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根叔”给我们的N个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 云

  6月23日,华中科技大学2010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题为《记忆》的16分钟演讲,被掌声打断30次。全场7700余名学子起立高喊:“根叔!根叔!”李培根在2000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讲稿中出现“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蜗居”、“被就业”等词语,学生们都说,“根叔”距离自己很近。
  
  “根叔”:大学灵魂的象征
  
  近来大学校长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颇受关注。继“根叔”之后,重庆大学校长李晓红、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以及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都颇受关注。在这些演讲中,笔者注意到,“官话渐少”成为一个显著的关注点。这意味着当下不少大学校长开始有意识地摒弃官话,最起码在大学生面前是如此,而这种摒弃是不是真正的属于大学校长本身应有的“自觉”,值得探讨。
  一般认为,大学校长对一所大学的创建、运行、革故、鼎新、发展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述:“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想要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是,“做一个学校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国家与学术之兴衰。”
  正因为如此,杨玉良没有回避当前大学存在的弊端以及李培根对大学生一些不满的关注、重视,获得了学生的掌声互动,更激起了舆论的涟漪。这足以说明社会对大学校长的期待在加深。零星进入舆论视野的大学校长们和那些没有进入公众视线的大学校长们,理应对“根叔”式演讲受到欢迎进行理性的反思和追问,进而审慎对待自己的责任担当。
  美国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教授谈起自己12年校长生涯只出过一本《大学工作》的专著时,没有底气不足,而是认为大学校长是一个需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去做的事业,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带研究生、搞研究成果,那就是与校长的“大学工作”背道而驰,除了不明职责地忙个焦头烂额,没任何美妙可言。因此,从去官话开始,我国的大学校长们何时才能不为自己的厅级、处级校长的名头座次斤斤计较呢?这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现代文明的航标灯,那么大学校长则应该是现代文明的守灯人。因此,“根叔”式演讲仅仅是中国大学校长们的一个新开始,我们期待更多的“根叔”涌现。
  
  平等:“根叔”亲切的源头
  
  一声“根叔”让我们记住了这位和蔼、可亲、可敬的平民化校长李培根,短短两千多字《记忆》的演讲,赢得了学生的尊重,打动并感染着学生。“根叔”的称谓也折射出了一个大学校长的平民视角与人文关怀,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先行者,这也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缺乏的宝贵财富。
  在大学里,老师留给学生的印象太少太少了。不少大学老师课上完了就走了,到办公室即使你不提前预约,都见不到老师。中国留学生张磊曾向耶鲁大学捐出个人巨款,这应当给中国高等教育一个警示和反思。古人所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的职责和教师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风如今都已黯然褪色了,功利思潮在大学校园的盛行和泛滥。大学老师正在缺乏和淡化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责任心。
  一个“根叔”也许改变不了当前大学精神的虚无现状,但它却在唤醒象牙塔曾经那份真诚、平等、亲切的师生关系。
  
  真话:受到热捧的理由
  
  读完在网络上疯传的“根叔”的演讲稿,坦率说,我并不认为它有多么的与众不同,但有一点无法否认:“根叔”之所以受到学子的热捧,就在于他的讲真话。
  在演讲中,“根叔”除了惯有的对学子的勉励与寄语外,并没有回避该校的不足之处,比如学子的自行车和热水瓶常常被偷,宿舍冬天太冷夏天太热,食堂饭菜质量不好等等。想想,在全国那么多高校年复一年的毕业典礼上,有多少校长会这样“自揭伤疤”,在一个标榜成绩的好日子里,大谈校园管理中的种种缺陷?
  可以说,这是一个很懂得体谅学子四年求学不易的师长,高校中的很多问题,也许凭他一己之力无法克服弊端,做到让所有学子都满意的地步,但他懂得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感同身受,情真意切,怎能不感动莘莘学子?
  正如学子们所评价的,“从85后到90后,我们的世界,他都懂。”一个“懂得”学生的师长,其“良师”的角色定位远远强于“校长”行政职位的界定。正因为如此,“根叔”选择了和学子平等交流,一起追忆四年大学生涯的酸甜苦辣,而不是以高校官僚的面目出现,或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或高高在上大加训导。
  讲真话,谈真问题,真情流露,这就是“根叔”受学子热捧的深层原因所在,也是他作为高校校长的社会价值所在。与之对应的,则是当下高校日益行政化的趋势以及高校领导千人一面、说话千篇一律的现实。两相对照,无疑极大凸显“根叔”的清新与稀缺,自然让人眼前一亮,振臂高呼了。
  
  “去行政化”:学生不要“教育家情怀”
  教育者往往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学术巨匠、学术权威,是面孔威严、不苟言笑的引领者,是一身官衔、孤傲清高的管理者。应该走下神坛,给学生带来热血沸腾的青春思考、敢说敢做的大胆作为以及民主开明、平易近人的精神感染。高校给予学生的不应仅仅是一个毕业文凭,更该有的是公民责任、人文精神。无怪乎华中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想起当年李培根毕业演讲,“依然有热泪盈眶的感觉。记得大学时,经常看到他骑着自行车上班,有的同学生活上遇到困难,写信给他,他会很快批复解决,他的教育理念和君子之风还在深深地影响着我们。”
  想到了蔡元培到北大任职的第一天的情景。校役们依惯例排队在校门口毕恭毕敬地向他行礼,不想蔡元培当即也脱帽向他们鞠躬还礼,摈除旧北大存在的等级分明的官僚习气。依此来衡量“根叔”的走红,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这也开了一种大学管理思想的新风。大学去行政化的改革呼声很高,依我看,真正的“去行政化”应该先从大学校长做起,让更多校长脱掉行政官袍、生冷面孔,而给予学生和教师更多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发自内心的精神牵挂以及真诚率真的言行举止。
  遗憾的是,具备“根叔风度”的校长,还并不多。一些人官僚气息很浓,讲起话来满口官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敷衍搪塞,有的学生上四年大学,只在毕业典礼上见到了校长身影。
  在一项有关“大学校长,什么素质必不可缺”的调查中,73.6%的人首选“民主开明”,72.2%的人认为是“尊师重教”,70.3%的人选择“懂教育”。所以,借助“根叔现象”,我们呼唤更多校长能多些教育家情怀,多播撒人文情怀。
  
  赋予关爱:教育的根
  
  也许,一篇精彩的演讲说明不了太多问题。有的时候,还有作秀的嫌疑。但对“根叔”来说,这篇演讲稿不是一时感情迸发之作,而是长期爱心积累的结晶。据报道,在华中科大,李校长一向与学生亲切交往,甚至是“零距离”接触。学生写信求助他很快批复解决,很多同学常常与他一聊就是几个小时,食堂里和同学们围桌而坐的有“根叔”,球场上和学子们拼抢投篮的有“根叔”,在学校BBS上“潜水”的有“根叔”,与网瘾学生面对面座谈的有“根叔”……可以说,“根叔”一直就生活在同学们之中,他关注着大家的成长,关心着大家的喜乐哀愁,早就与同学们结成了非同一般的情谊。他用心讲话,更是在用心当校长做教育,惟其如此,演讲才能字字句句打动人心,引起强烈共鸣。
  当前,我们看到行政化在扭曲教育的品格。甚至在一些地方,学校成了追逐利润的“公司”,教授成了榨取学生剩余价值的“老板”,而本应为师生服务的行政管理人员成了高高在上的“人物”。这种功利化运行、行政化管理的教育,偏离了以人为本的本位,必然造成管理者与教员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等普遍蔓延的隔膜、冷漠,对学生成长、教育发展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鲁迅说过,教育植根于爱。爱因斯坦也说,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今天,功利化的浮云、行政化的坚冰已成为教育界愈演愈烈的现实问题,如何“把丑陋转化成美丽”?我们需要切实有效的教育制度改革,也需要持之以恒的人文精神改造。“根叔”在华中科大真情的演讲,给予人们感动,更带来深刻的启示:教育精神的重铸,必自爱人开始,尤其是从爱学生开始。
  
  求真:但不必刻意模仿
  
  越来越多的大学校长们在学生毕业典礼上,放弃固定的讲话套路而代之以灵活生动的个人语言,这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上的进步,有值得称道之处,但笔者以为,对于这种“根叔”式演讲模式的风行,并不宜过度夸大和做夸张解释。
  可以肯定的是,一篇再生动、再贴近实际,甚至网络性语言和流行性语言再丰富的一篇毕业典礼演讲,与大学教育能否成功并无直接联系。一名校长挖空心思,花费较长时间去逐字推敲和构思一篇生动的演讲稿,并不难。演讲模式再新颖、再能打动学生的心,也只是一时的,也是暂时的,它并不会直接变化和反映到教育中去。教育是否成功,主要体现在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学校教育和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上。一篇演讲或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功能,但一个大学校园,一届毕业生,说不定数年以来也仅仅只能在毕业时才能听到一次校长的“谆谆教诲”,这样的教诲是不是太少了些?我们也就不必高估一次出色演讲的功能,放大开来,实际上这也未必与学生素质提高和教育成果有关。
  “根叔”的演讲风格当然需要学,但众多大学校长在“根叔”演讲之后,似乎都在受“根叔”的影响,而极力去抛弃过去的旧风格。一方面是一种进步,但另一方面未必不是一种“刻意地迎合学生心理”,甚至不客气地说,是一种“盲从”。每一个大学都应有自己的独特氛围和模式,每一名大学校长也都应有自己独特的演讲风格――只要用心演讲、用心去和学生交流即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2907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