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林天翔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重大举措。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要通过转变教学观念、充实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和提高教师素质,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对策
  [作者简介]林天翔,广西工学院讲师,硕士,广西柳州545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215―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绩显著,但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现实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增强亲和力,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问题
  
  1.重灌输、轻互动。师生信任交流缺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味采用满堂灌的形式,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直接制约着师生互动良性局面的形成和彼此的信任。教学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夸大了教育主体的主观作用,忽视了教育客体的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需求,也没有照顾到青年学生的特点。多数教师还不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创造的兴趣,潜意识里还保持着“师道尊严”的情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接受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应试性、被动性和机械式的学习定式仍十分明显。同时,师生间的交流联系缺乏,不少教师仅与学生保持单向的讲课关系,把教学工作当作任务完成了事,“上课来、下课走”的现象较为普遍,师生间缺少互动与情感沟通。
  2.重继承、轻创新。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其现实效果并不理想,呈现低效化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但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多数教师习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较多地采用课堂讲授来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由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单一、被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及知识传授;但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学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讲解与倾听成了教学的主要方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成为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唯一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学生不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地服从、服务于教师主体活动,因而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带有明显的被动学习特征,从而形成了教学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诸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3.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是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教育环节,也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党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本原则之一。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结合的问题。在知识总量迅速增长的当今社会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时间总是有限的,是无法给予学生终生享用不尽的知识的。理论课教学必须将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多接触实际,启发和帮助学生提高应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和说明力。重视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内容与课堂讲授内容密切联系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教学延伸,有利于提高学生获取和发展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时代应变能力的培养。
  4.重言传、轻身教。教师人格形象偏低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更关系到学生的身心是否能健康成长的大事。事实上,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能自觉地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但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教师只偏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自身的示范作用,人格形象偏低。有的教师自身形象差,作风不扎实、言行不一致、模范作用不好,学生对其失去了信任,对其教学也失去了兴趣。导致其宣讲的政治理论即使讲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不愿听,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课除了严格要求学生、用爱心感化学生外,还要求教师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并自觉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教师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做起、率先垂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行为规范去教育和影响学生,力争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有了威信,学生信服于教师,教师的教育才有可能被学生接受,教师的行为也就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步。
  
  二、对策与思考
  
  1.转变教育观念。凸现以人为本,认可学生
  网络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导致人们的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较多地强调教育为社会服务,简单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机器,而对为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服务则强调得较少。实际上,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转换,强化“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上进心,都有得到别人尊重和认可的需要。这就要求教育者一方面要淡化自己的身份,以平等、尊重、热情和诚恳的态度,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充分尊重学生个人所作的选择,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另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冷暖,倾听学生的呼声,为学生排忧解难,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即使某些要求不尽合理,也仍然要在坚持原则和指出问题的同时,以尊重、理解和关心的态度,耐心地加以说明,认可学生。
  2.充实教学内容。紧扣时代主体,贴近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善于灵活、巧妙地处

理教材,懂得把握教材的基本思想、逻辑体系及内在联系,理出知识点,找准切入点,做到统筹兼顾,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把直观的内容形象化,把浅显的内容深入化,把单一的内容综合化等等;又要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突出时代特点,坚持理论教学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真正有效,是否真正为青年大学生所接受,做到人心、入脑,具有实用性和生命力,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做到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帮助学生解答现实生活的种种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以大学生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主体,抓住社会热点,关注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努力做到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和贴近学生情感。
  3.更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吸引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复杂的过程,如果只用一种形式教育,其效果未必理想。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更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手段的创新,进而吸引学生。课堂教学方法的更新,一要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性,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二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化课堂学习;三要强调运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丰富教学内容,扩大信息量,增强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要充分运用网络渠道,发挥其双向交流、即时传递的功能,拓宽德育的途径,改进德育的方法,把传统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在继承德育教学优良传统基础上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要应用多媒体课件,实现立体化教学。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大学生自觉的行动、自主的行动。要变“教”学为“导”学,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将灌输式、命令式、说教式和号召式的工作方式,转变为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讨论式和对话式的工作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寓教于学、寓教于乐和寓教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引导大学生在自我教育中成长,在师生互助互学的过程中将枯燥的学习化为有趣的学习,吸引学生。
  4.完善评价体系。力求知行统一,内化学生
  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方式,从理论教育人手,以情育人,使学生产生心理共鸣,真正让理论来指导学生的行为,达到知、情、行的统一。学生只有明是非、辨美丑,才能懂得当今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才能知道在自己生活中的该与不该。因此,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理论学习、榜样引导和文化熏陶等途径,把教育和管理、学生内在品质修养和外部制度规范和制约两方面结合起来,通过自我意识对环境和教育中的德育信息进行反映与择取、理解和认同,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观念、外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另一方面,要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与监控,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体系。不断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检验。
  5.提高教师素质。增进教书育人。影响学生
  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成效。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其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育者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对受教育者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本身就是道德行为的示范者,这种身份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的信任度,教育者对自己讲的内容是否有坚定的信念、是否充满热情,会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接受程度。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不断陶冶道德情操,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从严要求自己,率先垂范、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做教书育人的表率、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讲授者理想、信念、情操和教养等人格力量的真实外化和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责任用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情操、坦荡的胸怀、正直的为人和端庄的仪表等影响和陶冶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政治觉悟高、信念坚定和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责任编辑:荷叶]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489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