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理性认识“高消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金宁 袁 文

  在现代经济社会里,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消费获得了更为畅通的渠道和更为自由的空间。高消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文化的高度发达、物质生产的丰富多样、民众购买力的极大提高。特别是新技术、新文化对人们的不断渗透,更深层次地挖掘了人的需求欲望,从而为高消费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土壤。然而,目前多数人的消费水平,并未提高到相应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理性认识“高消费”。
  
  一、高消费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根据相关定义,所谓“高消费”,是指高工资、高福利政策下高水准、高成本的消费。其理论来源是美国的凯恩斯主义。在高工资、高福利政策的刺激下,社会很快就能形成一个人数占多数的中等收入阶级,即中产阶级。中产阶级的存在必然会产生巨大的需求和更高水平的消费意愿,这就是发达国家所以能形成高消费潮流的主要原因和重要基础。在发达国家,高消费不仅表现在生活消费上,还表现在生产消费上。凯恩斯主义即是通过运用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收购产品,并作为一种福利影响着在其中生活的人。通过政府收购,大大减轻了产品的过剩危机,拓宽了产品流通的渠道,提高了资金流通的速度,刺激了生产,并使生产仍然可以继续甚至扩大再生产,这又使得广大工人农户不至失业,从而保证了消费的物质基础。因为就业的充分,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中产阶级成为一个占人口大多数的稳定的社会群体,生活之高消费就得到了有效的保证。生产之高消费主要表现为设备的更新以及大量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国家通过提供公共品进一步提高了国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刺激并促使原材料与能源供给行业不断得到发展。整个经济就在“高消费”形势下得以盘活与持续发展。
  从国际背景来看,高消费的产生与社会生产能力和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密切关联。高消费首先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正是因为其消费主义文化十分发达。而消费主义则植根于市场经济。一方面,通过在市场抛售,生产可以实现最大化供给,从而获取更多的利润。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并建构起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需求文化,产品可以获得更加广阔的市场。高消费作为需求文化的一种层次或类型,比较显著的例子是美国与法国。美国消费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其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末,美国实行了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再加之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和丰富充足的资源,美国人创造的财富暴涨。在金钱的刺激下,美国人原有的消费观念及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生产也变得更具有针对性,高额的奢侈品、时髦的上等货。逐渐成为人们竞相争逐消费的对象。高消费的观念从此深入美国人的心灵。由于政策的扶持,在美国很快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群体,并出现了中产阶级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物质与文化的双重支撑下,中产阶级成为高消费的稳定人群。当年福特公司的市场目标之一就是让自己的工人也能用上他们亲手制造的汽车,这是一个宣扬消费主义与满足中产阶级需求完美结合的典型。从美国的例子可以看出,高消费需要有物质基础和文化需求的支撑,它要求必须有一个稳定的且具有购买力的阶级即中产阶级来做基础。法国的消费主义则得益于其文化的先锋性。法国向来以文化的出新而闻名,在法国社会里的许多消费行为,与其说是物质消费,不如说是文化消费。通过文化来包装品牌,然后以品牌来引领消费潮流,法国算得上出类拔萃。从目前世界流行的时尚品牌来看,法国品牌在高端消费品中居多。
  从美国与法国的例子可以看出,现代商业社会里的高消费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具有物质的基础,比如中产阶级的存在;一是具有文化的基础,比如时尚潮流的影响。这两个条件还要能较好的融合。在西方发达国家,高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消费形态,并显示了人类社会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另外,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的消费行为并不总是主动的、理性的,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从众的。高消费之所以能在发达国家形成一股风潮,并渐而波及发展中国家,是因为高消费所带来的强烈的物质诱惑与文化暗示。
  从尚未形成成熟的中产阶级来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稳固的高消费的物质基础。我国的高消费多表现为一种跟风、从众与模仿,所谓“打肿脸充胖子”是也。但亦不可否认,我国自上世纪十年代以来,已逐渐形成了一批新富阶层,也就是邓小平所说“先富起来”的一批人,无论这批“新富”是通过何种手段致富,但他们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是我国高消费之始作俑者。他们拥有丰厚的物质条件,一有恰当时机,必定会通过高消费来表现自己与一般民众不同之优势所在,展示自己高消费的能力。山西煤老板的炫富就是一个典型。还有最近央视主持人20万元办生日宴的新闻,也说明中国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高消费的支撑人群。当然他们还形成不了一个社会所说的中产阶级。所以,高消费在我国目前只能算是一种没有文化内核、标榜身份的炫富行为。当前,我国内需严重不足,这是由广大民众购买力不足决定的。因而,应是通过整体提升国民的购买能力来解决,而不是通过刺激“高消费”来实现。
  
  二、高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利影响
  
  高消费虽然对扩大生产有刺激作用,如多样化高消费需求促使市场产品结构更加细化、优化和完善,高品质高消费需求对促进产品质量、改善生产能够起到标竿作用,求新性高消费需求促使企业不断创新创造,文化型高消费需求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对企业文化内涵和企业形象的追求。但就目前而言,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高消费带来的更多是不利影响。从宏观层面来说。高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与生活对物质能源的高消耗上,也就是说,高消费容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现今原材料与能源紧张以至枯竭,均与过快增长的消费有关,如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我国的公务活动中也存在高消费的不良倾向。而在微观层面上,高消费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消费造成了普通民众对未来幸福与财富的透支。因为我国的高消费群体并没有形成占人口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所以,普通民众的高消费行为往往建立在对新富人群的艳羡与模仿上。在中国尤其表现在奢侈品的消费上。在发达国家,高消费行为是建立在理性和坚实的物质基础之上的。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并不具备这种物质基础而去进行高消费,那么就不是理性的行为,而是一种奢侈消费的行为。奢侈消费对于少数新富阶层也许只是普通的经常性的高消费,但对于普通民众则是带有明显面子效应及虚荣享乐心理的“一次性”消费。这种“一次性高消费”往往会透支未来的幸福与财富,目前中国的房奴和车奴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教育产业,现在也变成了一种高消费,贫困家庭的子女上学。教育费用的支付往往要举合族合村之力,这不但透支了未来的财富,如果找不到工作,还透支了未来的幸福。
  高消费容易诱发犯罪。扰乱社会秩序。人的欲望

是无止境的,人的攀比之心是常有的。高消费往往是与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必须要有物质基础的支撑。没有物质基础支撑的高消费,往往就会演变成犯罪,比如偷抢诈骗、贪污受贿。为了支付高消费的花销,许多人最终走上犯罪道路,这对社会的稳定会构成威胁。许多贪腐分子为了满足自己或关系亲密者的高消费要求,不惜损公肥私,使国家财富遭受了严重的损失,这很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消费会对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造成破坏。高消费作为一种经济活动影响中国是与新富阶层的出现分不开的,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影响中国则是与青年人的求新意识分不开。因为高消费的影响,我国传统的生活观念与消费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许多青少年,特别是那些并不富有家庭出身的青少年只看到了高消费风光的表象,从而养成了大手大脚、唯利是图的习惯,这不但对家庭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十分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进一步而言,还会影响到来来人才素质以及国民素质的提高。
  
  三、必须理性对待高消费
  
  高消费是伴随着社会财富的迅速累积而出现的一种消费模式。目前,我们对待高消费的态度应该是适当引导、量力而为。
  树立理性的物质消费观念。消费包括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我们的物质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高消费现象因为产品供给的丰富充足也时时发生,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之一。但如前所述,我国的高消费尚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没有相对多数的消费人群,我国的高消费是基于较严重的阶层分化条件下的高消费,是以牺牲绝大多数民众的利益为代价的高消费。所以,作为高消费领头羊的先富人群应该转变消费观念,继续保持中国勤俭节约的传统,适当而理性地消费,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事业上来。而广大民众也应从“一次性高消费”的非理性观念中摆脱出来,不要攀比,要量力而行地消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水平上。
  树立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物质消费充其量只是一种低层次的消费,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生存。而文化消费则是一种高层次的,是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意义的消费。现代社会,消费的花样繁多,产品何其丰富,但人的精神却很空虚。须知,人之为人,其存在价值不仅仅在于吃穿住行的物质消费,还应该有更高精神追求的文化消费。高消费中一些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并非与物质产品不可分。我们应剔除高消费中的负面文化因素,将其中可取的部分,如可以改善人的生活方式的文化内涵提取出来,用来熏陶我们的国民性,从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实施有效措施,加强对消费行为的调控。高消费是一把双刃剑,在宏观上虽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在另一方面,可能会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政府应通过适当的措施,如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来增加或减轻民众的消费压力,从而达到总体的供需平衡。政府还应通过政治宣传手段鼓励民众保持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或是通过大众媒体来引导民众消费观念,营造好的消费潮流,多多提倡文化生活的消费,让民众从“拜物教”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效地扭转高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戈尚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107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