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雕塑材料对雕塑作品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丽强

  历史上每次对原有材料的新认识和对新材料的尝试都促使雕塑向前迈进一步。当今由于人文主义的影响,使得我们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认识,因此新的艺术观念应运而生,雕塑的媒材也有了时代的烙印,意义更深刻。
  一、传统媒材、传统方式的现代运用
  木头对于大部分木匠来说都是有待加工的原材料,但陈福淼认为木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原材质,他利用黄杨木原始古朴、粗糙坚硬的特点,创作出了与材料性质类似的作品。他充分了解并尊重木头的粗糙坚硬特性,只对木头的一部分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另一部分仍然保留木头的天然特性,结果作品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木头与生俱来的坚硬和人为使之柔和的双重特点在他的作品中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陈福淼在黄杨木上雕凿一个微笑的头部、一个袋子和落在其上的代表福气的蝙蝠,使这几处很光滑,视觉上很柔和,而未雕琢部分仍然是保持了黄杨木原始的粗犷。一部分光滑柔和,一部分粗糙生涩,对比强烈,使其各自的特征显现得更加明确。这就是陈福淼的木雕作品《代代有福》。失蜡法在我国古代器物的制造上被广泛应用,黄兴国的作品《躯干》就采用了种方法。《躯干》表现的是位女性形象,黄兴国用蜡做雕塑躯干,再在上面按形体的起伏缠裹布,然后再使蜡在高温下自然融化脱落,留下一个可以代表形体特征的外在型。布的缠绕是很讲究的,需要考虑到失蜡后布所刻意留下的缝隙和缠绕的韵律美感,作品最后翻制成铜,并以代表青春活力的绿色施于作品外表,整件作品给人以流动的旋律和女性成熟妩媚的美感。黄兴国经过观察与研究,认为西方艺术在科学、形式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东方艺术在意蕴、情感等方面有很大的贡献。他的作品视觉上是西方的,内在精神却是以虚代实追求意境的东方文化。
  二、多种材料的组合利用
  多种材料的组构会超出单一材料的局限,使得每种材料释放出不同的语义,使作品形式、内容和意义更加丰富。
  唐力的作品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主题,干裂的地面上,一个裸男吃力地抱着一颗干枯的树干,似乎在努力挽救,树上唯一一个供人类食用的果子已经掉在地上,蔫了。这件雕塑首先使人联想到大自然对人类所居住环境的影响。根据作品表达主题的需要,唐力直接用一个枯树干和代表干裂地面的被切割成片状的反光镜作为作品元素。
  三、色彩的功能
  现代雕塑不再是色彩贫乏的同义词,色彩也是雕塑的语言之一。很多作品造型简单,但颜色对比强烈,艺术家喜欢在作品表面涂上多种色彩,手法大气,有点类似于国画大写意,这种概括的手法使造型单纯、宁静温和的作品顿时变得活泼,颜色鲜艳,张力十足。这类作品强调了色彩对视觉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如刘威的《冲刺》,表现的是一个滑雪的动作,方形的金属柱体上有一个不锈钢金属球,球上面才是主体部分,滑雪者滑向了空中,脚向前,上身靠后,为了在快速滑雪过程中保持平衡,他弓着背,左右脚分开,雕塑为白色,在其上面不规则的涂上代表奥运会五环颜色的蓝、绿、红、黄、黑,纯度很高的五色在白色雕塑上鲜艳、活泼,代表了人的青春活力,向后倾斜的身体必然使得脚下的滑板随着身体的运动而一头高一头低,滑板后端与金属球相连,这种造型除了能表现雕塑的空灵,还传达出滑雪这种动作的速度之快、难度之高,使得这件作品题材与材料完美结合在一起。色彩使得雕塑充满活力的事例在公园、广场等中也经常见到,而且造型简单,有的是较为明显的几何化造型,在其上涂满艳丽的颜色,放在灰色调的现代城市中,亮丽的色彩就像闷热的地面上突然刮起了一阵清凉的风一样,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画龙点睛般地使视觉变得亮丽、清新而活泼。建筑师营造的是平稳的灰调,而艺术家就像小精灵一样为这个城市补上了活泼的纯粹色彩。深圳地王大厦旁边的火状雕塑,像一只凤鸟,也像佛手,鲜红的色彩使之在理性的建筑群中活泼突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亲和性,感染了周边的环境,消解了冷峻和强直。这种色彩用于公园雕塑上的事例也较为普遍。石家庄裕西公园里的脸谱雕塑,取材国粹,颜色艳丽,放置在蓝天和建筑下,显得很醒目。利伯曼的都市雕塑很成功。他将钢管切割成不同角度、不同厚度的一小段体积,并将其粘连在一起,接触地面的是四个点,有点像中国古代饮酒的爵,在上面涂上红色。整件雕塑看似脆弱,但巧妙地组合后,放置于建筑之前,再加上高纯度红色,使得作品醒目突出,视觉效果强烈。建筑和雕塑都有其美感,但性质差别很大,建筑考虑更多的是使用价值,因此,建筑理性、平静。而大部分的雕塑却感性、热烈、活泼,就像音符一样跳跃在城市之中。但凡事总有例外的,也因例外而精彩。也有些景观雕塑有像变色龙的外表一样,尽量和环境融为一体,低调沉稳。
  四、废弃材料的重新利用
  在艺术家眼里,世上没有绝对的废弃材料,一堆骨头组成花形,在上面粉刷代表叶子的绿色和花朵的红色,它就像突然有了生命一样一下子变得生机勃勃,本来毫无生机的一堆骨头在艺术家的手下变得生机盎然。废弃物雕塑家罗伯特·布拉福德喜欢用废物作材料,作品以人和动物的造型为主,材料都是日常用品,比如用衣服夹子、扣子等做了只小狗,或用上万只废弃的可口可乐易拉罐垒成一座假冒的英国著名标志性建筑——大本钟,呼吁人们重视废物的回收,强调生活体验。他的作品建立于大众所不重视的物品上,与平凡之中之中赋予作品特殊的艺术意义。他将废旧物品魔幻般地变为独特韵味的艺术品,并完美地展现给观众。从另一种美学上讲,这种使普通日常物品变为艺术品材料的主张,与超写实主义有关。
  五、利用环境的反光材料
  一次科技展上有这么一个装置:作品上面写着:“是谁破坏了环境?”参观者只能看到一扇门,当他们好奇地打开门后,只能看到自己,因为里面放的是一面镜子。设计者巧妙地选用会反光的镜面材料来告诉人们,破坏环境的就是每一个普通的你我他。平时我们所说的“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拟事物,但虚拟事物也可以成为我们雕塑的材料。如李楠的《对峙》表现的是一个摔跤勇士,粗壮有力,做好蹲马步,胳膊伸开,一副马上要搏斗的样子,作品对面放着一面镜子,摔跤的对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这种处理方式不仅省了材料,还增加了作品的趣味。也有人利用哈哈镜的原理,将反光作品置于自然环境中,使得周围的树等在上面发生变形,形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而且不同的光色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此外,季节的不同,也使得景色不同。
  总之,雕塑材料的拓展对雕塑作品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材料的多重性和人民群众接受的广泛性,反映着当今人们的状态。(责编 张翼翔)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237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