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全景式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晓俊

  [摘要]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创新医学文化、培养医学人才、服务医疗发展的重要使命,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已经成为高等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以正确处理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为前提,通过构建全员育人平台、教育教学平台、校园文化平台等全景式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达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作者简介]蒋晓俊,中央财经大学在读博士,广西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助教,广西南宁530021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7-0105-03
  
  医学即人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医学院校科学发展中担当的时代性任务。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应始终尊崇“以人为本,确立其对医学科学、技术的指导地位,适时约束医学技术行为”这一理念,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我们需要正确处理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构建全景式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平台,使医学教育走向具有人文关怀的健康发展之路。
  
  一、培养医学人文精神需要正确处理的两大关系
  
  (一)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关系
  医学精神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天然结合,但在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往往强调了科学技术而忽视了人文涵养,造成了整个医学界的畸形发展。为适应全科医学生教育培养的要求,摒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长期以来走单科办学的道路,转变实行生物医学的教育模式,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渗透已经势在必行。
  虽为中国的医学界培养了大批实用性人才的旧模式,但其暴露出诸多弊端:最明显的是学科面窄,人文课程单薄,指导思想突出政治信念、忽视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作为医学精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理应得到正视。因此,医学教育界要在理论、观念上,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价值的相通性(医学科学对于真善美的自觉体认和永恒追求),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并重。只有把人文精神培育的意识贯穿在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整个的医学实践中,这样才能实现医学模式的真正改变,使得医学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二)注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双向整合的关系
  两种教育的整合要求文理渗透,学科交叉,使学生视野开阔,有利于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中国现阶段的高等医学教育就其本质而言,仍然是一种专业教育,仍然以20世纪初的医学课程体系为主,这就使得我们至今也只能在分科教育的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英国学者阿什比曾举例阐释,“叫一个想当物理学家的学生花费时间去学习西方文化遗产,可能会很不耐烦。假如叫他以物理学为学习中心,讨论物理学在历史上的影响,物理学对社会产生的结果以及物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之类的科目,他就会注意了。一个学生只要认识到非专业学科与专业学科的关系,他就会热心钻研的”。因此,人文教育必须整合到专业教育之中,必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必须通过各种专业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两种教育的整合是通过交融从而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本身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有机相联,不可分割。学校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专业教育),教会学生做“人”(人文素质教育)同样重要,对于医学生尤其如此。因此,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价值的专业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它们在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教育制度和课程编制等高层次方面的结合。甚者,整合须基于两点:其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现两种教育整合的提前;其二,观念、思维、知识三个维度的整合是相互联系与渗透的。
  
  二、构建全景式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
  
  如能正确处理好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中的“科学与人文相互渗透”的理论关系和“专业与人文双向整合”的实践关系,籍此基础上,笔者试图从三个层面构建全景式的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平台。
  
  (一)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
  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构建以人本为核心的全员育人平台,首先,要积极引导医学院校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提高人文素质。只有人人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视为己任,全员育人,把人文精神培育渗透到办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才能够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身教、传道授业。第二,要强化管理与服务的双育人功能。在管理中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管理就是服务,管理的本质就是为人才培养服务,“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细心的关爱使学生体会到‘家’的感觉,使服务管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单纯的管理育人向管理与服务双育人转变”。做各项工作时要树立“学生事无小事”的意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志趣,尊重学生的追求和创造。第三,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人学”的思维。让学生从自身存在的问题出发去完善自我,学会引导学生从哲理的高度去总结、体验、认识、反省自己。人文精神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的,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感受到“以人为本”的思想,走上社会后学生才可能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
  
  (二)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平台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第一,构建科学合理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精心建设课程体系,明确规划人文社会医学核心课程与体系,将其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其学时应占总学时的10-15%左右。同时,要广泛动员学生积极参加医学人文技能培训,培育正确的医学人文意识和理念,学会规范化的基本操作技能。第二,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教育。专业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宜选用该专业发展史上里程碑事件、著名科学家的事迹、典型事例等启发教育学生;要创新教学内容,适量适度,精心选择,让学生全面接受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美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系统教育。第三,在见习、实习教学过程中融入人文教育。见习、实习教学单位将医学生见习、实习所接触的典型病例与医学人文知识结合起来,将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和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从医学、道德、法律、政治等不同角度去研究、解决医疗问题,让学生既丰富人文情感,升华职业精神,又能

培养敬畏生命、尊重权利、关心群众疾苦的品质。第四,在教学改革中推进医学人文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式的教学模式,促进人文知识向人文品格转化;加强教材修编,在专业教科书中的关键章节、内容中注入医学人文元素;建立健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教学课程综合评估体系,借鉴国外的人文课程的评估方法,除笔试外,还可以有论文、讨论、参与教学研究。
  2.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无形阵地作用。隐形课程是人文教育的无形阵地,建设隐性课程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符合精神教育的基本尺度。人文精神的培育其实就是精神教育中的一种,王坤庆在《精神与教育:一种教育哲学视角的当代教育反思与建构》一书中谈到:“实施精神教育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尺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在隐性课程建设过程中,需遵循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自由性为前提,在此前提下建设隐性课程的主要任务不是教材的编写、课时的安排,而是创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丰富校园生活、改善校内人际关系、形成优良校风。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有效学校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学校风气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一些基本显性课程并无多大差别的情况下,学风好、校风好的学校培养出更多的更为优秀的人才的现实也证实了这个问题。因此,对于那些想使学校站在医学科学技术高峰的医学院校来说,建设隐形课程主要就是创造优美的校园与医院环境、丰富校园与医院的生活、改善学校与医院内的人际关系、形成优良的医学院风气。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有赖于见诸教学计划的显性课程,更有赖于教学计划之外弥漫于整个校园环境的隐性课程,因为隐性课程在提高人文素质教育方面具有整体性、非公开性、潜隐性、愉悦性和易接受性等特性,这些特性恰恰是在第一课堂进行人文教育所欠缺的!
  
  (三)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
  如果说医学人文是一种精神,那么更确切地说它显著地表现为仁爱精神,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关爱生命。仁爱精神提倡泛爱仁厚,倡扬医学术业超凡入圣,强调的是博大而高尚的泛爱情怀。优秀医学文化的熏陶和渗透对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中的载体作用,在医学生中有层次的构建以仁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平台,引导学生“感受爱、认识爱、学会爱、能够爱、传递爱”,在校园中树立起积极追求医学人文精神的良好风气,培育“大医必有大德,大德必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
  1.积极开展“以爱为核心”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爱,认识爱。加强学生感恩教育,让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人性化的服务和指导中感受到社会、学校、老师、同学及亲人的各种关爱;积极发挥国家新资助政策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学校给予的支持和关爱;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励志教育活动,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爱无处不在,爱心之举随处可见。
  2.加强校园“以爱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学会爱,能够爱。加强校园主流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主流文化的爱心作用。积极开展歌颂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志愿者活动、无偿献血志愿活动、宁养义工等爱心活动,引导学生自发、自愿进行爱心行动;组织获得奖助学金的学生进行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以感恩之心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回服祖国;
  3.积极开展“以爱为核心”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递爱,升华爱。积极开展党员帮扶实践教育活动,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等党员实践性活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结对子、党员联班”等形式,深入到班级、宿舍,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让爱的接力棒在帮扶中传递;积极开展学生干部、党员“三下乡”实践教育活动,让“爱”在实践过程中传送,让“爱”的能力在传递中升华为服务生命、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实际行动。
  
  三、结语
  
  实践证明,只有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交叉渗透,才能使人类的思维容易开拓创新,容易触类旁通,容易站得高看得远。没有人文精神融入的医学教育就容易陷入工具主义与技术主义的歧路,培养出来的人充其量是“匠人”,而不是“大师”和“大医”。所以,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努力构建全景式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平台,不但是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深深印证了美国学者伽德纳的一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精神的寻求。”
  
  [责任编辑:周志华]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55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