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立健全县级监测站应急监测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东生

  [摘要] 县级监测站是加强基层应急监测网络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加强其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是监测工作的重要环节。该文根据基层监测工作实践,就做好县级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作提出建议。
  [关键词] 应急能力 管理 县级监测站
  
  1 前言
  随着经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发。国家高度重视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要求各地政府要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进一步提高对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环保部门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环境应急监测的重要使命,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加强基层应急管理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是深入推行应急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2 组建应急监测网络
  县级应急监测系统是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的基础,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形成有机整体。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机构应与县政府、环保局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并充分整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监测资源,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构筑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3 添置应急监测设备
  要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分析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设备首先应满足当地环境状况,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技术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不仅能对突发性环境事件应付自如,还可充分用于日常监测工作,发挥最大效益。通常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
  3.1 实验室内分析仪器
  必须增强室内分析能力,基本具备水质、空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测试能力。
  3.2 现场监测仪器
  应急监测可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定性监测是为准确查明造成事故的污染物种类,适用于突发环境事件的开始阶段;定量监测是为了确定在不同环境介质中污染物的浓度分析情况,确定不同程度污染区的边界,也可以查明导致污染事故的客观条件而进行的监测。现场测定仪器设备一般有:
  检测试纸:使被测物质通过用试剂浸泡过的滤纸,有害物质与纸上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颜色变化,根据产生的颜色深度与标准比色板比较。
  速测管:将有关试剂做成细粒或粉状装入检测管内,使用时将检测管打破,移入测试样品,待反应数分钟后,将其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找出颜色最接近的色阶,读出浓度值。速测管技术是一种实时监测技术,既可以针对宽范围的有害物质进行初步确认,也可以针对特定物质进行测量。
  便携式分析仪器:利用有害物质的热学、光学、电化学特点设计的能在现场测定某种或某类有害物质的仪器。选购时要充分了解仪器的技术性能,如精确度、分辨率、测量的增加值、重现性、线性范围、噪声、漂移、响应时间、报警设置、校正等。
  3.3 交通工具。能满足应急监测需要的监测车,要求采用成熟改装技术,能满足应急和日常监测需要。
  3.4 个人防护设备。能适应在污染状态下开展监测与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3.5 其它辅助设备。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4 建立应急监测制度
  建立应急监测体系,要加大投入提升监测能力。建立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定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
  5 编制应急监测预案
  针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筛选出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充分利用各个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材料,搞清各种污染事故隐患的类型与污染物名称、所处位置与分布,危险品、有害化学品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保证手段等内容,分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可能性。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应急监测预案要注意可操作性,简明扼要。
  各类环境风险源门类齐全,数量众多,完成全县所有风险源的调查和预案编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预案编写可分步实施。初期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通过对企业环境风险的摸底调查,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作为优先监测目标,加强日常监管,密切关注风险变化,动态调整监测预案。
  6 收集相关环境信息
  平时多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等有关资料,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处置技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等资料,收集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以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进行查阅和借鉴。
  7 组织应急监测培训和演练
  开展应急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拉得动,打得响,联得上”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要建设一支热爱应急监测事业、不畏艰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能够迅速、准确地投入到应急监测工作中,并能圆满完成好应急监测工作。
  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如派监测人员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来得突然,要注意防范,否则措手不及。因此,平时要定期开展针对性的实战演练。演练要精心设计,高度仿真,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结合,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演练规模,以强化训练,做到常备不懈。演练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的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8 结束语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迫使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体系。本着“预防为主、体系完善、有备无患、快速准确”的要求,达到“应急监测指挥有力、现场监测快速准确、实验室分析有条不紊、监测报告及时高效”的目标,担起重任,不辱使命,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县级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监测预警技术的进步,环境监测预警体系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身改进。因此,应建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长期发展机制,通过不断地自评估,从中发现不足,使环境预警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沈振月.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2000,16(2):50-53.
  [2] 刘现华,魏复盛.关于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J].中国环境监测,1999,11(5):59-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3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