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引而不发赢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姜廷玉

   1951年8月17日,彭德怀以中朝联合司令部名义,下达第六次战役的预备命令。随后,志愿军政治部发布了第六次战役的政治工作指示,对全军进行政治动员。
   在开城参加谈判的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接到命令的电报后,发电报给彭德怀说:当前敌人已有强大纵深的强固设防,又是现代化的立体防御,如果我们以现有力量和装备进行攻击,伤亡和消耗会很大。如果敌人离开自己的阵地,大举向我进攻,我以现有力量装备,是可以将敌人打垮的,而求得部分歼敌,代价也不会很大。邓华同时建议:如果目前不立即进行战役反击,也应当尽可能作战术反击,收复一些地方,将我与敌人的接触线向前推进,以便于我更好地了解敌人阵地情况及其坚固程度。
   彭德怀复电同意邓华的意见。
  周恩来和聂荣臻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以中央军委名义致电彭德怀,提出对9月份进行的第六次战役再行考虑,“可否改为加紧准备而不发动”,如此,既可预防敌人挑衅和谈判破裂,又可加强前线训练和后勤准备。电报分析了9月份第六次战役加紧准备而不发动的原因:
  一、在朝鲜境内缺乏我军直接利用的机场,空军11月份方能出动作战,空军不仅9月份不能参战,并且也不能掩护清川江以南的运输。
   二、朝鲜雨季8月底才能结束,一些桥梁还没有修通,连续作战一个月的粮食9月份得不到保证。有些仓库距离前线较远,弹药不能及时供应。我方粮弹储备只有一个月,而后方运输又未修畅,假使敌人窥破此点,我将陷入被动。
   三、从战术上看,在9月份的谈判中,敌人向我进攻的可能性较小,因此,我军出击必须攻坚,而作战正面不宽,敌人纵深较强,其彼此策应亦便。经过反复激战,时间拖长的可能性极大,结果对谈判可能起不利作用。
   电报强调:“在作战上,我们也应与谈判的要求相配合、相适应。”“现在我们握有重兵在手,空军、炮兵逐步加强,敌人在谈判中对此不能不有顾虑。设若战而不胜,反易暴露弱点。如谈判在分界线及非军事区问题上,在九月份尚有妥协可能,亦以不发起战役为能掌握主动。”
   彭德怀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后,复电中央军委:9月份改为积极备战,防敌进攻,准备适当时机反击。如敌暂不进攻,待10月再行决定。
   毛泽东致电彭德怀,要彭德怀认真考虑邓华关于“在军事上我应有所准备,纵目前不进行战役反击,也当尽可能作战术反击”的意见,并请彭德怀计划一下,“九月份能否进行此种战术反击”。彭德怀复电毛泽东,表示“九月不举行大的战役进攻时,可选择伪军突出部举行局部进攻”。
   志愿军在进行第六次战役准备的同时,以第一线的部队,于9月初,选择当面之敌数个要点发起了战术反击,歼敌数千人。
   志愿军经过多次反击作战,先后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1951年11月27日,美国被迫与朝中方达成军事分界线协议。此后,战争重点转到阵地防御作战,第六次战役的计划事实上被取消。
   第六次战役,虽然准备了而未发起,但它动员了志愿军的作战积极性,促进了志愿军的军事训练和后勤保障工作。同时,也给敌人造成不安和压力,迫使敌人不敢发动全面进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每半个月给联合国安理会的作战报告中,经常提到中朝军队要发动攻势。他在报告中指出:“敌人很快要发动第六次攻势。”“大批中共增援部队已开到韩国,强大的炮兵预备队已开到前线,正在准备发动新的攻势。”“敌人的人力、装备、补给品,足以试图发动一次重大攻势。”李奇微关于中国志愿军要发动大规模攻势的报告,引起美国当局的不安和震惊。有人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检讨一下韩战的全盘战略”,主张“韩境停战”。
   志愿军的第六次战役计划,重兵备战,备而不发,一方面迫使敌人不敢使谈判破裂,另一方面使敌人不敢发动全面进攻,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摘自《军事史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8003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