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消费主义”盛行的陷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智新

  商务部日前发布的《2006―2007年中国结婚市场发展调查报告》指出,2006年372.84万对城镇新人平均结婚花费约为12.66万元,平均购房支出为16.29万元,仅此两项叠加在一起,城镇新人平均结婚花费约为28.95万元。
  城镇新人平均结婚花费达二三十万元,这笔钱多不多?如果拿这笔开支同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对比,就能客观衡量出其高低来: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59元。如此算来,一个3口之家平均年收入为35277元,两家加起来也就7万多元。这就意味着,一对新人结婚的开销,等于两家4年的总收入,也就是说,两家人4年不吃不喝才能勉强凑够一对新人的结婚费用。
  一些中低收入阶层喜欢“超前消费”,富裕阶层热衷于“奢侈消费”,无怪乎有人担忧:“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是什么好事。
  何谓“消费主义”?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1970年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说,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实际需要的满足,而是在不断追求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消费是一种强大的流行符号,获得这些符号才有被社会认同的感觉。
  从公共治理的角度看,“未富先奢”、消费主义现象既源于贫富差异、两极分化的加剧,在现行法制体制不健全的社会转型期,也源于整个社会在文化消费上的供应力不足和吸纳力欠缺。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人生信仰和终极关怀的缺失,导致一些人精神生活贫乏、浅薄和空洞,在心理上自然表现为浮躁、迷茫、焦虑、惶恐,中国社会过去曾长期引以为豪的从容淡定、自信平和,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在一些人身上唯有在物欲的不断追求和满足中,才能平衡和弥补其严重的不安全感、不稳定感、不确定感。他们认为从豪奢的物质消费中才能获得自我认可和社会认同。
  无论原因如何,“未富先奢”、消费主义风给中国带来更多的是负面的东西:在现行社会保障、社会信用制度仍未普遍确立之时,这既给个人、社会和国家蓄积了较高的经济风险,又进一步加剧了资源、环境同人类的紧张关系,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总体目标,无疑是背道而驰的。
  要遏制这股逆流,唯有靠政府加大税收、信贷等引导消费和调节收入的公共政策力度,同时全力加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有效增加文化消费的供应,并借助教育、宣传等手段进行引导、矫正。更重要的是,政府需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重建信仰、培育共同体意识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带动全社会在改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全力提升其道德、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境界和水平,方能从根本上消除“未富先奢”、消费主义流行的土壤。(作者系首都经贸大学公共管理系副教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3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