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再说大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上期欧阳主编对于大作问题很是发了一番感慨,读后引发了我的进一步思考。
  时代呼唤大作,大作影响时代。这样的例子非常之多:《谁是最可爱的人》、《哥德巴赫猜想》、《人妖之间》,国外的诸如《美国梦寻――一百个美国人的口述实录》……每每读到这些新闻史上的大作,我们都会被感动,起码会被触动,其中的故事人物甚至语言风格都会被津津乐道或刻意模仿,正所谓“领风气之先”是也;另外,对于读者感官上的刺激是四个字――阅读期待――这不是任何一篇新闻作品都能达到的文化境界。
  改革开放以后,残疾人事业近30年的发展可谓波澜壮阔,其间有多少独创性、戏剧性可供新闻家思考和纵横笔墨;有多少人物、故事、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供后人品味和琢磨。人的一生叫做命运,无数个命运组成了历史而残疾人事业的历史不应只是像《资治通鉴》一样的编年史,还应有像《史记》一样的记传史。新闻家的责任就在于,以自己的阅历和文化高度对这段历史作客观的解读和评说,把残疾人事业放到历史长河中去考量和挖掘,从而留下一笔丰厚的、无愧于时代的精神遗产――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一代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的责任和使命。
  于是就想起了电影。
  我们经常被来自美国的大片所震撼,近些年国产大片亦初试锋芒。这二三十年来,我国电影人创作了一大批残疾人题材的影片:《同在蓝天下》、《黑眼睛》、《夏日的期待》、《隐形的翅膀》等等,功不可没却难称“大片”;而几乎同一时期我们看到了美国创作的这类题材的影片诸如《雨人》、《阿甘正传》、《钢琴课》、《闻香识女人》等等。这些大片让我们见识了很多:原来残疾人还可以这样来表现――尽管美国电影人并未把这些影片纳入残疾人题材。重要的区别不在“大片”还是“小片”,而在于我们总是把残疾人当作残疾人来写,而美国的电影人则把残疾人当作“人”来呈现。仅此而已。
  于是又回到了新闻。
  残疾人事业好新闻奖每年都在评,其中不乏佳作,但她们的影响力仍然十分有限。从央视和地方电视台中残疾人节目多年来的浮沉中即可见一斑。因此,在全媒体时代,我们更需要醍醐灌顶、振聋发聩的大手笔,更需要不趋功利、不附风雅的大制作,以对得起这项事业和8300万人的生存意义!
  某日,有一篇大作赫然出现在我们的杂志上,被读者争相传阅,被媒体争相转载,并且一时“洛阳纸贵”――这是我从事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20多年来的一个新闻理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776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