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幼儿的分享行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孙欢欢

  案例1:分蛋挞
  刘老师带着小班的小朋友做蛋挞。刘老师问小朋友:“我们今天有25个小朋友,可是盘子里只能放进去24个蛋挞,少了1个蛋挞怎么办?”
  小朋友们有的说:“请出去1个小朋友。“有的说:“从天花板上掉下来1个。”有的说:“掰开1个。”……
  这时刘老师说:“我刚刚听到有的小朋友说掰开1个两个人吃,那谁愿意把自己的蛋挞分给别人一半呢?”
  小朋友们议论纷纷,似乎都不愿意。
  刘老师又说:“小朋友们想想看,要是别的小朋友都在吃蛋挞,你手里没有,只能看着别人吃,你心里难过不难过?”
  过了一会儿,才有个小女孩小声地对刘老师说:“我愿意先吃半个。”
  刘老师笑着对其他的小朋友说:“琪琪愿意先吃半个,还有谁想和她一起吃啊?”另外一个小女孩也举起了手。
  案例2:圣诞礼物
  中班的美术课上,老师请小朋友们把自己收到的圣诞礼物画出来。一个小女孩在纸上画了圣诞帽、糖果、故事书……可是她旁边的小男孩只是在纸上重复画着线条。
  “老师让画礼物呢,你怎么不画?”小女孩问。
  小男孩回答:“我没有收到礼物。”
  小女孩说:“你没有收到礼物,多可怜。我收到的礼物多,明天我把我的礼物带给你一些好不好?”
  “可以吗?”小男孩问道。
  小女孩点点头说:“当然了。”
  一、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因素
  案例1和案例2都是幼儿分享方面的故事。幼儿在分享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交流,不仅能解决交往中所遇到的问题,还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技能。另外,分享行为可以让幼儿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学会与人合作。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分享行为有利于其人格的健全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现在独生子女较多,他们往往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与人分享。那么,影响幼儿分享行为发生的因素有哪些呢?
  1.幼儿认知和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对分享认识存在局限性
  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幼儿愿不愿意做出分享行为,当我们用成人的视角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们通常都回答“不知道”。即便有时候孩子能够说出一些具体原因,他们的回答所反映出的内容也不是他们自己的认识,而主要是受老师和家长评判“好孩子”标准的影响。
  这种认识上的不足,与幼儿自身认知和心理水平发展的特点有关。在案例1中,由于小班孩子认知水平有限,当知道自己有可能要先少吃半个蛋挞的时候,没有小朋友愿意。最后在刘老师的一再引导下,有两个小女孩愿意一起分享蛋挞,并且得到老师的表扬。从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幼儿大多分享意识淡薄,而且很多分享行为是带有功利性的:分享食物会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赞许,分享玩具能获得小朋友的好感以及老师的称赞……
  虽然幼儿整体分享水平不高,但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其中,4岁是幼儿心理理论的成熟期,也是幼儿分享行为发生转折的时期,分享行为会明显增多。幼儿在此阶段能够对他人的情绪、心理状态进行正确的推测和理解,产生分享意识,真正做出分享行为。如案例2中的小女孩,她不仅能同情伙伴,还愿意主动拿出自己的礼物送给伙伴。
  2.教师的暗示会影响孩子的分享行为
  在我国,幼儿教师对幼儿具有较高的控制性,教师的态度和言行都会直接影响幼儿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在幼儿分享意识薄弱的阶段,老师的言语与行为暗示能够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产生。如果教师通过言行表达出希望孩子分享的意愿,并表扬他们的分享行为,那么孩子为了得到表扬,通常会做出令老师满意的行为。在案例1中,由于老师的引导,最终有两个小女孩做出了分享的决定。
  3.榜样的作用可以激励孩子产生分享行为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幼儿老师要有意识地树立让其他幼儿学习的好榜样。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有助于让孩子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也可激励其他的幼儿模仿和学习。比如在案例1中,当老师对第一个小女孩微笑,就是对她分享行为的肯定与赞许,这也带动了另外一个小女孩。
  二、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途径
  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与接受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1.创设丰富多样的教育情境,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
  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缺少与他人分享的实践机会,分享意识也相对薄弱。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给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老师可以给孩子讲关于分享的故事,让孩子认识到分享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用实践活动让孩子学会分享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意义,老师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创造分享的机会。如老师可适当调整玩具投放的数量和种类,观察孩子是否有自发的分享行为,从而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讨论:玩具太少怎么办?我想玩别人的玩具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孩子知道玩具少了大家可以轮流玩。现在很多幼儿园提倡孩子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幼儿园与他人分享,让小朋友到幼儿园过生日并让小伙伴们分享生日蛋糕等,都是促进孩子学会分享的好做法。
  2.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进行强化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旦幼儿出现了分享行为,成人就要适时加以强化引导。比如在案例1中,刘老师不仅表扬了两个小女孩,并且让其他小朋友向她们学习,让孩子及时获得正向的反馈信息,那么以后很可能会继续这样做。如果幼儿的分享行为未受到奖励和表扬,孩子已有的分享热情就可能消退。因此,老师应该更多地运用表情、语言等方式来肯定孩子的分享行为,从而激发孩子的内在分享动机。
  3.通过家园合作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
  在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与行为的过程中,家长和幼儿教师一定要加强合作。
  幼儿教师要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如幼儿园进行的分享动画光盘、分享玩具活动中,就有家长担心光盘损坏,不让孩子把光盘带到幼儿园;有些家长教育孩子要保护好自己的玩具,自己的东西不能给别人等。幼儿园可以借助家长会、网络等手段,让家长对幼儿的分享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纠正家长的陈旧观念。
  幼儿教师还应向家长普及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让家长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教育。比如家里买了好吃的食物,要求孩子和家人一起分享,家人这时一定要真的接受食物,避免孩子错误地认为分享并不需要实际付出。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邀请小朋友到家里来,让孩子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小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家长要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也要及时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这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分享意识。
  (作者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编 东方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1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