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石嘴山 奇石城市见奇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东滨河水,西倚重峦,北接蒙古,南望银川,初到石嘴山,你会不由得为它的水上风光和塞外风情所打动。然而,石嘴山的魅力绝不仅限于此,“奇石城市”、“森林城市”、“内陆口岸”、“重工基地”,当看到这一连串的称号,你会发现石嘴山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科技,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展示出其不凡的实力,而这里的残疾人事业也同样让人刮目相看。
  
  助残服务:给心灵一份恬适
  
  家住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朝阳街道的残疾人张虎最近有些忙,因为每天总会有不少顾客光顾他的平价蔬菜店。虽然店面不大,但是一个月经营下来,小张倒有1400多元收入。如果搁在以前,小张可真有点不敢想。由于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小张迟迟找不到工作,只能在家待业,而这个平价蔬菜店的出现却为小张的生活带来了转机。小张感谢小区居民能经常照顾他的生意,然而小张更感激残联的同志,正是由于他们的推荐与支持,才让他经营起这个店面,使他逐渐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
  张虎的例子仅仅是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残联助残服务的一个缩影。为了给残疾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温馨的生活,大武口区残联与各个街道合作从多方面对辖区残疾人群体给予关注,并在有条件的街道社区创办了助残服务平台,以此来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名为“助残服务平台”,实际上包括了3个不同的平台,正是通过3个平台的相互支撑,才使残疾人多样化的需求得以满足。第一个被称为“助残呼叫中心平台”,区残联对辖区内重度残疾人家庭进行调查后,将一台呼叫器安装到重度残疾人家庭固定电话上。残疾人需要帮助时不用拨电话,只需按一下呼叫器上的按钮,设立在街道呼叫中心的计算机上就会即刻显示求助者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往病史、亲属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全天候值班的工作人员通过及时回话了解需求,就能迅速派出服务人员,提供残疾人所需要的服务。采访中我们看到,固定电话的呼叫器上有两个按键,一个是绿色,一个是红色。绿色按键被称为“求助键”,通过按绿色按钮,残疾人可以获得日常生活方面的帮助,从商品配送、家政服务到费用代缴、心理慰藉,残疾人都可以足不出户一键获得;而红色键则被称为“求救键”,一旦残疾人发生突发疾病,通过按红色键可以立刻通知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接到呼叫后会立刻回拨电话了解情况,如果无人应答,则会马上联系急救中心,对拨打电话的残疾人家庭提供救助。这样的分类,在最大限度上缩短了对残疾人需求的反馈时间,同时促进了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使助残服务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在对残疾人日常需求予以满足后,区残联不忘残疾人未来发展。基于这种考虑,区残联又推出第二种平台“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以往残疾人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往往还是找不到工作,原因之一是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相脱离,残疾人培训成果得不到体现。针对这种现象,“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平台”,采取“订单式培训”方式,由残联出面与企业达成协议,然后根据企业用工要求吸纳残疾人进行技能培训,并在培训后由残疾人为企业生产产品。残联的居中对接,不仅解决了企业招工困难、没有稳定工源的难题,也解决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保证了残疾人的就业,可谓是一举两得。像区残联最近与吴忠市一家企业合作推广的十字绣编制培训,已经安置40多位轻度残疾人就业。在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区残联又进一步发展出“就业创业指导平台”,组织动员残疾人自主创业,并为其提供职业信息介绍、专业培训和权益维护等辅助支持。像张虎的平价蔬菜店,正是大武口区残联通过这一平台结合石嘴山市政府今年提出的“为民十大工程”而推出的一个新举措。区残联培训推荐残疾人到每个小区设立的平价蔬菜店工作,到现在为止已解决了27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从呼叫服务到技能培训,再到创业指导,可以说大武口区残联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助残服务网络,实现了残疾人服务“面”的覆盖。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在助残服务“点”的建设上,市残联与区残联也同样不遗余力。作为石嘴山市老矿区改造的重点地段,锦林街道的居民大部分为原先厂矿的职工,其中残疾人的比例较高。为了能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自治区残联、市残联和大武口区残联从2009年起先后拨款30余万元,在锦林街道建立阳光家园。走进锦林街道阳光家园,你会发现这里决不仅仅是一个致力于托养服务的场地,这里更像是一个坐落在社区之中的大家庭。这里不仅有康复室、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等9个功能室,还配有电脑、投影仪、健身器材等多种设备。平日里在阳光家园,残疾人不仅可以在专职康复员的指导下开展康复训练等项目,并且可以在社区志愿者的带领和指导下进行手工编织、根雕、绘画、书法、歌舞等技能培训项目。如果你有困惑,不要紧,你还可以来到“心理驿站”倾诉’,社区居民也会常来这里坐坐,与残疾人朋友一起谈心交流……正是这种温馨的氛围与周到的服务,让锦林街道阳光家园逐渐成为残疾人康复训练、学习技能、交流信息的居所,成为残疾人朋友一个温暖的家。
  “只有让残疾人融入社会,我们的服务才算做到了家”,市残联的一位同志这样对我们说。无论是助残服务平台,还是锦林街道的阳光家园,在“点”与“面”的结合中,体现的是一种多样化服务,这种服务体现了对融合的关注,让这里的残疾人享受到一份心灵上的恬适。
  
  特教托养:给生命一份关照
  
  走上楼梯,穿过狭窄的长廊,只见那一间间宽敞的教室中,学生们正在专注地听讲。虽说他们有的患有智力障碍、有的有听力损伤,但是透过那一双双执著的眼睛,可以知道,他们正在享受着课堂――这就是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作为一所招收听力障碍、智力障碍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学校,正帮助一个又一个孩子实现他们的梦想。
  “我们不光要让孩子得到康复,还要让他学有所长。”市残联一位工作人员这样讲。的确,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要进行康复训练、学习文化知识,还要接受劳动技能与特奥运动的训练。话说来简单,但真正实行起来又谈何容易,其中最大问题就是经费,不仅康复训练,各种培训和活动的开展都需要有经费保证。“多亏残联帮忙。”特教学校一位老师说道。为使学生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把面临的问题告知市残联。得知情况后,市残联马上给予回应,为学校添置了康复器材,还为其每年争取到3.5万元“扶残助学”经费,2010年更为学校争取到聋儿语言训练经费7万元。正是这些资金的支持,保证了学校语言康复训练的效果,并解决了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训练问题。
  为了让孩子实现学有所长的目标,市残联根据学校注重艺体教育的特点,提供多种机会,让这里的孩子参与社会、展现自己的风采。如市残联与学校多次合作,选送学生的绘画作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

残疾人书画展;学校的特奥小选手多次代表市残联和自治区残联参加世界特奥会和全国特奥会,并且连创佳绩。悉心的培养换来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由刚入校时的腼腆自卑变得开朗起来,家长们也因为孩子的变化而逐渐有了信心,对孩子的未来有了希望。
  如果说对特教学校的走访让我们看到了市残联对青少年的关爱,那么我们所采访的石嘴山市精神、智力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则体现了市残联对重度残疾人的关爱。这家托养服务中心的前身是一所民营的精神病院,主要负责重症精神病人的救治工作。为了满足本市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托养服务需要,市残联多次来到医院考察沟通,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合作。应当说,这一“民办公助”方式的实现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因为通过“民办公助”,这部分精神、智力残疾人迅速得到了安置,他们的生活也能更快得到保障,原先那些热心残疾人事业的有心人也因为残联的鼓励而变得更加积极。
  当然,好的办法也需要好的管理,托养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市、区各级残联除了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外,还先后为其划拨各类专项经费30余万元,用于完善设施,并在市区提供场地便于托养中心在社区附近免费送药。此外,在安排科学的医疗康复的基础上,残联还为中心提供了用于病人农疗操作的田间果木和蔬菜种子,并积极联系企事业单位接纳中心精神、智力残疾人制作的粉笔、拖把等产品,以此提高他们从事工疗康复的积极性。在残联的支持下,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承担起精神、智力残疾人的日间和全日制托养服务,平均每月常住病人已有60多人次,已经为3000多人次的贫困精神病患者免费送药。
  “我们在寻找一种管理方式的创新”,在采访途中,市残联同志经常对我们提到这样一句话。说到底,从特教学校到精神、智力残疾人托养,实际上都展现出了石嘴山市残联一种工作方式的不拘一格。正是这种不拘一格让石嘴山市残联在特教和托养的“小文章”中做出了大手笔,让这些普通的工作变得有声有色。也正是这种不拘一格,才让这里的残疾人在生命最为脆弱的时刻得到一份细腻的关照。
  
  基层组织建设:给未来一份信心
  
  平罗县头闸镇的残疾人张学成当上镇残联的专职委员已经有5年了,自从干上这份工作,张学成每天下午都会到镇里走走。哪家有了烦心事,哪家需要帮帮忙,每次走访,张学成心里总会记得清清楚楚。虽说张学成的腿也有残疾,行动不太方便,但是张学成的这一习惯一直未变。有人说张学成的责任心强,但他却总是半开玩笑地讲是因为怕“打分低”。原来平罗县残联会经常对乡镇残联的专职委员进行考核,多次考核落后的专职委员将不再承担这份工作。这样一来,像张学成一样的专职委员们还真得把工作做得细致才行。虽说常年奔波很是辛苦,但每当看到自己走访的残疾人的生活有了改善,张学成的心里却是美滋滋的。
  作为石嘴山市唯一的建制县,平罗县现辖7镇6乡,141个行政村,全县共有残疾人19000多人,同时由于平罗县是一个农业大县,有相当一部分残疾人生活在农村,因此怎样加强和规范基层残疾人工作,为最基层的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就成为平罗县残联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能将基层残疾人工作落到实处,平罗县从基层组织建设出发,逐渐摸索,最终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途径。
  组织的建立是工作开展的前提。平罗县首先建立健全了以县残联为主导、乡镇(街道)残联为骨干、以村(社区)残协为基础的基层残疾人组织网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辐射城乡的残疾人工作网络。但是,组织网络的建立仅仅是工作的开始,要把基层残疾人工作做得扎实牢靠,还要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为此县残联在基层工作人员的选拔上又颇费了一番心思。为了保证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的文化素质,县残联采取公开招聘的形式对专职委员进行选拔,规定应聘人员应达到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并且对考试成绩严格审核,对成绩不合格的应聘人员一律不予录取。
  然而,通过了考核并不意味着就端上了铁饭碗,在对基层工作人员的管理上,平罗县残联更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在平罗县采访,我们常听基层专职委员提到两个词:“定期考核”和“动态管理”。这两个词可说是对平罗县残联基层管理方法的最佳总结。所谓“定期考核”,顾名思义,就是县残联定期对基层残疾人专职委员进行理论和业务考试,对达不到标准的专职委员将进行重新培训;而“动态管理”,则是县残联会不定时地派出工作人员来到残疾人家中,了解其所在乡镇专职委员的入户情况,由残疾人为专职委员打分,县残联也会根据残疾人的评价决定是否继续聘用这位专职委员。定期考核加上动态管理,让基层的残疾人工作人员有了“危机感”,如此说来,张学成讲的“怕打分低”还倒不全是一句玩笑话。除了严格的管理,县残联也不忘专职委员待遇的提高。在平罗县,所有专职委员的补贴都已经纳入财政预算,同时县残联还在专职委员上岗前进行了电脑和业务知识的岗前培训,并为他们所在的乡镇残联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从而使培训做到了长期化。
  “我们的目的是让残疾人对我们有信心。”县残联的一位同志对我们说。的确,无论是组织网络的完备还是基层管理的改善,我们看到的其实都是一种对信心的打造。也许这些工作还很普通,也许这些工作还很微小,但是通过经年的积累,它们却足以在残疾人心中打造出一份对残联的信任,一份对未来的信心。
  在石嘴山,我们并未停留太久,但就是这短短几日,我们却从市区走到乡村、将这里残疾人工作的细微点滴收入眼底。无论是助残服务,还是特教托养,在这种种举措背后,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份对残疾人真挚的情感――这是基于西北人的豪爽,这更是源于残联人的热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76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