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收集保管”向“信息服务”转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力行

  城建档案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是一个有待广大城建档案工作者认真探讨的问题。近年来,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全体干部职工在工作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从“收集保管”向“信息服务”转变的路子,开创了城建档案工作的新局面,逐步实现了“硬件上台阶,软件上水平,服务争一流”的目标,先后获得了国家建设部、国家档案局及省、市档案系统、建设系统先进单位的诸多称号。
  一、夯实基础,为转型创造必要的条件
  1.转变观念,为转型扫清思想阻碍。一是强化思想建设。从狠抓学习入手,紧跟时政,紧跟中心,紧密联系实际,做到年有学习规划,月有学习安排,形成惯例,从未间断。同时,将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纳入了干部职工月、季、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使大家充分认识到持续学习是能力和智慧的源泉,只有不断学习,才有驾驭发展的能力,才能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实现发展。随着全馆学习氛围的形成和日益浓厚,干部职工的思想境界不断升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全馆现有在编人员23人,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就有21人,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7人,中级职称的8人。全馆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运用大手笔,谋求大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二是转变工作态度。首先,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并公布于众;其次,让大家懂得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充分调动其自觉性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提高自身的执行力,同时通过制定约束、监督检查、评比奖罚等制度,促使其尽心尽力履职;再次,引导大家不断开发自己的价值和潜能,实现自我提高,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城建档案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三是提高工作标准。将各自的岗位职责精细化、立体化,高标准、严要求,每做一项工作都有目标、有措施、有时限、有总结。在履职尽责时,养成不断摸索的良好习惯,逐步形成自己的规则模式,做到程序化、流程化和制度化,不断提高办事效能,讲求服务高标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抓硬件提质,为转型奠定物质基础。一是对库房重新进行装饰装修、美化亮化;对办公区进行文化氛围的提升,同时,实施节能环保计划,使全馆的外部形象大变样。二是进行资源整合,调整布局,布置多功能会议室和政务大厅,创建对外文明服务窗口。三是实现现代、科学的库房管理,将全部库房配备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CO2自动喷淋灭火系统,使用防静电地板和密集架。四是添置了公务车辆,摄影摄像设备和手提电脑等,为业务指导工作提供方便;与社会接轨,充分利用图文公司,声像公司资源,为声像档案制作、收集、管理和利用创造了条件。五是给每个工作人员都配备了微机及网络设备,建立了株洲城建档案信息网站,为向“信息服务”转型创造了先决条件。六是拟对现有馆房进行加层改造,将增加馆房面积3781.40平方米。现已通过立项审批、规划报建,进入招投标阶段。项目完成后,将为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建立进一步提供硬件保障。
  二、创新体制,为转型搭建好平台
  1.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的新体制。2012年以前,我们履行的是市城建档案馆和市城建档案管理处的职能。2011年7月,“株洲市建设信息中心”在我馆挂牌成立,从此,我们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的新体制,主要承担六大工作职能。新增职能有:归口管理全市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审核论证和信息的收集、发布,承担建设系统有关门户网站信息的管理与维护;负责组织建设系统信息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承担市区各主次干道地下管线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综合协调,以及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
  2.完善内部职能机构。2011年11月市编办下文对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城建档案管理处、建设信息中心的主要职能、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作出明确规定,从而落实了“三定”方案,开创了将信息中心工作正式纳入三定方案的先河。一是根据方案的要求,馆领导成员重新进行分工,实行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二是整章建制,完善内部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并编印成册,严格对照执行;三是面向社会公开办事程序,实行阳光政务,接收群众监督;四是制定目标管理考核实施办法和激励机制。通过以上举措,为转型营造好环境,搭建好平台,提供好通道。
  三、拓宽业务领域,实现一流的信息服务
  1.为信息服务畅通渠道。①实现业务新拓展。我馆注重改变以往“重收集,轻指导”的做法,走出去,沉下去,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通过建立QQ群,制定通讯录,加强与各建设施工单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联系与沟通,搭好企业负责人、资料员和业务科室之间的互动平台。②开展行业培训。近年来,共举办了五期业务培训班,培训学员近900 名。采取请专家讲学与业务骨干讲课的形式,让学员了解、掌握最具操作性的专业知识。通过培训,不仅为全市城建档案工作队伍输送了新鲜血液,而且使基础工作做得更好更扎实,行业整体水平不断提高。③加强业务指导。我们免费为所辖县(市)城建档案馆(室)安装了应用软件,提供学习进修机会,并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已指导一个县级市城建档案馆升级为省一级馆,一个为省二级馆。同时,对市内各工程项目、特别是市政基础设施、重点工程项目主动上门跟踪服务。2012年,加强了园林绿化、美化工程项目档案的收集,制定了《园林绿化工程收集归档内容》,建立了园林绿化档案备案制度,畅通了收集渠道,填补了此类档案的空缺。目前,经业务指导后移交进馆的档案资料基本可达到直接入库的标准。近年来,年接收入库档案均在万卷以上,由于加强了指导,一方面保证了各类档案资料收集的完整、及时、准确和规范性。另一方面使信息资料的收集更广泛,业务工作动态信息更直接、迅速。④开发档案资源。近几年,我馆充分利用馆藏资源,积极开发利用,编撰《株洲市重点工程概况》、《2001—2010年档案利用效果实例选编》、《株洲建设信息》、《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化工程简报》、《株洲城建兰台三十年》等编研资料20余册。按照“基层第一、服务第一”的原则,奉行“服务零距离,奉献百分百”的宗旨,“十一五”期间至今,共接待查阅利用人员 42686人(次),查阅利用档案资料40765卷(次)宗,复印资料103446余张,图纸1100 张,为社会各界解决纠纷、史志修编、侦破案件、城市提质、创建文明城市等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效益3000万元。⑤加大声像工作力度。我们将声像资料信息的收集和业务指导工作扩大到了市政基层设施、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园林绿化、风景名胜古迹以及各类大型活动和重要会议。仅2011年入库照片就达2200余张,声像资料260G,视频资料800分钟。注重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衔接交流,长期保持合作,为市政府信息网、建党90周年、建市60周年等活动,为《株洲巨变》、《株洲人手册》、《湖南建设年鉴》、市委《党务工作手册》等刊物,为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株洲电视台、株洲日报、株洲晚报、长株潭报、株洲新城市报等媒体提供了照片300余张和制作专题片的原始像带,还与市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株洲城市建设图片展。我们积极与市场接轨,通过引进专业图文制作公司的市场管理模式,为一些业务单位制作了内容完善、精良的声像资料。连续出版声像档案、管线普查工作专刊,不断推陈出新,展示了丰富的馆藏资源。
  2.为“智慧株洲”建设添砖加瓦。2008年9月,市政府出台了《株洲市城市地下管线工程档案管理办法》。2011年,下发了《株洲市第二次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工作实施方案》,启动了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化工程建设,并明确这一工作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市城建档案馆具体实施。同年9月29日,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化工程正式开工,至2012年7月底,已完成管线探测4300公里及实验区和部分片区普查成果的提交和检查;综合管线信息系统于2012年1月投入上线试运行,并针对系统上线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先后对其功能进行了五轮更新;为保证系统的后续更新,加强管线报建施工等审批工作,我们起草了《株洲市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办法》已上报市政府;株洲市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及信息化一期工程预计在2012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它将为株洲的城建档案数字化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打造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株洲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工作平台,开创我市城建档案工作又一个里程碑,成为“智慧株洲”、“数字株洲”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信息服务朝更新更高更优质上发展。
  3.为信息服务打造平台。2011年7月,市建设信息中心正式挂牌运行以来,完成了一系列的基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一是抓紧实施市住建局系统“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使用共享专题”的建设,明确了与局系统各二级机构相关信息公开和使用共享的内容,启动了软件开发设计工程程序。二是配备专门力量负责网站维护、更新和信息开发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及时定期上传相关的法律法规、城建新闻、馆内动态、工程概况、声像资料、档案目录等,为社会各界查询和检索城建档案开辟了简便快捷通道。四是积极与市政府信息中心联系,建立了信息资源互通。政府门户网站株洲市城建档案子网已于2011年10月正式开通,标志着城建档案工作直接进入市领导及社会群众的视野。这些工作的完成,基本实现了我馆由“收集保管型”向“信息服务型”的转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43935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