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身势语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林林

  摘要:作为非语言交际的主要组成部分,身势语有其自身的特点、作用与功能。和语言交际一样,必须遵守“合作原则”,且与文化因素密切相关。在外语教学中使用身势语,能很好的调节课堂气氛,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本文分析了身势语的种类,结合其在课堂中的表现形式,分析其重要性,并就身势语与外语教学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非语言交际 身势语 外语教学 眼神
  
  I.引言
  体势学由美国人类学家Ray Birdwhistell(1970)首次提出,1并指出人类的体态语较之动物要丰富的多,即使同一种身势语,在不同的语域中其含义也有所不同。Ros(1974)提出在交流过程中,只有35%的信息靠言语行为传递,65%靠非语言行为(尤其是身势语)。Grant &HenniDgs(1997)则认为课堂环境下82%的教学效果是通过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等非语言行为实现的。也许,这一数据让人有点难以置信,但是,从某种程度上,它们暗示出非语言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一般来说, 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共同形成交际的完整过程, 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同步进行, 非语言交际对语言交际起补足、强调、替代、重复等作用。但非语言交际形式也可以独立地行使其传达信息的功能。面部表情,言语表现,体态等交际行为,及交际双方性格,年龄,性别,社会地位,交流渠道等隐藏在话语之下的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交流效果。
  英语教学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际沟通,因此,除了言语沟通外,也要十分注意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因素的影响。
  II.身势语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身势语,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说明意向的沟通手段。包括姿态、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非语言手段,如点头、摇头、挥手、瞪眼等。常被认为是辨别说话人内心世界的主要根据,是一种人们在长期的交际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但又与文化背景有一定关系。
  Mehrabian曾指出,交际行为中7%的信息靠言语传输,38%靠语调,55%靠身势语。只有言语,声调,身势三者相符时,才能更有效得传递信息。若不符,交际双方就会产生误解,影响交际效果。
  当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出现偏差时,我们更倾向于相信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当然,也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大部分信息都是靠非言语行为传递。常言道,十里不同俗,说的即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身势语表现形式不同。
   近年来,我国外语课堂,教师和学生的侧重点仍然是语言的学习,忽视了非语言这一重要的交流渠道,认为学好了语言,就能很好的交流,殊不知由于非语言的结构性,固有性等特征,使非语言学习较之语言学习要更难,更耗时。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不能忽视非言语行为的学习。
  III. 身势语的分类及其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
   体势学是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非语言交际的具体行为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A.体态
  体态和坐姿体现着文化的深层结构。许多亚洲国家,鞠躬不仅仅是一种问候方式,更是地位的象征。2 上课之前,学生起立,深鞠一躬说:“老师好!”通常老师要挺胸面带微笑说:“同学们好!”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让师生心情愉悦的开始上课。但是如果学生随意而站,歪歪斜斜,就会被认为是目无师长,没有教养。反过来,如果老师站立时盯着教室的某个物体,而非面对学生,学生就会认为这个老师不够格。
  但是,美国人崇尚随意而为,窝在椅子里或是松垮地站着的人随处可见。而德国和瑞典人生活方式则较正式,松垮的站立显示出一个人的粗鲁和无教养。对美国外教而言,把腿翘在桌子上或是椅子上,似乎没什么值得诧异的。然而,若是中国老师也有此种行为,恐怕就很难被学生接受了。中国教师在衣着上更为正式,更学究气。课堂休息时,也很少用手托头或是坐下,他们多昂首挺胸在教室走动。
  当然,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姿态变化。学生抓腮,可能意味着教师语速过快或是对所讲内容有疑惑。如果学生将头偏在一边,教师就要改变语调或是插入相关游戏,以调节课堂无趣的气氛。处理矛盾时,学生手臂的交叉方式也能透露很多信息。双手抱胸潜意识里告诉老师该生很恼怒,此刻不会接受老师的批评。如果老师批评了他,可能还会引发更严重的争吵。通过表扬,不论是真还是假,先平复学生情绪。当他引以为傲时,再提及打架争吵事件,让他自己意识到不良行为给自己的声誉带来的损失,其教育效果要比直接批评好得多。
  B.手势
  手势是指人类用语言中枢建立起来的一套运用手掌和手指位置、形状的特定语言系统。3 手势在日常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地都在用手势语,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没有手势语。文化背景不同,其手势语的含义也不同。教师常用手势来传递信息,强调重点,吸引学生注意。但是,教师只有在恰当的时间,用正确的手势,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否则,频繁的手势,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事与愿违。
  教师竖起大拇指赞扬学生的良好表现,效果要远远好于简单地说一句;“很好!”右手放平,左手食指顶在右手手心,是教师常用的暂停手势。V字手势早已成为世界语了,源自英国,因为V字在英国代表胜利Victory,所以用V来表达胜利的欢欣,用此手势时需以手指背向自己。但在希腊用此手势则必须把手指背向对方,否则就表示侮辱、轻视对方之意。中国人总是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子示意本人, 而英美人却常常用食指或拇指指着自己的胸部(Brosnahan , 1983 ) 。
  C.面部表情
  研究发现面部表情传递的信息可信度是言语表现的4.3倍。
  大多数人对为什么面部表情能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感到好奇。人类像演员一样带着各种各样的面具生活。面部表情能更形象的展示说话者的内心感情和用意。相似的表情,潜藏的意义却未必相同。
  教师适当地丰富面部表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相对而言,美国人的面部表情较中国人要丰富。研究表明,教师面带微笑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能缓和课堂紧张的氛围。对于内向的学生,更是一种鼓励。中国教师,大多数给学生的感觉,是学术水平很高,但是难以接近。这大概是传统观念使然,尊师敬师,敬而远之。
  D.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与人之间简单的相视,所传递的信息很多是言语无法表达的。眼神的聚焦点即是说话者的注意力所在。研究表明眼神对信息的保存和回顾起积极作用,能有效促进学习。例如,一个人眼神游离,表情紧张,说:“我和你没有过节!”听话人更容易相信说话者眼睛所传递的信息---言不由衷,在撒谎。Mehrabian38%+55%+7%理论证实了这一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思考问题时避免和教师眼神接触的学生,得到正确答案的概率要比与教师直接眼神接触的学生高。教师在挑选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神中常满带鼓励。
  但是,教师将注意力放在课本或是多媒体课件上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尤其是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很多教师只是埋头看课件,学生只能听到教师的声音。整节课,教师都似乎是在自言自语,而学生就在机械的抄笔记。学期结束的时候,坐在后排的学生,连老师长什么样都不记得。不可否认,多媒体教学的确为课堂注入了新鲜元素,使课堂模式多元化,音像,图片,即时信息,一应俱全。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多媒体确实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带来了负面影响。

  E.体触
  体触,也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触与被触,都带有深刻的内涵。
  刚出生的婴儿,无法理解周围人的言语,但是他们用哭声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此时,父母多是哼着小曲,轻拍婴儿。从拍打中,婴儿能感受到母亲的温柔,父亲的有力。有研究称,儿童早期的情感社会化与其幼年时期被拍打的次数紧密相关。成长过程中,他们对于可碰触对象,可碰触方位都有很清晰的认识。碰触,对于成年人而言,更是意义不一般。例如,谈话过程中,不停的摸脸,所传递的信息就是说话者有所隐瞒,不可全信。
  虽然,在中学大学课堂上,教师并不常触摸学生。但是在小学,教师触摸学生是表达友好,谅解,鼓励等情感的常用方式,学生也易接受。相对而言,女性教师触摸学生的次数要明显多于男性教师。
  IV. 身势语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身势语的运用在英语教学中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1)文化之间存在差异2)文化传译并非完全对等。
   A. 文化差异
  由于生活方式相似,即使不同的民族也有很多相似的身势语,这就减少了交流障碍。例如,当人们身体或是心理上受刺激时,面部表情就会发生改变,喜怒哀乐,各个民族都一样。但是,跨文化交际中,并非所有的民族都有相似的文化,由于说话者文化背景,社会地位,教育程度,性别年龄等存在差异,身势语所传递的信息也大不相同。
  另外,人们习惯于本民族文化,认为其他文化是异族文化,粗俗,不文明,只认同本民族文化,无端造成交流屏障。只有认识到排斥外来文化的弊端,有选择地接受和理解外来文化,人们才能更好的交流。这也是当前要大力解决的问题之一。
  B. 中英文化缺少对应语
  由于文化差异,造成词汇不对等,意识形态各异等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1. 文化影响的具有选择性
  不同的文化相遇,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完整地被传译。也就是说,从某种程度上讲,由于文化的差异,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数量和表达幅度也受限制。当我们热衷于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非语言的发展。
  2. 文化的影响具有相互性
  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世界上任何一种非主流的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必然性,在与主流文化的冲突中,不会被完全同化。然而,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汇过程中,一些传统可能会被改变,这也正是师生产生沟通障碍的原因所在。
  3.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平等性
  不同文化碰撞的时候,一些元素易被接受,一些则不然。例如,物质文化比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更易传播。校园中90后的衣着更欧化,追求随意,受西部牛仔,美国影星的影响较大,发型各异,颜色混杂。一般情况下,教师要长学生15岁,他们更保守,学生则更易于接受外来文化。这造成很多教师无法接受学生的某些新潮行为,如衣着,法式,品味等,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产生错误评断。
  V.结束语
  由上,我们可以得出:1)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行为的符号。交际行为由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共同构成。他们相辅相成,能减少不必要的误解,使交际更顺畅。人类依靠身势语加工信息,表达内心世界。只有深入研究言语行为和身势语,才能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更好发展。2)身势语从属于非语言交际范围,与语言交际紧密相关,涉及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及交际语境。非语言交际既是社会现象,又是心理表征。作为沟通媒介,也必须遵守合作原则。因此,我们既要从社会学角度,又要从心理学角度对非语言行为作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非语言研究机制还不完善。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增加,语言出现融合,对非语言交际的研究,既有意义,又有必要。英语教学,作为中国人学外语的主要途径,更应该更多的关注非语言行为,尤其是身势语的运用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Danesi, M (2006). Kinesic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 linguistics.207-213
  2. Larry A. Samovar, Richard E. Porter and Lisa A. Stefani, (2009)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55
  3.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Gesture Recognition.
  4.曹李宏.试谈英语教学中身势语的重要性[1]双语学习,2007(10).
  5.李凤琴.身势语的本体论探索与解读[J].外语教学,2005(5)
  6.李威.身势语文化与外语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9(7).
  7.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0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