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冰虹

  摘要: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电脑普及的信息时代,掌握应用计算机已经是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且已成为当今合格人材的必备素质之一。作为21世纪的主人掌握电脑操作这一信息处理的工具是尤为重要的。
  现代教育技术迅速发展,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为了培养优秀的跨世纪人材,必须提高教学效益,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下面谈谈我对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教材 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为了适应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在部分省市启动高中课程新课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下面结合自己在近三年新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信息技术课课程改革几点思考。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和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两点,一是课程设置的基点不同。以前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及各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一,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特别是从农村、乡镇来的学生没有接受过较好的或系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当时课程的教学内容就是以”零起点”为基点的。”零起点”保证了信息技术学科基础差的学生能通过教学逐步提高,但却造成了小学、初中、高中学习同一或相似教学内容的尴尬局面。这使得有较好基础的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得不到什么提高。而新课程的设置不再有”零起点”的限制,认为初中生通过学习已经具备了较好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中课程是在此基础上设置。这将使所有同学都会通过高中阶段的学习获得提高。二是教学内容的不同。从以前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并掌握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所以初中、高中的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等,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新课程的设置则是在高中阶段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进行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二、教学评价方法的改进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不是单一的,而应是多元的。每个人至少有语言、数理逻辑、音乐、身体运动、空间、人际关系和自我认识七种智能。每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表现程度和形式又是不一样的,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各种智能没有优劣之分、轻重之别,也没有好坏之差。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并促进其优势智力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的迁移,实现优势互补。所以现在的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
  (1)注重“过程性教学评价”,立足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评价,特别是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要有较明显的体现。它以学生的学习阶段(至少为一学期),学习过程来考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差异与培养,强调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学”。我们要改变简单的考评办法(单一的考试成绩),在学期初将教师机文件夹设成完全共享给每个学生一个档案袋,让学生把完成作品保存或另存到其中,教师及时批阅同时适当进一步存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发展情况,及时评价与鼓励。使用天寓教室控制软件时我们可以利用里面的作业上交功能让学生将作业上交到一定的文件夹。平时我们还通过作品审阅,发现优秀学生,将他们作为学校信息技术人才备用档案中,一旦某些时候会从库中提出,如:参加上级部门开展的电脑作品比赛,本校的电脑作品制作,电子报刊比赛等。从中我们也发现了许多好的作品创作。
  (2)我们要进行多角度综合评价。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日常的生活学习;关照全体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信息技术作为强大的认知工具融合了“协作、分享、民主、共进”等教育新理念,改变了我们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我们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改变以往的“技术驱动”的教学为“活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驱动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同时在评价中要注意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差异,注意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注重于一个最终结果,要注意发掘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掌握这一学习工具,学好各门学科知识,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胡如兰.信息技术课堂呼唤发展性学生评价[M].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第一期.
  [2]王耀斌,张进良.多元智能理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启示[M].
  [3]张玉芹,林兆斌.更新教育观念推进课程改革的六个转变[M].辽宁教育研究,2006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