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当你老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坤

  熟是一种趋势:全世界都在变老
  身为“美国梦”最佳实现者的婴儿潮一代也老了,生于战后1946―1964年间的他们今年正好进入46―64岁区间。在美国,男女法定退休年龄都是65岁,但实际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他们很不幸:刚刚步入退休年龄就遭遇金融海啸,养老金普遍折损一半。关于社会福利的争抢已经开始,有人说,这是另一场“银色海啸”。
  至于欧洲,什么都不缺只缺孩子。根据欧盟委员会2006年发布的报告,到2050年,全欧洲65岁以上老人所占比例可能上升到25%―33%,较2000年翻一番,每三四个人里就有一个65岁以上长者。英国百安居不得不招募一些老年学徒,平均年龄超过50岁,年龄最大者,高达95岁。
  发明“熟年”词汇的是日本人。渡边淳一在《熟年革命》里为自己这一代人更名,他们不再是“白发一族”,而是“白金一代”,他们的座右铭是:不被世俗左右,充满好奇心态,追求人生所爱;不惜赞美他人,不忘自我欣赏,优雅洒脱有点“坏”!自命为“白金一代”代言人的他今年77岁,风流不减当年。
  台湾人詹宏志在目睹了日本市场上针对“熟年消费者”的大量广告后,在2003年推出了台湾首份针对50―64岁“熟年”消费者的研究报告。在《熟年风华》一书里,他写道,台湾与日本“熟年”人群有相似之处:都成功而自信、经济有实力、保守而倾向传统、向往优雅的生活。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没有日本人那样出手大方。
  至于中国大陆的“熟年”人群,他们当下面临的境遇是:不如美国人福利好,没有欧洲人爱学习,富裕程度不如日本人,传统教育不如台湾人。但他们有自己的优势:生长在一个神奇的国度,目睹最匪夷所思的变革。只要未来20年不发生大天灾、大人祸、大萧条,他们会享受一个前所未有的“熟年期”。
  熟是一种能力: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他人
  也难怪,18岁读大学,22岁才毕业,23岁工作,28岁升职,30岁成家、买第一套房子,35岁生孩子、卖第二套房子,一路匆匆忙忙满满当当,也只有50―64岁期间可以稍息一下。
  除了容颜不再、体力下降外,对老年生活的另一大担忧是脑力衰退。但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院“老化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吉恩・柯翰(Gene D. Cohen)已用自己的研究从科学上反驳了大脑会随着年龄衰退的旧观念。他访问了3000人,运用了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发展智商”(Developmental Intelligence)的新概念:这是一个包括了IQ、EQ和SQ(社会智商)的综合体,并不随年岁增大而下降。健康老年人的大脑不仅不比年轻人差,而且更胜一筹!
  如泰戈尔所说,死的印记赋予生命的钱币价值,使人能用生命去购买到真正的实物。本来,在经历人生起伏后,他们比后辈拥有更多经验,左右半脑的运用也趋于圆熟,也更能坦然面对人生诸多缺憾与不如意。
  熟是一种精神:老了能干什么?
  老并不可怕,未富先老、老来寂寞、老而弥纯才可怕。因为攒够了养老金,因为房贷都已还清,因为孩子都已长大,因为受过苦受过饥,才知道平稳是福。相对于年轻得多的后生仔,他们有更多选择与自由:
  可以选择工作或不工作,即使退了休,他们没有后辈普遍对工作的厌恶感,他们大多珍惜或热爱原有的工作,将之视为生命的一种需要。有极端的,工作就是一切,同事就是朋友,他们退了休会得忧郁症。
  可以选择是否与儿女住在一起。儿女显然不是用以养老的工具,他们也大多不愿做被啃老的对象。在负担了应负的责任后,是时候离开了。
  可以选择持有还是租房。如果卖了房能换取80年租金,何苦在这套不足70年产权的公寓里一直住下去?聪明的老人,会将房子租出或卖掉,用以支付环游世界和满足乐趣的资金。可以选择逃离大城市,逃离市中心。快节奏生活、空气污染与高房价显然不适合人类居住,更何况老人。
  可以在衣食与乐趣间选择后者,可以在责任与冲动间选择后者,你已老,对社会、家庭与他人的责任已经承担完毕,是时候对自己负责了。
  可以坦然面对生老病死。定期体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写好遗嘱,买好保险,生病了找医生,发生意外了找保险公司,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找子女的麻烦。
  熟是一种未来:年龄也是一种战争
  老人象征过去,孩子象征未来。6年前,当时44岁的学者汪丁丁开始考虑自己的衰老与孩子的未来。他担忧的是自己这一代――一群“疯”儿童长大成人,不知道教育出来的孩子是“疯”,还是正常。“我们是动荡的产物,也是动荡的原因,或者‘我们就是动荡’,孩子属于未来。我们看不见‘未来’。看不见未来的人可以有未来吗?”
  怕就怕“熟年”人群依照年龄占据的巨大优势,占用了最紧俏的资源、最大的财富、最高的权力和最好的姑娘,有媒体提出“年龄战争”的概念,来描述老人与年轻人在社会再分配、工作机会、商业等方面的竞争。当社会资源越来越稀薄,如果70岁老人都要争着去做学徒,那年轻人还有什么活路?最近香港的反高铁运动,80后为什么冲在最前端,无非资源被占尽而已。
  (摘自《新周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65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