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论鲁迅作品中母亲形象的塑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潘桂平

  摘要:"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壤,是海洋。"对母亲命运的关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关注。鲁迅先生关注封建文化制度下母亲们的命运,塑造了善良伟大、受苦受难、蒙昧无知、蛮横粗鲁等一批母亲形象,母亲生命的无价值无意义,不只是母亲自身的悲剧,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剧。在与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母亲形象的比较中,更能挖掘出母亲形象的深层含义。鲁迅先生以敏感的心灵、独特的感受书写着母亲的痛苦与忧伤、蒙昧与残忍,表达了对理想母亲的呼唤与追寻,对时代的批判。
  关键词:母亲形象 鲁迅 情感
  
  心理学家弗罗姆说“母亲是我们的家,我们来自那里;母亲是大自然,是土地,是海洋……。“母亲”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魅力经久不息的创作母题与人物形象。“母亲”也是鲁迅作品中经常出现,被不同角度地描写分析的人物形象,鲁迅对其倾注了深厚的情感,或赞美、或批判。可以说“母亲”这一形象的思想意义在整个鲁迅的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理解鲁迅,理解鲁迅的思想,那么对其作品中“母亲”这一形象的分析将是不可或缺的一节。
  一、鲁迅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类别
  1、温柔、善良、伟大的母亲
  《故乡》中的母亲,《社戏》中的母亲,都是以鲁迅自己的母亲为小说原型的善良、温柔的母亲形象。鲁迅童年时期,由于祖父科场案的原因在绍兴农村生活了一段时间里,并在这段时间的生活中收获了童年的知心朋友,这段生活,表现在《社戏》、《故乡》中是,在封建社会行将解体的时代里,等级依然森严,然而,“母亲”不仅没有恪守这道等级的壁垒,而且反其道行之,允许鲁迅和农家少年们同游同玩。以慈母的情怀护佑着稚幼的身心。这样的母亲形象,成为鲁迅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善良人形象,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温情港湾。
  2、受苦受难、愚昧无知的母亲
   《祝福》中的“祥林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药》中的“华大妈”。他们的命运非常凄苦,但却逆来顺受,从未想过怎样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祥林嫂本是一个安分耐劳、勤快的女人,无奈却被代表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迫害,尤其是被夫权和神权残酷的迫害和无情的摧残。封建四权对祥林嫂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绞杀,最后将祥林嫂逼上了在“祝福夜”死去的绝路。鲁迅在塑造这些母亲的形象时,对她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同时对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愚昧无知也进行了深刻冷静的解剖。
  3、蛮横、粗鲁的母亲
  《狂人日记》中:“最奇怪的是昨天街上的那个女人,打他儿子,嘴里说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母亲在大街上打儿子已是触目惊心,而且还嚷着要咬几口,实在是恶毒。《风波》中当六斤手中的碗不小心落在地上时,七斤直跳起来,检起破碗,合上了检查一回,也喝道,“入娘的!”一巴掌打倒六斤。夫妇俩是不分青红皂白,在自己心情不好时拿自己的女儿撒气。其实,打破一只碗不算做什么坏事,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不小心打破的,而且,究其原因,是七斤嫂在“六斤刚吃完一大碗饭,拿了空碗,伸手去嚷着要添”时,“七斤嫂正没好气,便用筷子在伊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道,“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这才致使小六斤“扑的一声”摔坏了碗。而七斤夫妇却蛮横无理的拿小六斤出气。《幸福的家庭》这一声“啪”是主妇的手掌打在他们三岁的女儿的头上的声音。”而母亲打女儿的原因也是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煤油灯,但母亲一巴掌打下去还不解气,任凭女儿“躺倒在门的右边,脸向着地”,母亲还是“腰骨笔直,然而两手叉腰,怒气冲冲的似乎预备开始练体操。”这一类母亲是毫无母性可言的,他们自己被这个社会所压迫、所遗弃,但他们不向社会发出反抗,反而将一肚子的怨气撒在比她们更弱的孩子身上,可见鲁迅对当时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是多方面的,并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二、鲁迅作品中母亲形象的解读
   1、愚昧无知的时代同谋
  从《狂人日记》到《药》,鲁迅向我们展现了在愚昧无知的思想和淹没人性的封建文化传统下,亲人间的相互伤害和“吃人”是如此的随处可见。《狂人日记》中:“我提起筷子,便想起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狂人”知道是大哥吃掉了柔弱的妹子,母亲出于母女天性哭个不停,然而想到传统的礼仪制度和习俗应该如此,也就慢慢平息了。被封建礼教吃掉了的妹子的悲哀,在大哥和母亲看来确实那样的理所当然,真是莫大的愚昧与悲哀。再到《药》中的华母,为治自己儿子的病而索夏家儿子的血,一幕人吃人,中国人与中国人的自相残杀就这样上演,多么无知的时代同谋者啊!
   2、无法救赎的负重灵魂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女人是没有自己的地位的,她们的荣辱永远是与家庭栓在一起的,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即便丈夫死了,只要还有儿子那么她也还有自己存在的身份和价值,如果儿子也死了,那么她在社会中就再无自己的地位了。《祝福中》中的祥林嫂,她反复叨念的只有阿毛,而不是她的哪一个丈夫,反复强调的是自己曾有过的成就别人眼中大节的地位。如果阿毛不死,她仍然还有机会成为受人尊敬的“寡母”地位,但阿毛死了,她作为女人存在价值的唯一希望也就丧失了。从父、从夫、从子的妇道规范这些她心里默认的人伦定位已经渗透灵魂,她无法使自己负重的灵魂得到救赎,也就注定了其命运的悲剧性。又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她守寡后也努力地想守住儿子这份希望,宝儿的孝顺使她负重的灵魂得到了一丝慰藉。但宝儿的死摧毁了她唯一的精神寄托,再也没有了希望,再也没有什么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地位,也就陷入了无法救赎的悲剧命运。
  3、慷慨悲壮的无畏牺牲
  鲁迅塑造了那些悲苦的、苦难的、蒙昧的等一系列的母亲形象,那么鲁迅自己理想中的母亲形象应该是怎样的呢?或许小说《铸剑》可以给我们答案。眉间尺的父亲是铸剑大师,奉命为国王铸剑,并铸成雌雄两把宝剑。他把雄剑交给临盆的妻子,只将雌剑献给国王,并告诉妻子如果自己一去不回,那就是被国王杀害了,以后把雄剑交给孩子让他为自己报仇。果然他一去不复返,眉间尺长到十六岁后,从母亲那里知道了父亲被害的真相,并经过一番曲折最终报了仇。文章对“母亲”这一角色的描述并不多,仅仅只是在第一节里有写到,但母亲的形象却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冷静、执着、果断、有主见、不畏牺牲、不害怕不幸、敢向敌人实行坚决的复仇,这就是鲁迅理想中的母亲形象。母亲以冷静执着隐忍十六年,她失去了丈夫并将最终失去儿子,但她并不退缩,果断复仇,并非常有头脑地激发儿子的报仇欲望。“你从此要改变你的优柔性格,用这剑去复仇”,“明天就上你的路去吧,不要记念我”。多么掷地有声的言语,多么无谓、令人耳目一新的母亲形象!鼓励儿子与暴君同归于尽,是何等气魄!这位母亲形象无疑寄托了鲁迅对强力的希望,是对中国懦弱、萎缩的奴性人格的强力反驳,是充满希望、崭新的、光彩照人的新的母亲形象。
  通过对鲁迅作品中“母亲”这一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说,与鲁迅小说其他人物形象一样,母亲系列形象的塑造,也旨在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鲁迅的批评视线归根结底投注给的只是那个社会、那种文明、那些国民,而“母亲”只是充当了鲁迅传达批判意识的载体,之所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母亲”,是为了反封建的彻底与坚决。在情感上,“母亲”对于鲁迅,依然是神圣、伟大的,是无私的美德和高尚人格的最高体现。
  三、鲁迅作品中母亲形象塑造的根源

  1、母爱元素
  小说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鲁迅的童年就是在母爱的浇灌中度过的,同大多数人一样,这段时光是鲁迅最快乐和难忘的,留给鲁迅的是美好的记忆,也成为他进取的动力。母亲鲁瑞贤慧能干,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孩子幸福快乐。她常常带着鲁迅去乡下的外婆家玩, 她全身心地关注着孩子们的成长,为孩子的调皮而担心,为孩子的进步而高兴,所以,从少年时代起,“母亲”就成了他情感世界中的一片绿洲、一株撑天大树。这反映到他文中就是如此一种母亲形象: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关心、呵护和期盼,以母亲的宽容和慈爱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无论是《社戏》中那些“做游戏”、“掘蚯蚓钓虾”、“看社戏”、“偷罗汉豆”等细节的描写,还是《故乡》中我与润土的纯真友情的回忆,都让我们能够深切地感受到母爱的渗透,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宽厚的母爱,才有了小说中主人公童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快乐嬉戏。“母亲”辐射和投递的是亲子之情、怜子之心,而这些,可以说是鲁迅作品中惟一正值指向的情感。
  2、生活元素
  鲁迅的一生是坎坷的,家道中落、父亲早逝、旁人冷视,年少的鲁迅过早地领略了生存的艰辛和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鲁迅作为家中的长子,在与母亲一同支撑家庭的过程中,既真切体认到了母亲的亲子之心、爱子之情,又深刻领会到了母亲的艰难和辛劳,以及内心的沉重和困顿。这使他对母亲充满了一种深沉而又复杂的爱,掺杂着一丝愧疚和负罪感,所以当母亲装病骗他回来成亲时,虽不愿却也不愿伤母亲的心而顺从了母亲的心意。这段不幸的婚姻带给鲁迅巨大的痛苦,反映到作品中就是这样的一类母亲形象:对子女的爱是勿庸置疑的,但那爱的方式却实在是蒙昧、封建、迷信、荒唐和蒙昧无知的,如“人血馒头”、“何小仙”的“保婴活命丸”治病入膏肓的儿子的病,给死去多年的幼儿迁坟重葬,极力为参加“革命”行动的儿子辩解,如《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母。鲁迅塑造这些蒙昧无知,甚至残忍的母亲形象,她们爱子女,但又没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完全以旧的眼光来对待自己的子女,以倾诉,那处于愚昧无知和盲目迷信状态下的父母之爱,很有可能转化为伤害子女的“毒药”。
  3、社会元素
  在鲁迅塑造的母亲形象中,母亲们的苦难、愚昧、毁灭的悲剧命运以及她们对子女的无形毒害,所有造成这些的都是母亲的罪过吗?鲁迅通过这一类类的悲剧,所要做的不只是让人们观看悲剧,而是让人们去发掘这些悲剧背后的社会原因。鲁迅所要展示的这个群体,更多的是要从这些母亲形象身上,暴露封建思想和封建社会的痼疾,从而揭示出压迫、欺凌、愚弄母亲们的本质原因。可以说、所有这些母亲形象都是对那个社会的针砭、解剖,他把母亲群体置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中,从对封建家庭的解剖中,去挖掘隐藏于这些形象背后的更为丰富、深刻的内容和更为高出的思想境界。母亲常常与社会的细胞―家庭联系在一起,鲁迅便是通过对封建家庭的解剖,进而达到对中国社会的解剖,以从中探索改革中国社会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金隐铭校勘、丁聪插图.鲁迅小说全编[M].漓江出版社,2006年
  [2]姚辉.在决绝与懦弱中抗争――论鲁迅小说母亲形象的创作心理[J].社科纵横,2008,(10)
  [3]毕绪龙.“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J].山东社会科学 , 2005,(04)
  [4]翟瑞青.鲁迅创作中的母亲形象书写[J].理论学刊,2006年9月,(9)
  [5]田秉锷.试论鲁迅小说的美学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21)
  [6]李建东.论鲁迅小说中的母亲意象[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7]陈尚哲.谈谈鲁迅小说研究系统[J].文艺理论与批评,1988,(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396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