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建立口述档案 传承文明历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万一芹 洪慧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历史变迁造成史料散失的教训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口述史和口头传说的调查与收集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展开,由此而形成的口述档案工作引起了国际档案界的普遍重视,第九、第十、第十一届国际档案大会都曾对此进行过讨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纂的《档案术语辞典》将口述档案(Oral Archives)解释为:“为研究利用而对个人进行有计划采访的结果,通常为录音或录音的逐字记录形式”。
  在我国,学术界对口述历史的研究已有一定成果,发展趋势也不错。但对建立口述档案的重要性,还缺乏充分的认识。迄今为止,中国档案界还未设立口述档案的专门机构。我们的口述档案工作与西方相比出现了很大差距,由此造成的损失将会越来越明显,因此在我国开展口述档案工作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是挽救民族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我国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形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文字、音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遗产,其中绝大部分没有形成正式的记载,长期以来都是靠口语传记的方式世代流传。民族文化遗产,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无形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部分。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民居、服饰、器皿、建筑等是显而易见的,容易被大家所重视。而无形的口头和非物文化遗产,如生产技术、工艺过程、礼仪、制度等,往往是不可见的,容易被忽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有形部分和无形部分是一个有机整体,尤其是无形的部分,往往积淀着历史、地理、民族、宗教、人文、社会等广泛而深刻的内涵和价值,并且传承久远,形态丰富。有的甚至是世界上独有的、仅存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失传,或濒临灭失,若不及时补救,建立口述档案,我们的民族文化将遭受无可挽回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储师竹教授偶然发现学生黎松寿所拉的一段二胡曲,顺藤摸瓜在无锡找到当时正重病在身的流浪民间艺人瞎子阿炳,用当时很难找到的录音机录下阿炳演奏的名曲《二泉映月》,使这块音乐瑰宝得以流传。2004年四、五月间,中央电视台曾开设一档节目叫《留住手艺》,把全国各地许许多多即将失传的手艺,如手工补碗、手工造纸、手工制作羊毛毡毯等各种手艺制作的全过程,编辑成专题片,分期播出。电视片详细地记录了每一门手艺神秘的制作过程,同时,还通过口述的方式记载了手艺人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之路。因此,及时组织收集、征集、整理口传记忆是抢救民族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民族文化遗产的必要措施,这对当前和今后研究各民族历史、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民族传统教育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是填补历史空白和弥补档案断层的有效措施
  
  从历史上看,几乎每个国家的档案工作都是从为统治者服务开始的,档案馆中的档案很少有统治者之外的记录。其结果是让官方叙述占有特权,却忽视了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众的记录,造成人类社会整体记忆的严重缺失。我国现存的1.3亿卷馆藏档案并不能完整地记载和体现中国的历史,战争、自然灾害和人为的破坏给文字档案造成了令人遗憾的历史空白点,而这种馆藏的断层可以通过采访当事人,建立口述档案,用亲身经历历史的人的回忆和历代流传下来的有口皆碑的史实信息来加以补充。开展口述档案工作还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工作。前辈的知识财富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流失的,许多当事人年事已高,思维、听力和表达都很吃力,一旦老人们的大脑停止活动,就会造成无法填补的历史断层。2005年,在全国各地组织开展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活动的同时,江苏电视台与南京市档案局联合采访拍摄制作《反法西斯战争口述档案》。他们采用现场录音和录像的方法,采访南京地区参加过抗日战争年事已高的老战士,请这些老同志讲述他们当年参加抗战的经历,建立“抗战老战士口述档案”,重现当年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并把这些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活历史”永久存档。因此,档案工作者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抢救历史老人头脑记忆中的史料,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开展口述档案工作,是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档案馆是保管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基地,但目前其馆藏结构还不尽合理,表现为内容贫乏、载体单一、缺少特色。因此,建立口述档案是各级档案馆丰富馆藏,改善馆藏结构,提高馆藏质量的需要。  口述档案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横贯自然、社会、人文三大领域,可反映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普通人的生活经历,其主要载体形式为声像档案。同时,口述档案以通俗的语言反映地方历史、民族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掌故、轶事遗闻,带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口述档案的大量产生、征集和收集,将大大丰富档案馆馆藏,改善以文书档案为主的馆藏结构,巩固档案馆作为保管本区域内档案的中心地位。  档案馆是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建立口述档案是档案馆拓展利用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素质的不断提高,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一般的工作查考外,将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利用档案,开展学术研究,了解地方历史、风土人情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档案馆要不失时机地拓展利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也必须建立口述档案。  档案部门开展口述档案工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档案部门了解和熟悉馆藏,清楚馆藏存在的问题和空白,在长期的接待利用中,也比较清楚社会的利用需求,知道确定什么样的专题、计划来征集和制作相应的口述档案,以弥补国家整体档案资源的不足。因此,档案部门进行口述档案的收集较之其他文化部门或研究机构更具有针对性。开展口述档案工作需要具有历史学素质的专门人才,而新一代档案工作者大部分都是高等院校历史专业、档案学专业的毕业生,受过历史学的系统教育,加之档案馆都设有征集工作机构,配备专职征集人员,建立了征集工作网络,完全可以胜任口述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此外,档案部门对口述档案的主要载体――声像档案的管理条件和管理技术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各级国家档案馆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设立口述史档案基地,使口述档案工作得以迅速开展。  另外,应把口述档案的研究纳入档案学的大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传统档案学理论,并结合其业务进展情况,尽快开展对口述档案制作、管理、利用的一系列实践与理论问题的研究,以指导具体工作,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004年12月“扬州市口述史料研究学会”正式在扬州市档案馆挂牌,我们向江苏省社科院申报课题,准备用3年时间建立100名科技工作者、工艺大师、各界名人等口述档案,以完整地记录他们的科研成果、工艺流程等。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地开展这项工作。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档案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08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