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见证艰辛蜕变 缔造崭新品牌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唐忠民

  成功跨入首批改革试点省市
  2003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吉林省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调查情况的函》指出:到2002年末,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251亿,各项贷款158亿,历年亏损挂账60.2亿元,资不抵债社占比95.3%,资不抵债额88.8亿元,亏损面53.4%,不良贷款率42.9%,资本充足率-52.85%,存在严重的风险隐患。这份致函引起了时任吉林省省长洪虎的关注,并批示:“请金融办提出防范和化解农信社金融风险的办法。”
  同年3月,经过考察学习,吉林省联社形成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请示》,并上报国务院获得批示。8月18日,国务院召开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会议,确定吉林等8个省(市)为首批试点。
  2004年5月20日,吉林省政府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暨吉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大会胜利召开。自此,一场波澜壮阔的改革开始了。
  十年艰辛结下改革硕果
  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和拼搏,吉林农信社取得了值得骄傲的经营业绩。
  截至2013年5月末,吉林农信系统辖9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农村合作银行、40家县联社,营业网点1620个,助农金融服务点5600个,员工2.2万人;总资产3195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的15%,是2003年的7.7倍;贷款余额1276亿元,占全省商业银行的17%,是2003年的6.6倍;各项存款1941亿元,占全省商业银行的15%,是2003年的6.8倍;涉农贷款余额743亿元,占全省商业银行的38%,是2003年的8.9倍;2012年实现拨备前利润50.7亿元,较2003年的亏损12.6亿元增加63.3亿元,年度纳税13.6亿元,较2003年的0.1亿元增加13.5亿元;十年来直接或间接吸纳就业近3.7万人。
  回顾吉林农信十年来的改革发展之路,可谓充满了艰辛与荣耀。
  服务创新铸“三农”金融品牌
  加强金融产品研发,丰富产品体系。吉林农信在全国率先研发了“直补保”和“土地收益保证贷款”,开创了农户获得信贷资金的新途径,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农贷通”涉农信贷系列18个子产品、“好贷通”小微企业贷款系列18个子产品、“汇捷利”19个本外币结算产品的研发使用,全面提升了金融服务功能。
  以科技建设为支撑,拓展服务渠道。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成功上线运行,在全省城乡搭建了以营业网点、自助机具、电子渠道相互促进提升,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实现了分层次立体多维服务。
  加大投放力度,履行地方金融使命。全力支持全省“三农”和民营经济发展,用占全省14%的信贷资金投放了90%以上的涉农和民营经济贷款,每年涉农贷款投放额和余额均占全省商业银行涉农贷款总量的90%以上。
  实施战略合作,营造良好环境。吉林省联社先后与省发改委、工信厅等单位和部门以及9个市州政府、全省90%以上的县(市、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优惠政策、帮助清收、加快产权改革步伐等方面赢得支持。省联社组织县级行社与政府金融办互派人员挂职学习,提升与地方政府的融合度。
  创新完善“六大金融”。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提出“完善普惠金融、县域特色金融和农业现代化金融;创新城镇化金融、全民创业金融和生态金融”的战略思路,重点支持农户、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等微观客户群,重点支持进城农民就业及小城镇建设,推动县域经济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区域化。
  通过实施“富帮穷”战略,推进股份制、市场化的产权改革,吉林农信正在逐步成为资本充足、运营规范、内控严密、效益良好、具有系统完整性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银行。
  直面问题寻未来发展良方
  尽管吉林农信经过十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成果,但在体制机制、增强功能、应对竞争等方面还存在“四难”:化解历史包袱难、整体推进产权改革难、应对市场竞争难、省联社的履职定位难。
  我们应加大探索,努力找到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之路。
  首先,全面加快县级农村银行组建。坚持股份制方向,保持县级法人基本稳定,充分利用政府专项改革扶持资金,推行“富帮穷”改革模式,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县级机构为主体全面实现股份制改革,争取到2015年,实现“社社变商行”的目标,全面建立现代银行产权制度。
  其次,有效推进县级行社总部转型。在全面完成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指导县级行社完善一级法人的经营管理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把县级行社打造成营销中心、创利中心、集中作业中心和风控管理中心。
  最后,通过实行科学的股权联结,构建起省级联社与基层法人社之间的新型关系,从根本上增强农村信用社的内生发展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372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