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摭谈“职院学生的心理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任亚楠

  摘要:如何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技巧,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一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教师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对灌输式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更多的是持否定态度。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互动的教学技巧。
  关键词:心理教育 教育学 素质
  
  如何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已成为每一名教师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 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和心理学知识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四川汶川地震在抢险救灾的同时,心理干预进入灾区。当代的学生是将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他们对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的知识一无所知,缺乏自我保健和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其将来在适应现代生活的过程中就必然会面临始料未及的困难。当前,打骂、侮辱和体罚在一些地区和一些学校还比较普遍。这些不文明和不理智的行为,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和身体的伤害,另一方面极大地损害了教师队伍的整体形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通过反思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部分教师的师德差以外,大多数事件是教师因为情绪不能自控所致,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吉若特说:“在学校当了若干年教师后,我得出了一个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式和每天的情绪是影响学生气愤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可以是创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使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因此,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哪怕知识再渊博,学问再精深,也绝不是称职的教师。
  二、 教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与教学同样重要的位置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 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积极开展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每位教师都应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增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了解,提高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并注意维护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健康,减少日常教学行为的伤害,杜绝心灵施暴并有意识地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像关心学生的学习、关心学生的身体一样关心学生的心理,而且把这种“关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教师要完成这一任务,适应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心育能力。心育能力包括许多内容。比如:全面了解和深入理解学生的能力,与学生充分沟通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能力;对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初步鉴别的能力,确定心育目标并设计、实施心理训练活动的能力;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的能力等。要具备这种能力,教师的心理首先要健康,用健康的心理准确地为学生把脉诊治,正确区分正常与异常,并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及时让学生的心理获得健康,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教学过程中完美的心理教学方法的演绎和运用是教育好学生的有效途径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某一关键值时,教学水平的提高将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下步的任务是什么,加强教学的互相沟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当前很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尝试,甚至相当一部分教师担心学生知道自己的想法,人为地造成教学的神秘,这给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告诉学生自己下一步的安排,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想法, 同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安排的看法和意见,及时和他们保持交流、交换意见。这样调动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使教师的教学计划能够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心理沟通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要关心爱护学生,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任何一个远离父母、家庭,来校读书的学生,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与爱护,尤其是当他们碰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对学生实行必要的“情感投资”,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情感教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谓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情感,从而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学习效果。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大家都知道,学生的情感非常丰富,喜欢一个老师,喜欢某种环境,这门课就会学得很好,另一个方面,老师的错误方法使学生产生了厌恶的心理,纵使老师有渊博的知识,也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呼吸空间”,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兴趣,给学生提供学习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充满感情,变得想学、爱学、会学,从而以“课堂”推动“课下”,以“兴趣”带动“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互动式的教学氛围。
  总之,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教师心理学教学思维是开展良好教育的基础,有效的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是成功教学的关键所在。牢牢把握心理学教育学的关系,是一名称职老师所必备的基本要素。如何发挥教育的最大潜能,是我们每名教师深深思考的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6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