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新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凌云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己进行了多年,然而至今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这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教”与“学”并没有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依然缺失,哲学教学目标远未达到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应是一种整体性改革,必须同时兼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且只有这些方面密切协调配合,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达到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目的。
  Abstract:Marxist philosophy Teaching Reform has been for many years,however,still exists Some key questions of not being ignored."Teaching" and "learning"have not organically combine in the teaching of Marxist philosophy,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are still missing,philosophy and teaching goals to achieve so far.Teaching Marxist philosophy should be a comprehensive reform,we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odels,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and only in clos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these areas in order to real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to improve Training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学改革 新探
  Keywords: Marxist Philosophy Teaching Reform A Probe
  作者简介:李凌云(1972-),女,汉,河南宁陵人,商丘师范学院政法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已走过了20多年的行程,在此行程中,学界结合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哲学教科书的内容体系,哲学的精神实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广泛而深刻的探讨,的确在探讨中收获了很多有价值的理论成果,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践中却收效甚微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不在于没有尝试把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而在于没有把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与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在教学实践中真正贯彻这些理论成果,如此下去的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围绕教学大纲高校制订了其培养目标:通过哲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在哲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很好地把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与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哲学的基本原理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理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当前哲学教学改革中首先应该思考和尝试解决的根本问题。对此问题的解决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视为一种整体性改革,同时兼顾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改革,且只有这些方面密切协调配合,才能真正改善教学效果,切实地走进教学目标。
  一、哲学教学理念创新和哲学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哲学教学理念的创新,既可以使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又可以使我们明确哲学的教学目标,从而为哲学教学实践提供前提和导向。只有把哲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切实地贯彻到哲学教学实践中,才能凸显哲学教学理念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教学理念是对哲学的正确理解和把握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哲学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哲学教学行为。如果哲学教学理念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会直接导致哲学教学功能的弱化甚至无效。就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念而言,学界普遍认为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理解的片面化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化”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就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原理。这种教学理念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归结为几条原理和结论,突出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侧重解决学生认知层面上的知识传承问题,但无法解决大学生将理性知识内化为信念并付诸实践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这样的哲学教学,不可能是智慧之光的碰撞、理论思维的锤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不可能激起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哲学教学中来。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出现教师满腔热情地“讲”而学生无动于衷地“学”,从而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就其实质而言,哲学属于那种通过概念、原理等逻辑形式以反映现象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凝结着人类认识在一定时代所达到的知识成果;同时哲学又体现着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哲学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这表明哲学与科学有着极为密切的的关系。具体而言,哲学以科学为基础,以科学的成果为自身生长的土壤,科学上的每一重大发现都会推动哲学上的重大变革;同时哲学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但是哲学和科学是人类理性思维的两种不同方式,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科学活动的本质是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规律性把握,即在规律上实现思维和存在的统一;而哲学则把人和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反思的对象,其目的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如何协调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为人们提供“大智慧”。哲学不是科学的延伸,而是对科学的反思与超越。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知识化的形式所表达的一门“致思”的学问,它的本质不在于“科学知识”,而在于“思想、智慧、批判和超越”。因此,这就要求在哲学教学理念上,必须摒弃把哲学“知识化”的倾向,恢复哲学的“爱智”本性。在哲学教学实践中,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的传授,因为它承载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前提;更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的、批判的”精神实质,因为爱智的哲学不是回答和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小智慧”和“小聪明”,而是关于人类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的“大智慧”和“大聪明”。 它启迪、激发和引导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永远敞开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的空间,促进社会的观念更新、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工艺改进和艺术创新,从而实现人类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二、创新哲学教学内容以体现哲学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
  以哲学教学理念为指导,应该创新哲学教学内容以体现哲学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现实感,增强它的科学性和可信度,从而赢得学生对它的尊重和信仰。
  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版本较多,且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理论体系的创新,但实质上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前苏联教科书的体系,即基本结构仍由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和认识论几部分组合而成。客观地讲,这一理论体系并没有充分表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己有的基本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真正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核心的精神实质,也没有对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以表现、概括和总结,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此,它与现实社会的差距较大,难以解答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当然也就没有说服力和吸引力。为此我们必须进行哲学教学内容的创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尝试以教材为蓝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哲学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哲学史其实就是思想性的历史,它包含了人类对自然、社会及人的思想几乎所有重大问题的关注与思索。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更多地容纳哲学史的知识,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世界思想史演进的总进程和总图景中予以观照,使学生了解思维的历史,了解哲学发展、演进的过程和各时代的主题,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脉络和它的历史地位,从而增强其理论观点 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另外,还应尤其加强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对话,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其中某些有价值的合理思想,这样既可以通过哲学的对话鉴别其科学合理性,也可通过哲学的碰撞推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可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联系起来,用中国古代唯物论、辩证法的丰富思想来证明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性。这样,我们的哲学教学就可以更好地在大学生的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哲学的本性决定了哲学教材内容还应包括对现实的关照、反思、批判和超越。因为哲学虽然以抽象的形式表达思想,但哲学从来不是超然于世界之外的玄思和遐想,而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任何一种哲学理论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所表达的思想实质上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哲学的理论力量在于它以理论的方式把握现实,使人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达到对现实的全面反映、深层透视、理性解释、批判性反思和理想性引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对现实进行反思与批判,并通过反思与批判实现对现实的超越。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学院派”,它应该也必须关注现实。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世界进入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格局多样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从国内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也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这些变化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经济全球化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冲突问题,政治格局多样化以及由此提出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问题,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积极回应,以哲学的方式对这些新问题进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才能使学生不至于把哲学视为枯燥无味的死知识,而真正体验为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
  三、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以建立“教”“学” 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理念、教材内容和课时有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实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没有真正改变满堂灌的“填鸭”方式。这种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授方式,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和“仓库”,无视哲学的本性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只重“教”而无视“学”,重理论、强灌输,缺乏必要的引导和启发。这是导致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失去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的重要原因。要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以达到“教”“学”并重,“教”“学” 互动,“教”“学”相长并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就必须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
  众所周知,哲学追求的是普遍性的智慧,但这种智慧的表达是高度个体性的。哲学智慧的表达与契悟最终与个体自身的觉悟和印证的程度有关。所以,哲学要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必须抓住他们的思想实际。当代大学生在思想实际方面,除了具有青年的诸多共性特征(如忙于专业学习、计算机和英语过级、考证等)外,其实他们很渴望认识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渴望在理论方面解释他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渴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现代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交往方式的现代人,渴望理论的引导和陶冶。教师若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并能比较系统地、合理地把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与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激起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就能打破那种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代之以双主体互动型教学模式。由此可见,双向互动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不单单是在传授知识,更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也只有这样的培养,才能真正达到哲学教育的目的。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以上几个环节若能切实密切配合,定能有效改善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相长,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3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