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当前的经济属于哪种状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桂田 谢超

  判断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并不存在理论上的某个科学标准,依赖的是经验值而不是某种标准参数。主要是看经济增长率是否突破某个区间,投资或消费增长率是否超出经验值,物价水平是否被持续推高,等等。综合对2010年GDP、CPI、P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数据的分析,可知当前经济运行已经过热的观点是没有充足证据支持的,因而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逆转的观点也是缺乏根据的。
  
  2011年1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201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初步测算结果,其中GDP增长10.3%。在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还受经济危机困扰而摇摆不定的背景下,中国实现2位数的增长率,的确举世关注。但CPI涨幅却突破了年初3%的预定目标,达到3.3%。尤其是对普通民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了7.2%。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6%,环比上涨0.5%;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5.5%;12月份上涨5.9%,环比上涨0.7%;全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6%,12月份上涨9.5%,环比上涨1.1%。把二位数的经济增长率、突破3%的消费品价格增长率、高位运行的原材料价格等因素联系起来看,当前的经济运行属于哪种状态?有“过热”论,也有“不冷不热”论。那么,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态势?
  所谓经济过热,简单地说,就是由市场总需求超过总供给导致的经济高速增长与物价指数高位运行的“双高”现象。存经济学意义上,就是指实际增长率超过了潜在增长率。这种总需求的放大,可能是由投资需求的扩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消费需求引发的,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总需求扩张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并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
  判断一国一定时期的经济运行状况,并不存在理论上的某个科学标准,依赖的是经验值而不是某种标准参数。主要是看经济增长率是否突破某个区间,投资或消费增长率是否超出经验值,物价水平是否被持续推高,等等。
  
  GDP增长率有其特殊背景,也在历年均值波动范围内
  
  首先,从GDP增长率的角度看。从1978至2010年32年的GDP增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均值为9.99%,标准差为2.77%,因此,从这个角度讲,我国GDP增长率不低于7.22%就不应该算过冷;如此相应地,GDP增长率的上限是12.76%,根据历次经济波动的经验值,12%以内的经济增长率不会出现过热现象。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有待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前景广阔,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收入之间均存在较大差距,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使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动力。
  2010年超过10%的经济增长率,有其特殊的背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2008年的GDP增长率由2007年的1412%急剧下滑46个点,降至9.6%,2009年进一步下探至9.1%,在此期间实行了积极的措施以扩张内、外需求,故而2010年的两位数高增长不过是一种正常的回补缺口性的同归,经济增长率并没有进入过热通道。
  
  “货币超发”引发CPI增长需谨慎对待
  
  从CPI涨幅来看。经济危机期间,为了防止经济快速下滑,我国同其他国家一道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以新增贷款为例,根据央行数据,2008年到2010年三年之间,新增信贷量分别达到4.83万亿、9.60万亿和7.92万亿。大量的流动性释放,使我国面临着所谓的“货币超发”问题。流动性释放过多以及货币超发确实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但从历史数据看,1978至2010年32年间,我国CPI增长率均值为5.4%,因此2010年313%的CPI增长率并不能成为判定经济过热的恨据。而且即便是对我国的货币超发问题,也应辩证的看待。
  在我国转型时期的特定金融制度环境下,“货币超发”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转型期我国的金融抑制,特别是利率和汇率管制导致的利率和汇率低估,通过直接或者间接效应导致了流通速度过慢,以及超额货币需求的问题。如果这种制度环境继续维持,那么并不用担心高M2/GDP所带来的潜在通胀风险,相反它是利率、汇率低估的金融抑制条件下经济趋于均衡的体现,是有利于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但同时我国当前利率、汇率市场化正在逐步推进,当初金融抑制的制度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可以预期在这个过程中货币流通速度也会逐步加快。在肯定过去高M2/GDP比例为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时,也应充分注意随着金融抑制的制度环境逐步改变而相应的控制货币增长,以遏制潜在的通胀风险。
  当然,我国总体的CPI涨幅虽然温和,但是其结构问题须认真对待。2010年CPI上涨虽仅有3.3%,但食品价格涨幅较大,高达7.2%,不容轻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存在严重问题,当前我国基尼系数接近0.5,表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低收入人群对食品价格的上涨非常敏感,而2010年CPI上涨中正以食品价格的上涨为最高,再加上2010年游资频频热炒食品类商品,造就了一个个“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严重扰乱民生的负面案例,因而民众的直观感受与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严重不对称。因此,要充分重视对民生的关切,尤其是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对普通民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造成的不利影响,设法通过物价补贴等手段来对冲物价上涨对这部分民众的影响。
  因此,从物价的角度看,3.3%CPI涨幅并不能成为判定经济过热的依据。但是其背后的流动性因素以及价格上涨的结构问题却不容轻视。相关政策调整在注意这些问题以防通胀的同时,也应注意政策的连续性以保增长,而不应只顾一端,盲目逆转宏观政策。此外,由于应对这个问题单靠宏观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此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长相对较慢。“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并提出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要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要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步的原则。因此,可以预期的是随着未来我国居民收入的较快增加,民众对物价上涨的承受程度也将水涨船高,而经验数据表明我国长期的CPI涨幅均值在5%左右,因此本文认为未来调整CPI的既定目标为4%较为适宜。
  
  PPI、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在合理范围内
  
  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作为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也可以作为考察通胀程度以及经济是否过热的参考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PPI年上涨率均值为4.7%,标准差为6.9个百分点。而2010年的PPI涨幅为5.5%,不但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而且接近我国PPI涨幅的长期均值,因此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的运行来看,经济没有过热。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曾经数度引起我国经济运行过热,因此它是我们判定当前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长期均值为21.4%,标准差为13.0%。因而从这个角度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要不超过34.4%也不能判定为经济过热。“十一五”期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由2006年的23.9%上升至2009年的30%,增速不断走高,但即便高点接近可容忍的上限,依然在其之内。而作为“十一五”收官之年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降6.2个百分点,呈现向其长期均值迅速回归之势。因此即便从经常造成我国经济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角度看,2010年我国的经济运行也没有过热。
  综合对2010年GDP、CPI、PPI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等数据的分析,可知当前经济运行已经过热的观点是没有充足证据支持的,因而据此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逆转的观点也是缺乏根据的。虽然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确实存在一些诸如前文指出的问题。但有鉴于急剧、大幅逆转宏观政策可能给宏观经济运行特别是经济增长带来难以估量的风险和损失,因此解决问题之道并不是逆转宏观经济政策,而是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在以平滑过渡求得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辅以收入结构分配调整等结构性措施来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0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