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实践参与机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时伟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2005年2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更是明确提出要“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因此,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行为参与机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进而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个人的自觉行动。
  一、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与特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由高等学校和社会有关单位对在校大学生共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融思想教育、业务教育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育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和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的实践环节主要有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等;教学计划外的实践活动主要由学校共青团组织指导和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包括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生产活动、科技活动、勤工助学和各种社团活动等。另外,根据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和内容来分,可分为社会服务型、社会认识型、学习研究型、素质拓展型、主题教育型等。
  大学生社会实践既具有人类实践活动一般的基本要素、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还具有形式多样、场景开放、体验深刻、易于接受等个性的特点,大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主学习和启发式学习更容易接受新事物。提高认知水平。
  二、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对价值观教育的功能与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生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从实践课题设定、实地活动、调查研究、组织管理到总结评估,通过亲身观察、实践和思考。获得更深刻、更牢固的价值判断体验,并在这种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独立判断与决策,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
  (二)有利于大学生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亲身参与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使他们在面临多元的价值选择时,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让他们正确评价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实践中体验: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知行统一。
  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人们只有在实践中认知、领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它融入社会生活,实现从价值理论向心理意识、从价值评价向自觉行动的转化,做到知行统一,才能充分发挥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在大学生实践教育环节中强化和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能够使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外化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四)有利于充分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特殊存在,教育内容的信息传递不是以正面灌输的方式进行的。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社会实践中展开的。社会实践作为隐性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够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情感等产生影响,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提高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行为参与机制的路径
  构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行为参与机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积极探索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期进行。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社会实践规划
  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提到“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指导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夯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结合当地情况,充分利用当地纪念馆、革命故居等红色教育资源,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共产主义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同时,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体会和感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参观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感受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体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第三,用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的体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缺少自主创新意识就意味着落伍。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到基层。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了解时代的发展对当代青年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自身的不足,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往往还处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与现实有着较大的差距,他们尚不能够准确地评判自身的能力,而社会实践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觉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在实践中去自觉检验自己所学理论知识是否能达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文化智能结构能否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开拓竞争意识能否适应经济与科技发展的趋势。   第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知、提高认知的过程。更主要的是通过社会实践砥砺品格、锻炼意志,形成健全人格,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要充分地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去引领学生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提高明辨荣辱、认清是非的能力,努力践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其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与指导
  首先,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体制,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常态化。所谓实践要求的常态化,是指高校应将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使其成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并围绕课题内容设计实践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最后形成实践成果。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完善建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规范,促进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动向经常化、规范化轨道发展,同时,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
  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化的特点,高校应该建立以专业教师为主、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长期指导者,应该在活动前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组织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考核交流,巩固提高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指导。专业教师作为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者。他们既了解学生的性格、智力和能力状况,而且思想比较成熟,理论功底比较扎实,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共同指导的操作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形式和方法
  首先,要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把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科学规划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蓝图,占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阵地、社团阵地、媒介阵地和环境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尊重他们的个性,让大学生在理论的思辨中,在观点的比较中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大学生提高素质、丰富阅历,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
  其次,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外部条件进行多样化的活动安排,根据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分别进行以专业素养形成能力培养、思想教育、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为侧重点的分层实践教育。
  最后,要拓宽教育形式,加强实践锻炼。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让大学生参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第二课堂、社团活动、“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假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把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从而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四)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教育的理想之地,是社会实践活动长期有效开展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才能使大学生社会实践规范化、经常化和制度化。
  首先。政府应该对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给予政策的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加入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来。
  其次,学校应积极制定实践基地规划,着力从社会实践、科技实践和创业实践三个方面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勤工助学、择业创业、服务社会相结合。制定长远规划,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得到重视。
  再次,企业也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开放、热情的姿态欢迎大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为大学生积极提供成长锻炼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龚贻洲.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南[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88: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9.
  [3]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7,(21).
  [4]朱雯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社会实践[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5]曹银忠,胡树祥.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05).
  [6]杨继瑞.关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10,(02).
  [7]陈国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多维渗透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3817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