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校企合作中的服务机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齐 斌

  [摘要]由于缺乏效益机制所具备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系统性,校企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理想。可以考虑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作方式,建立面向企业的,能提供多种服务类型的机构。机构的组建,可以采取中介代理、“借鸡生蛋”、行业协会介入等不同模式,充分利用社会、企业和其他院校的资源,走联合、共建之路;在不同层面上,可以建立面向社区的企业服务站,面向行业的企业服务部以及面向地区的企业服务中心。
  [关键词]校企合作效益机制服务机构
  1效益机制在校企合作中的缺失
  效益性即指以较少的时间、物质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效益机制就是具有投入少、产出大的性质并符合客观规律的某种结构的动态的工作系统。综合人们对效益机制的论述,效益机制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重视活动的整体性,效益性不仅要求活动必须是有效果的,而且必须是有效率的,这是效益性的本质特征;二是强调结构的动态性,作为机制,它首先是一种组织机构,这种组织机构应该是动态、可运行的;三是重视机制的系统性,在效益性机制的结构的运行中,在结构中各元素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协调运行,形成一个可调节、可监控的工作系统。
  在实践中,职业院校普遍感觉到,大多数企业对校企合作兴趣不浓、动力不足,许多校企合作项目貌合神离,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学校追求社会效益,所谓的互惠共赢是建立在学生成为廉价“商品”的基础之上。由于缺乏效益机制所具备的整体性、动态性以及系统性,校企合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不理想。
  1.1 校企合作的效率不高,导致了效益的低下
  校企合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利益主体寻求各自利益的过程。要寻求到合适的合作者,既可以通过一对一商谈实现直接合作, 也可通过中介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许多职业院校都有数千乃至上万人的规模,开设几十个专业,涉及多个领域,毕业的学生需要到众多企业就业。同样,一个企业也需要多方面的人才。因而一所学校要与很多企业打交道,一个企业也同样需要与很多学校打交道。仅靠学校或企业这种一对一的信息传导,即使有效果,也是低效率的,一方面使得职业院校的资源“养在深闺人未识”,难以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设施设备闲置,不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其维护费用还成为学校的包袱;另一方面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过高,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必然大为降低。
  1.2 校企合作缺乏动态性,导致了效益的低下
  校企合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合作规模和合作深度应持以发展的观点。显然,一些企业没认识到自身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潜在危机,没有紧迫感,舍不得投入,这种短期行为使得校企合作难以深入。但就学校角度来说,一方面一些学校急功近利,过于强调单次校企合作的规模、效益,总是希望和大企业合作,有名气,上规模,却忽视了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对职业教育合作的渴望,欲速而不达,校企合作的规模反而难以扩大;另一方面,随着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心逐步下移,在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职业化和技能化的同时,许多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从产学研而改为产学合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职业院校的技术服务功能,校企合作的深度难以加强。
  1.3 校企合作的系统性较差,导致了效益的低下
  从目前来看,众多的校企合作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往往缺乏系统的观点,没有通盘考虑、统筹运作、整体推进,没有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有机结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其效益低下可想而知。学校有学校的教学计划,企业有企业的运作模式,双方的规律不可能完全一致,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以谁为主?让一方变更其计划来适应对方规律, 显然缺乏持久的动力。两种不同管理机制下,校企合作中个体之间的协调难以完全满足相互的需要,一旦运作过程中双方意见不统一,又没有第三方调解,校企合作自然解除。
  2建立服务机构,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益
  传统的校企直接合作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市场经济的特点来讲,通过服务机构来实现合作不仅更具有规范性、持久性,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合作的效益。可以考虑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合作方式,优化信息传导,挖掘业务潜力,建立面向企业的,集人力资本运作、职业信息沟通、职业教育改革于一体,提供多种服务类型的部门或机构,提高企业和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各自的总体实力,创多赢局面,从而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企业的吸引力,促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深化。
  2.1 有利于实现资源整合
  一方面,校企合作服务机构作为职业院校整合资源的平台,以职教集团、行业协会乃至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为联系纽带,将原本分散于不同院校的人力、物力资源有效整合起来,统一发布信息,为企业建造一个简便高效的一门式服务网络。
  另一方面,服务机构可以依靠其广泛的企业网络资源负责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为职业院校提供可选择的企业实习基地,为学生选择专业对口的实习岗位及实现顶岗实习的规范化创造条件,从而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特别对单个企业需求量小的文理类专业,单独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来安排大批量的学生,显然是不够的,而具有广泛企业网络资源的服务机构就可以发挥中介联系作用。
  2.2 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目标的协同化
  企业选择与服务机构合作,可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低成本的人力资源,还可为企业实现招聘代理、定向培养、实施培养、跟踪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从而大大降低在使用实习学生中的管理成本及风险成本;而在学校方面,则由于服务机构的存在,可以为学生就业指导、毕业实习、就业安置、安置后管理提供一条龙服务,降低了工学结合中的运作成本(花时间与精力去寻求合作企业)、管理成本和风险成本,如此,实现了学校、实习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
  2.3 有利于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化
  校企合作服务机构在组织维度上作为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联络纽带,以此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中介和桥梁,及时发布信息咨询,指导合作决策,进行沟通协调,全面监督评估,规避校企合作中的短视、盲区和不作为。除通过工学结合解决顶岗实习、人才培训、合作研发之外,根据共生原则,通过连锁化、集团化或股份化,亦可同学校、企业在办学、生产、资金、场地等方面进行资源交换式的互补型合作,展开更广泛的合作想象,从而有效地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处。
  
  3校企合作服务机构的组织架构
  校企合作是一个系统化过程,要使服务机构应有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架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利用社会、企业和其他院校已有的设备和条件,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走联合、共建之路,有效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及资源分散问题,建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企业服务机构,从而构建起校企合作服务机构的完整体系。
  3.1 校企合作服务机构的组建模式
  一是中介代理模式,也就是“校企、企企”间接合作顶岗实习模式。学校与中介公司签订实习合作协议。中介公司按市场方式运作,选择不同类型的企业签订输送学生实习的合作协议。其中,中介公司是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承担着联系实习学校,发展实习企业的职责。如此,校企合作关系就由某一学校与某一企业之间,发展为一所学校与多家企业,一家企业与多所学校共同合作的关系。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大舞台。
  二是“借鸡生蛋”模式,也就是引进社会力量,学校吸收企业资金,共同建立服务机构。例如,广州市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校针对商务外语、导游与财经等专业较难找到合作企业的问题,与广东汇美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汇美国际商厦,建设用地由学校提供,建设该项目的全部资金由汇美公司承担,项目建成后产权归学校,汇美公司经营20年后无偿移交还学校,大厦内经营商户无条件接受学校学生实习。

  三是行业协会介入模式。推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不应仅仅将行业协会作为为企业服务的松散型机构,而是将行业协会打造成为为学校和企业进行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如深圳技师学院与深圳市18个行业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各协会下属的数百家企业在生产、教学、研发、培训四个方面开展紧密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效益;中山市小榄镇建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小榄镇生产力促进中心共同注资成立了“小榄镇工业培训中心”,已经为10多家企业提供了技术和加工服务,获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
  3.2 校企合作服务机构的层次架构
  一是可以建立面向社区的企业服务站。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型社会的载体,职业教育应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体化主阵地,在整合社区内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以社区内主要职业院校为龙头,根据本社区的产业特点,建立中小企业服务站,提供培训、职业鉴定、岗位实训以及部分生产技术服务。
  二是可以建立面向行业的企业服务部。近年来,职业教育集团的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促进职业教育链与产业发展链的有效对接,更好地解决职业学校面临的教学实践、学生就业等问题。因此,可以考虑以职教集团为龙头,建立企业服务部,采用会员制的形式,提供比企业服务站更丰富的服务,在集团原有的骨干企业基础上,吸纳更多的企业加入校企合作的队列中。如海宁职业高级中学与海宁市6所职业学校、海宁经济开发区等4个园区、市包装印刷协会等5个协会和浙江长海包装集团等20多家企业,联合组建了海宁市校企合作联盟。
  三是可以建立面向地区的企业服务中心。国内一些高校的企业研究中心与政府部门合作,校内研究中心同时也是政府研究部门,使研究中心成为服务于各级政府战略决策的外脑,职业院校可以借鉴高校的经验,与政府的企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合作,共同组建地区层次的企业服务中心,按企业化运作,形成政府、企业和职业教育机构三方面的合力,人、财、物的投入容易得到较好的解决,提供的服务也将更加丰富,而社会化服务功能从政府职能中的剥离也适应了当前改革的需要。
  4结束语
  职业院校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企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职业院校必须与行业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主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才能确保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校企合作服务机构这一发展模式的实现,既需要吸引双方领导的重视,也需要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和学校师生的积极性,更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积极关注,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教师有“走出去”提高实践能力的意愿,企业也有参与职业教育建设的动力,校企双方能够在校企合作这个大舞台上很好地开展合作,实现职业院校与区域经济实体的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 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10):81-82.
  [2] 吴如林.校企合作机制的三个向度[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09(5):42.
  [3] 侯谦民,周群英,王波.高职教育如何为中小企业服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1):80-83.
  [4] 李淑云.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末来发展趋势[J].职教论坛, 2007(2S):47-49.
  [5] 杨静.思考与行动:职业教育如何开展与推进校企合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13):18-2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280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