋友立马睁大了眼睛,不用说俩人都看上了这件好东西。这么一来,铜镜主人自然看出了“门道”,他不说价,只任你买主出价,最后当然是买卖不成,因为任着俩人怎么加价,主人就是不出手。三爷只得和朋友返回北京。回到北京的三爷怎么琢磨也放不下这铜镜,因为当时村里人告诉他,这家主人的姑姑原是溥仪宫里的宫女,这铜镜就是宫女被遣散出宫时带出来的。半个月后,三爷终于提溜着北京果脯、二锅头和点心,从赵公口又上路了。虽说是拿着礼物有套近乎的意思,可三爷说这是表示自个儿是诚心诚意要买铜镜。没想到铜镜让主人送到保定给估价去了。三爷估摸这铜镜没大指望了,可走时还是不甘心地留下了北京的地址。一周后,回到北京的三爷接到了河北的来信,告诉他铜镜已从保定拿回。看来铜镜主人确实相信了三爷的诚意。三爷立马又奔了赵公口长途汽车站,自然还是忘不了带上香烟和二锅头。这一次铜镜主人热情招待三爷,三爷更是叔叔大爷地叫着。不过熟归熟,价钱还是不能少,最后三爷掏出自个儿4个月的工资200元,用超出保定估价一倍的价钱买下了铜镜。没别的,主人卖得高兴,三爷买得仗义。虽说是三下河北,花了不少人力财力,可得了真品,三爷觉得值了。
  
  三爷的大拇指甲
  
  三爷的大拇指甲留得最长,让人觉得挺怪。人家一般都是小拇指甲留得长,有人是觉着好看,有人是为了挠痒痒。可三爷的大拇指甲不为好看,也不能挠痒痒,就为一样,鉴别铜镜。原来三爷鉴别铜镜,除了好眼力,还有一样儿离不了的“工具”,就是他的超长大拇指甲。
  一般贵重铜镜上都有铜锈和各式雕刻,所以有人就做上假铜锈或是粘上假雕刻骗人,但这些到了三爷的大拇指甲这儿就过不去了。比如铜锈,三爷用大拇指甲稍抠下一小块放到纸上一烧,如果是蓝火苗还有化学味儿,那就是假的。因为真的铜锈一般点不着,就是点着了也是红火苗,没有味儿。要是粘上假花纹雕刻的,让三爷的大拇指甲过一下,那假玩意儿准掉下来。所以说三爷这大拇指甲还真是挺厉害的。可三爷也有“漏兜”的时候。有一回三爷多喝了点酒,脑袋一热没用大拇指甲就买下一块纹饰不错的铜镜。过后用大拇指甲一抠,雕花竟掉了下来,往上吐一口唾沫立马就粉了。原来这本是一面不带纹饰的素镜,上面的雕花竟是用水泥做完了粘上的。打这以后,三爷再没敢“怠慢”自个的大拇指甲。
  虽说大拇指甲这么重要,但三爷鉴定铜镜可不是就靠这一条,因为三爷的法子多着呢。头一个法子就是“闻味儿”,就是说您要是让三爷看铜镜,三爷拿起来什么都不干先搁到鼻子底下闻,这是因为三爷和铜镜打交道20多年,早就熟悉了真品铜镜的特殊气味儿。真要是碰上假铜镜,也没别的,在三爷的鼻子这儿就过不了第一关。再说第二个办法就是“听声儿”,按三爷的说法,铜镜因为年代久远,所以敲打一下发出的声音是“柔声”,而仿造的铜镜因为新,听起来就是“脆声”了。“闻”和“听”完了,接下来就是“看”了,这里边的学问就更多了。
  三爷说:“看就是看品相,主要是看铜镜的造型、铜质、纹饰什么的,要想看出门道,就得多学,了解历史。铜镜在我国流传时间长,各个时期的品相也不同,比如春秋时期铜镜雕刻以龙为主,而辽代是花鸟比较多,了解这些,对鉴别铜镜非常重要。一定要多学习,多交流才能积累鉴别经验。另外现在造假技术也在提高,所以我们在收藏铜镜时也要像开车一样,要‘一漫二看三通过’,再想要的铜镜,也得慢,不能急。”
  三爷收藏铜镜多年,不光练出一个好眼力,还练出了修复铜镜的本事。不少残破的铜镜到了三爷的手里一“拾掇”,立马就变了模样。这一手“绝活儿”让人佩服,也让三爷的名字更响了……
  
  编辑 任 涓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620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