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原生态治理“土地癌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夏武

  “土地癌症”
  
  2007年初的一天,南川区南平镇石庆村,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堆。
  村民杭景祥小心翼翼地举起锄头,提心吊胆地刨地。
  “哐当”一声,杭景祥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土层又塌了。石庆村的土地一直被石漠化困扰――石头多、泥巴少、土壤浅……
  重庆是全国石漠化最严重的八个地区之一,石灰岩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左右,加上喀斯特山地地貌,地形低至几十米,高至2000多米,坡度大,暴雨集中,冲刷特别厉害。
  这样的土地,传统农作物难以种植。农民们不得不在石缝里求生存。
  “只要天公不作美――隔上几天不下雨,庄稼就遭不住。”杭景祥无奈地说,“别说庄稼没水喝,就连人畜饮水都成问题。”
  由于石漠化越来越严重,村里的十几口井早已干枯。村民为了挑一桶水,来回得花一个小时。
  石庆村患上了严重的“土地癌症”。除此之外,东城冉家坝、南城大坪等地也面临同样的痛苦。
  
  屡战屡败
  
  为了战胜“石魔”,南川打过两场失败的战役。
  第一次是南川区科委、林业局、国土局、水务局等单位,各自划分了责任田,进行分散治理。但由于各自为政,各单位都是为了治理而治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国土局擅长土地整治,但在种植花草树木时缺乏技术;科委虽然拥有一大批懂种植技术的专家,但缺少退耕还林、土地整治的优惠政策……“各部门之间不配合,最后往往沦入治标不治本的境地。”南川区科委副主任胡松涛说。
  没过几年,刚刚压下去不久的“石魔”再次卷土重来。
  面对“石魔”的再次进攻,南川各部门经过认真分析后,决定联手出击,打响了第二场战役。
  “变过去的单打独斗为组合出拳,整合各部门的资金、技术等,形成合力攻坚。”胡松涛说。
  2007年末,南川区“联姻”西南大学,引进一批专家,组成课题组,开展重庆地区喀斯特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开发试验。
  试验的主战场选在南川城周凤顶山。凤顶山土层较薄、缺水易旱,石漠化程度是全区最严重的。
  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地政府探索坡改梯的方法,就是在石头缝里埋上炸药,炸碎石头,拓出一块平地,用碎石围起来,保持水土。
  但弊端很快暴露出来。
  “中看不中用!”村民胡祖祥失望地说。原来,周边原本泥土较厚的地方被挖去回填,土层变薄了,而被回填的土层又不够厚,结果造成整片土地都栽种不了作物。
  两次失败,使得治理石漠化陷入困局。
  
  绿化固土
  
  “进行石漠化治理,应尽量保持原生态。”西南大学的课题组专家再次支招,“绿化固土才是战胜‘石魔’的有效方法。”
  那么,选何种作物来绿化固土呢?
  在对3100余种植物进行分析论证后,南川最终遴选出金银花、花椒等几十种耐旱、耐贫瘠、喜钙的作物。
  “金银花不怕寒冷、耐旱,而且根系发达,是很好的固土保水植物。”专家说,“而且,金银花可加工成饮料和保健品,有很好的经济价值。”
  2011年2月,石庆村漫山遍野都是金银花,到处是一片生机,枝叶几乎将石头完全掩埋。
  自大面积种植金银花等作物后,石庆村的土地变化惊人,有些地方已经看不见石头,断流多年的泉水也开始复流……
  “不仅治理了石漠化,而且还让我的收入增加了。”村民胡祖祥说,“每亩金银花可收入3500元以上,比种其他作物经济效益明显要强。”
  按照原生态治理的原则,东城冉家坝、三泉镇马嘴等地的村民,也纷纷种植花椒、麻竹、栾树等耐旱、易成活、长势快的植物,并根据实际情况,发展林下养殖。原本光秃秃的花山公园,现在处处绿树成荫。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04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