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吕长元

  摘要:生态文明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要与自然发生矛盾,我们只有坚持生态文明去建设,才能具有全局意识和长远眼光。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关键词:生态文明 哲学 生产方式 和谐发展
  
  以前,人们对文明的认识主要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是从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上来揭示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文明建设时间的目标和尺度是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是人自身的机体及心性的发展完善程度。生态文明则是指人类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改善人地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
  人不是独立于自然的人,人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体。从生态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向自然界寻求物质与能量交换的过程。“在全部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去获取的方法,这样人类就可以得到足够的资源来维持生存――食物、衣服、居所、能源和其他物质材料”【1】。因此,人类的生活、生产不可避免地形成对自然的干预,反过来又会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并内在于广泛的社会关系之中。人类文明必定涵盖了物质、政治、精神以及生态等诸种要素,生态文明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层面揭示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构成文明的整体形态。
  生态文明是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和反思。西方工业文明推崇经济理性,推行以无限追求利润为目的生产方式,不但包含对自身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而且将其资源需求,废弃需求、市场消费需求转嫁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掠夺上;不但把劳动者当成机器,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为金钱关系,甚至不顾一切地采取武力等手段,去实现其对自然的占有和控制以及将人作为工具来奴役的目的。近世纪来,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开始重视本国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却把高污染、高耗能的工业生产转移到不发达国家,仍然想方设法去占用他人的资源和要素,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乃至政治问题。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益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2】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一个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机体。大自然是万物赖以生存的基础,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3】可见,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人本身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当然不能独立于自然而存在,也不能把人类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因为“人与自然的整体性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因素。”马克思人化自然观在本质上揭示自然界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不断被人化的实质,在实践基础上,使人与自然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长久以来,以西方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文明,更多的是采取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发展经济。那些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做法,换来的只是经济的短暂繁荣。特别进入新世纪以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等一道道难题,开始摆在我们面前。人们开始反思恩格斯的认识:“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这句经典名言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也适用于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
  生态文明的出现,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启示。因为它首先承认客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矛盾发展的统一体。我们只有利用系统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观察生态问题,解决生态问题,才能最终实现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思想。人们可以并且能够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去探索、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不仅如此。人一旦掌握客观规律后,就能够运用客观规律,去能动的改造世界,以满足人自身需要。《增长的极限》的作者们认为:“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愈是接近地球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变得更加明显和不能解决”;“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费方面按照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5】他们对人类未来发展开出的药房是“零增长”。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也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列宁说:“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象;承认客观真理;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这都是一回事”【6】。人的认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生态文明建设这是认识基于客观实际,尊重自然本身的发展规律,摒弃以前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上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真理具有相对性和具体性,真理一旦脱离了具体时空,就有可能走向反面。正如人们所说,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
  生态文明建设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孔子提出了“人与天一”的命题,用“天意”来协调人伦的关系,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人伦秩序。孟子提出“尽心知性指天”的命题,认为人性与天道是相通的,人心是能感通的主体,人们只要尽量发挥,扩展自己的本心,就能知性,而人们的心性又为天所赋予,所以知性也就能知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而为一”。“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7】道家哲学关于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应当师法自然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万物一体”的宇宙整体观。
  面对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带来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生态文明建设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指导。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思考,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生产观和发展观。
  
  参考文献:
  [1]克莱夫・庞廷.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4卷第385页.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4卷第383页.
  [5]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6]列宁选集[M].第2卷,第129页.
  [7]庄子.庄子・齐物论[M].黄山书社,2000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5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