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马克思视野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及其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光

  摘要: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含义。而我们今天的做法与那时的做法有着根本的不同性质。
  关键词:资本原始积累 马克思 农业 农村 农民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05-02
  
  马克思对资本原始积累的看法集中于他的名著《资本论》中,但是却历来不为人们太过关注:不少人至多记得的是“用暴力手段使得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再加上两段有名的话与引用的邓宁的话。其实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看法并非只是这些内容,而是包涵着极其丰富含义的。今天当我们追随着时代的脚步,回过头来再次审视社会历史的变迁,却恍然发现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看法仍然闪耀着光芒,极具现实意义;社会历史的进程尽收他的眼底,并未越出他的视野多远。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之前,有个准备阶段的史前时期,它被称之为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以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生存的两个基本条件――行将转化为资本的大量货币与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得以形成。马克思借助英国为典型,根据历史资料、逻辑地再现了那三百年的历程;并且点明了这个过程的实质,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当马克思在谴责资本原始积累带来的杀戮时,同时也指出了那是历史的必然性,也是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痛苦。例如如何看待暴力的作用问题,在当时暴力是政府对小生产者(也是劳动者)强迫的法律惩罚,血腥味十足;但是暴力又是强力摧毁旧的社会制度(封建主义)、建立新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助产婆,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力量。
  其次我们从马克思的叙述之中看见,整个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也是产生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具有近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社会化过程。马克思专门描绘了那个社会化的过程,而那些论述正是过去一直容易被人们忽略的方面,恰恰却是他说明社会发展极具必然性的地方。历史就是那样走过来的,在对抗中体现了进步,人类不断地从荒蛮走向文明。
  再次马克思谴责资本原始积累决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正相反,他顺着现实的逻辑指明了在资本剥夺小生产之后,开始了大资本兼并小资本的过程,最后剥夺者被剥夺,重新建立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他勾勒了这么一条由过去、到现在、再至未来的社会历史变化的总路径,或称总趋势。
  笔者以为,以上即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思想的含义之所在。
  那么马克思所阐述的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思想有何意义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里自己说:“问题本身并不在于资本主义的自然规律所引起的社会对抗的发展的程度的高低。问题本身在于这些规律的本身,在于这些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正在实现的趋势。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也就是说,以英国为先进典型的国度里发生的事情,也会在后发国家(例如德国)的国度里再次发生,当然表现方式不同(德国有它自己的做法)。马克思接着讲得很精彩:“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太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⑤
  以上我们直接引用的两段话,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阐述,而且更适用于对资本原始积累的阐述。因为历史已经昭示,后发的国家(例如德法美等国⑥)在建立近代市民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只是不同国家里的表现形式因民族、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得五彩缤纷;实质却一样的。都是按照马克思揭示的指向而走过来的。
  我国目前正在建设小康社会,整个社会都在转型;要达到现代化的目标必须做到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那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期里,是否也要走一段类似的“原始积累”之路呢?笔者以为,参照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我们要走的现代化征程不仅表现形式与人家不同、而且性质也是迥然不同的。也就是说,决不能搞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那种以一种剥削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的原始积累过程。而是由政府主导、出台政策,通过推动发展经济等多种手段、以各种利益来引导和动员社会各个阶层,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前进;从而达到市场化、工业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现代化目标。
  我们也以农村为例进行分析。⑦我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村,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人民公社的解体,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成为了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尽管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农民的增产增收、农村面貌的根本改变,进而整个农业的现代化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就全国来说,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如何来破解“三农”问题,并且从根本上来解决它呢?新世纪以来政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抓手,推出了“三化”的做法(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并且通过统筹各方利益来加快城乡一体化的步伐。
  这个“三化”是紧密相连的三位一体的联动做法。首先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是以工业化的思路来办农业,实行资本、科技、人才和资讯投入;并且配以农产品为主导的项目,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为经营形式;实现大市场与大农业的直接对接。为此,肯定是要规模化生产、土地大量集中统一使用。于是土地的使用权必须流转,原来驻地上的农民要与土地脱钩、并且搬迁。如何来解决搬迁农民的工作、生活和居住问题呢?那就要按照标准集中统一建立城镇,来安置他们。同时让他们过上市民的生活,以各种社会保障来享受各项福利待遇。他们的工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人在城市和城镇里打工,另一部分人参与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之中。成为现代农业工人。
  以上所述乃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途径。整个过程应当是在政府倡导下,通过利益原则来诱导各方参与的相当长的过程:绝对不应该采取强力推动、甚至动用暴力手段拔苗助长式的一蹴而就。然而遗憾的是,确实在极个别地方出现了龙卷风式的野蛮行经,甚至闹出了人命。这种做派给人留下了是否为“资本原始积累”的疑问。好在中央政府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11年初及时出台了《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它改拆迁为征收,明确规定“暴力迫使被征收人搬迁可追究刑事责任”;同时明确了补偿要求和办法。这样就从性质上根本区别于英国式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
  可以认为,我们走的是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有自己的做法!犹如马克思所言:“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896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