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铁店窑遗址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铁店窑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婺州窑系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铁店窑的基本状况、历史演变、产品概况、施釉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更好的保护之目的。
  [关键字]文物 考古 铁店窑址 探索
  [中图分类号] J5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3-308-2
  1 铁店窑的基本状况
  (1)地理位置:铁店窑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婺城区琅琊镇泉口行政村,铁店自然村,距离金华市区23公里。(2)地质地貌:铁店窑遗址所在地为金衢盆地的平原与山区的结合部,以黄土丘陵为主要特征,其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拔高度在90-96之间,窑址遗址分布在丘陵的小山坡上。丘陵坡度较平缓,土层较厚,属于酸性红壤,适应制作陶瓷和建筑龙窑。(3)水系:铁店窑址遗址西1公里处即是白沙溪,原称白沙港,历史上水上运输比较方面快捷。白沙溪是古代铁店窑产品往外运输的唯一水上通道,白沙溪与婺江合并注入兰江,直达钱塘江。(4)土壤及植被:植被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松软深厚,土壤呈酸性。丘陵连绵起伏,植被茂盛,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坡地以种植柑橘以及林木为主。
  金华铁店窑瓷是婺州窑系的重要代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铁店窑遗址,是婺州窑的重要遗存,其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目前保存完好的有四条窑址。编号为一号窑址、二号窑址、三号窑址三处。
  一号窑址分为A、B窑,位于铁店自然村西南200米的山坡上,海拔96米,为典型的金华地区黄土丘陵地带。A窑在南,窑长50米,B窑在北,窑长40米。南高北低,窑头在北,窑尾在南。窑址东边原为取土之地,现已建成水库。一号窑址主要烧制乳浊釉瓷,兼烧青瓷产品,为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二号窑址位于铁店村西南村口,海拔90米,为龙窑,南北向,略偏西,窑长40米,保存完好,主要烧制青瓷产品,也兼烧乳浊釉瓷,北宋时期窑址。
  三号窑址位于铁店村中部东南村口,海拔90米。为龙窑,东西向,偏南,窑长40米,保存完好,主要烧制青瓷产品,兼烧乳浊釉瓷,为北宋时期窑址。
  2 铁店窑历史演变
  铁店窑产品是在整个婺州窑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婺州窑系的一个缩影。婺州窑过去鲜为人知,其历史面貌始终不太清楚。近年通过文物普查和抢救性墓葬发掘,发现婺州窑延续时间相当久远,前后9000余年,产品种类繁多,制瓷工艺较先进。
  婺州窑系范围,考古界历来指金华地区。金华地区建置较早,春秋战国时属越地,至隋改称婺州。考古界常以州名定窑场名,故尔这一带的窑炉即称婺州窑。其发展源流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萌芽阶段:早在9000多年前,即在新石器时期,金华地区的祖先就在丘陵地带建造窑炉,利用本地瓷土烧制硬陶和印纹硬陶,应用石灰釉烧制泥釉黑陶,如山下周与青阳山两处新石器遗址。
  商周原始瓷:在使用瓷土和石灰釉制造陶器的基础上,发展到商晚期创造烧出成功的原始瓷,使金华地区成为全国烧制原始瓷最早的地区之一。
  唐宋时期为婺州窑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金华地区共发现有600多处窑址。唐代主要窑址有婺城区雅畈镇窑群,北宋主要窑址有琅琊镇、汤溪镇窑址群,形成规模更大的婺州窑窑系。
  元以后婺州窑走向衰落:南宋时期,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域外的海上交通、贸易也有了扩展。瓷器制造业的品种、质量均较以前有所提高,不仅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极为普遍,而且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许多窑口的瓷器大量外销。在这种形势下,婺州窑在继承本窑传统的同时,大量吸收临近窑系的经验,烧造青瓷、乳浊釉瓷、青白瓷、彩绘瓷等。从发现的窑址和遗物看,南宋、元时,婺州窑曾是主要的外销瓷生产地之一。元代以后,明清时期,婺州窑生产江河日下,规模较小,逐渐萎缩。铁店窑遗址就是婺州窑系从萌芽到鼎盛到衰落的一个见证。
  3 婺州窑与乳浊釉瓷器
  婺州窑过去鲜为人知。在2009年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相继发现了山下周、青阳山新石器遗址,经过试掘,出土了平底盘、圜底罐、双耳罐、大口盆等器物,年代在9000年左右,因此,可以认为婺州窑的年代跨越了9000多年。婺州窑的产品种类丰富,制瓷工艺先进,是浙江窑业史上的重要一页。
  金衢盆地瓷土质地大致相同,其产品形状与胎色基本相同,根据《汤溪县志》县志记载,原汤溪县内就有窑址120多处,从数量上来说,比浙江越窑、龙泉窑更占优势的一个窑系。这在我国陶瓷史上是比较罕见的。婺州窑以生产青瓷为主,兼有黑、褐、乳浊釉和彩绘瓷,是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古陶瓷专家冯先铭在《中国陶瓷史》中指出,婺州窑在唐代以前仅次于越窑。茶圣(唐)陆羽在《茶经》中将婺州窑列为全国第三名窑。婺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浙江瓷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婺州窑在不断的创新中得到了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瓷器烧纸方法上,在胎、釉方面都有了创新,尤其体现在釉色上。
  乳浊釉瓷是在青瓷烧制过程中,受到窑变现象的启发后,而专门研制开发产生的,婺州窑早在东晋时期就出现了褐釉斑点装饰,打破了单色的传统产品,为乳浊釉的研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唐初青瓷技术的迅速发展,对青瓷中的窑变效果的改进与提高,加快了婺州窑乳浊釉瓷的研发,使釉色进一步成为美化瓷器的手段。乳浊釉瓷的乳浊釉纯是两液相分造成的,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残留晶相。唐代研制的乳浊釉瓷,这种具有萤光般幽雅蓝光的瓷器出现,是青瓷工艺的一个突破与创造,成为婺州窑的一大亮点。
  婺州窑乳浊釉的研发成功,打破了乳浊釉是北方创建于北宋的传统观念,因此,在婺州窑范围内发现唐代乳浊釉瓷窑,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大突破。
  唐以后婺州窑乳浊釉的烧制,以宋.元最盛。通过普查发现,铁店窑最为突出。关于婺州窑乳浊釉的形成与发展,在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元代的婺州窑乳浊釉是因南宋迁都临安,而受北方钧窑影响后发展起来,因此将婺州窑乳浊釉归为南钧或者仿钧;冯先铭在《中国陶瓷》中认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一般认为凡钧瓷均属河南地区产品,各地钧窑系陆续被发现之后,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值得注意的是,在江南地区发现的仿钧窑的窑址,浙江金华铁店是近年发现的一处重要钧窑系窑址,以往只知道在明代江苏宜兴有仿钧窑,称为宜钧,广东石湾也有仿钧,称为广钧。而浙江地区向以烧制铁釉还原焰青瓷为主,而且有2000多年历史传统,金华铁店窑的发现是出人意外的。金华铁店窑的的发现,使我们得知铁店窑烧制仿钧还早于江苏宜兴和广东石湾。这个发现也为韩国新安沉船打捞的一批元代钧釉器物找到了窑口归属,铁店窑附近还有一些窑址,有计划地调查发掘将为进一步研究浙江仿钧窑瓷窑与北方钧窑的关系以及对外传播等为题,提供更多实物资料。”而另一种认为元代婺州窑乳浊釉,是婺州窑在唐代创造发明的延续与发展,贡昌在《婺州古瓷》中阐述到:“唐代早期婺州窑在生产青瓷的基础上,创烧出乳浊釉,这种乳浊釉从唐代早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
  至于婺州唐代乳浊釉与元代乳浊釉二者之间是独立现象还是传承关系,有待于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但是,在金衢盆地婺州窑乳浊釉的发现,对于认识婺州窑的历史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婺州窑乳浊釉瓷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4 铁店窑瓷产品概况
  铁店窑主要烧制青瓷、褐色瓷、乳浊釉瓷等种类,其价值主要在于乳浊釉瓷的特色。乳浊釉是一种二液相分相釉。又称窑变釉,花釉。烧成后,呈天青、天蓝、月白色,具有玉石质感和萤光般幽雅的蓝色光泽、晶莹美观、釉面滋润、浑厚,更增加了瓷器的美感。铁店窑乳浊釉瓷非常发达,因挂釉很厚,没有透明感,像蛋白石或牛乳中溶以颜料一般,故有乳浊釉之称。
  铁店窑乳浊釉瓷与北方同时期乳浊釉瓷有明显的区别,表现出南方的地域特色。铁店窑的釉面光洁滋润,成色瑰丽,而北方的釉面多棕眼,光泽较差;铁店窑的装饰多用模印贴粘、泥条捏压、弦纹等手法,北方的装饰多用堆贴、镂雕、红斑等手法。
  铁店窑烧制的主要产品为乳浊釉、青瓷、黑釉三大类。以烧制乳浊釉瓷产品为主,产品有碗、盘、罐、瓶、壶、杯、花盆、三足鼓钉洗、鬲式炉、盂、灯台和灯盏等,品种较为丰富;青瓷产品类型同乳浊釉瓷大体相同,色泽青灰,釉色鲜亮。
  铁店窑遗址是婺州窑系具有重要意义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陶瓷史上烧制乳浊釉瓷器,有特殊创造性的一处文化遗产。北宋时期的青瓷遗存,可以区别出面貌特征和工艺技术不同的两个系统,为研究浙江青瓷的婺州窑、越窑、龙泉窑三个窑业系统的相互关系,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铁店窑遗址元代遗存中青釉、黑釉、乳浊釉不同瓷器品种的同炉共熔现象,这为重新审视钧窑系瓷业形成的历史渊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考古材料。婺州窑系的乳浊釉瓷从唐早期创烧以来,一直延续到元代,盛行不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罕见的。该窑遗址的乳浊釉瓷继承和发展了它,并有所创造,在中国陶瓷史的研究中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1]贡昌《婺州古瓷》,紫禁城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第141-149,150-156页.
  [2]冯先铭《中国陶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2第386-387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03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