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企业内部审计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淑艳

  [摘 要]当前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较为模糊;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审计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完善内部审计的措施有:提高认识,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健全内审机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逐步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
  [关键词]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1-0041-02
  
  一、内部审计的含义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部审计日益成为企业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也在逐步扩大,越来越成为企业进行内部有效控制和监督的重要方式。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工作与咨询活动,其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评价机构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管理层将越来越重视企业的经营效益及风险的管理,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首先,与组织的其他部门相比,内部审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综合性,它更能从组织的全局角度,更全面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防范风险的有效建议。其次,与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具有经常性和及时性的特点,它更能从组织的利益和实际出发,更积极主动地识别和评估风险,提出相应的对策。
  2.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的最新定位。首先,内部审计要对组织的目标进行战略分析,对风险大、收益高且对组织目标实现有重要影响的领域进行重点审计。因此,在决定所要审计的内容之前,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评估与备选内容相关的风险类型,还要评估当前有多少风险,按照各待审内容风险水平的顺序排列,然后再依次审查高风险的内容。其次,内部审计正逐步担负起部门风险管理的职能。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内企业正从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职能正逐步在广度和深度上得到有效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既可以从评价各部门的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领域查找管理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还可深入到企业管理极细微的环节进行查错纠弊。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过程和行为,查找并防范风险。对企业风险事件进行动态、实时的识别、监控和处理,使内部审计重点逐步从管理保障向风险保障转变,从被动发现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二、内部审计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审计职能定位较为模糊。关于内部审计的职能,有人认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活动,因此内部审计的职能就是监督。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与评价的职能。还有人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反馈等职能。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上的模糊,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使之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2.内部审计的客观性与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从我国的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大多设置于管理层之下,在高层管理人员的授权范围内开展工作,为管理经营者服务,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强。
  3.对审计资源的分配不尽合理,审计效率不高。内部审计人员应在考虑组织风险、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制定审计计划,对审计工作作出合理安排。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不能够充分利用现有审计资源及时、准确地判断出高风险领域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进行审计,以发现管理上的漏洞。
  4.审计人员配备不尽合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与水平,但内部审计人员中不少人仅熟悉财务会计业务,相当一些审计人员不了解本单位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不仅如此,内部审计在有些单位的地位不高也使内部审计人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信心与热情,这不利于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继续学习与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不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识水平、业务能力及综合素质。
  
  三、内部审计完善和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向经济效益审计转变。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企业成为完全的经营者。在这种体制下,只审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规性与合法性的传统财务审计已经不适应经营者的要求。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重点在于审计和评价企业的有效性,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因此提高领导者和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的思想要实现由被动地接受审计人员的审计到主动请审计人员审计的转变,要把内部审计工作看成是提高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阶段。通过审计,作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利的评价,提出建设性的建议,为企业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出谋划策。
  2.健全内审机构,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实务准则》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所规定的政策来执行其职能”的,其宗旨、权力和责任的说明(章程),是“由高级管理层批准并得到董事会认可的”。这种双向负责、双轨报告,保持双重关系的组织形式,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的要求相一致。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由审计委员会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的组织模式,有利于保证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在这种组织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审计业务,主要发挥监督职能;作为行政内容,则承担评价、服务等职能,更好地实现内部审计促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作用的发挥。
  3.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1)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目前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基本上与其他职能部门平行,有些甚至还没有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这样就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高于其他各职能部门,其在业务上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业绩,在行政上向经理层负责并报告工作。对于不设审计委员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应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并在业务上接受监事会的指导。这种双重负责的组织形式,既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也有利于其作用的充分发挥。(2)合理利用外部审计的力量。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只审计二级企业,而不对同处一级的部门进行审计。即便进行审计,通常也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复杂的人际关系,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企业内部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有时会因内部关系而影响工作进程。特别是被审对象的职位、级别一般都比较高,内审人员在实施审计时往往顾虑过多,从而降低了审计质量。针对这种情况,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企业不同的审计目的,委托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目的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提出的具体审计要求,由注册会计师来实施审计,通过外部审计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的有效互补,既可解决内部审计机构人手不足、任务繁重的矛盾,又可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准;既可以提高内审工作的能力和独立性,又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内部审计机构协调平衡好与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4.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从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各种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出发,就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关键的控制点执行是否能有效控制薄弱的环节、治理和改进措施的可行性提出认定,评价风险管理与控制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将不同的风险因素按照不同的风险级别分类,安排不同的审计资源,风险级别越高,分配的审计资源越多。审计主体在审计前制定审计方案时应密切联系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决策,确定重点审计领域。通常情况下,审计方案以几个重点审计风险为导向,这样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又充分利用了审计资源。
  5.改善内审人员结构,提高内审人员素质。从目前我国的实际考虑,在选拔内审人员时仅仅具备财务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其他相关知识。我们可以参照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建立内部审计人员资格认定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内部审计行列中来,另一方面也可较大幅度地提高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同时把考试、考核和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对内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争取事中乃至事前监督,防患于未然。针对领导关心或企业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通过审计调查,掌握全面真实的资料,供领导制定政策、采取措施时参考。
  6.逐步建立、完善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不再是作为国家审计机关的附属机构对企业进行监督,而是企业内部管理自我约束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仅接受国家审计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因此,在新形势下,内部审计应建立起以“内部审计准则”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体系,使内审工作有法可依,内审人员有章可循。发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要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地位。对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配备实行专职化,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企业管理机构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机构。
  
  参考文献:
  [1]张健梅.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设置[J].四川会计,2000,(2).
  [2]林明晃.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及生命力[J].中国审计,2004,(10).
  [3]张洪阳.论内部审计组织保证体系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4,(1).
  [4]赵中元.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内部审计[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6).
  责任编辑 王安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24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