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秀山治污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陈 放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在位于边城洪安的渝湘界河清水江畔,绿树成荫,白鹭翩飞,一群群游泳爱好者在水中尽情嬉闹,激起满河的浪花和欢笑。
  清水江变清了!这是秀山县开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活动带来的可喜变化。
  秀山地处中国“锰业金三角”,锰矿储量达5000万吨。2002年以来,依托优势资源“发锰财,猛发财”,成为这个贫困县改变落后面貌的有效途径。生产电解金属锰、铁合金、硫酸等的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武陵”、“天雄”、“三润”、“湘汇”等加工大户相继落户秀山;运输等配套产业迅速崛起。在很短的时间里,全县锰矿开采能力、电解金属锰和硅锰合金生产规模就分别达到100万吨、18万吨和7万吨,其中电解金属锰生产规模占全球总生产能力的五分之一,锰业成为了主导县域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然而,“发锰财,猛发财”的梦想还没完全实现,脆弱的生态环境就给秀山开了个尴尬的玩笑:境内的清水江几乎变成了“酱水”,妙泉湖成了“黑潭”,厂区周围烟雾迷漫、空气混浊,一堆堆“锰屎”四处堆放……2005年7月,市政府公布全市第一批10件挂牌督办环境违法案件,秀山县电解金属锰企业环境污染案位列其中。
  要金山银山,还是要绿水青山?这道选择题,考验着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
  “经济不发展没有出路,但如果我们不能在环保工作上取得令人民群众满意的效果,那么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就无任何成绩可言,同样没有出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领导转变发展观念,痛下决心,还群众青山绿水,把2005年确定为“环保整治续战年”。
  转变发展观念的过程,是异常艰难而痛苦的。“我们多管齐下,环环相扣,步步紧逼,牢牢掌握了整治工作的主动权。”县环保局副局长徐伟说,那是一段不知白天黑夜的日子。环保局的全体干部、党员一头扎进基层,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指导各企业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局班子成员分片区监督、指导企业生产和污染治理。为了监督企业偷排污水等违法行为,干部们一人一双长筒靴一支手电筒,随时出现在现场。环保局积极与中国地质大学等院校和企业联系,在全县推广使用废水循环使用、清洁生产等工艺,帮助企业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物排放。县里同步建立了专项跟踪检查制度,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挤出2300余万元资金对锰污染整治工作进行配套投入。为了从根本上转变发展观念,县委进一步完善《秀山县党政一把手环保实绩考核办法》。《办法》规定:对不能如期完成整治工作任务的,严厉追究企业所在乡镇党政一把手和县环保局分片联系领导的责任,并对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各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共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实行厂区雨污分流,规范企业管线布置,营造良好的企业生产环境。
  上下联动共同努力,整治行动很快取得明显效果:在废水治理方面,17家电解锰生产企业完善了含锰废水和冷却水循环系统,修建了地面雨水收集沉淀池,实现了生产废水清污分流、含铬废水稳定达标和冷却水循环使用,对不能完全循环使用的,处理后达标排放;在废气治理方面,所有企业都安装了布袋除尘和电除尘等装置和酸雾、氨气吸收处理设施,产品烘干改燃煤烘烤为电烤箱;在废渣治理方面,17家企业生产的废渣全部为干渣储存,完善了渣场排洪沟导流工程、渣坝渗漏液收集池和渗漏液监测井建设及渣场覆土绿化工程……
  “我们的环保设施运行一年费用上千万,尽管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投入成本,但它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却是无法估量的。”天雄公司老总胡敬毛说。
  为巩固整治成果,防止污染反弹,县委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建立了环保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整治锰业污染,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走出了一条既要产业发展,也要青山绿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赢’。”县委领导充满信心地说。
  工作做没做好,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今年初,有关部门组织群众测评,群众对环保的满意率达95%以上。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3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