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元青花瓷器收藏国宝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收藏界近十年来一直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都称之为“国宝帮”。2006年夏天,经朋友介绍,认识了这个已经存在四年多并迅速发展壮大的群体。几年来,经过深度接触,见识了其中的江湖纷争和所作所为。
  “国宝帮”并不是指那些购买了“类似国宝”的人。普通民众购买几件仿造的“国宝”,摆在家里陈设欣赏或作为礼品送人,他们只是消费者,与国宝帮无关。只有进入收藏界,收藏仿造国宝重器,以收藏家自居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国宝帮。这个群体的出现和国内收藏热的兴起息息相关。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为了创汇,仿制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器,不料深受日本、我国台湾和香港等地客商的欢迎。后来,景德镇国营瓷厂开始尝试仿古瓷器业务,为国家赚了不少外汇。80年代中期,景德镇国营瓷厂承包改革,一些胆子大并精通制瓷技术的人另立门户,为港台地区和日本客商仿制古瓷。转眼进入90年代,景德镇的元、明、清仿古瓷器开始进入国外的古董店和古玩市场。大量涌向世界各地的仿古瓷,尤其一直被西方社会看重的元代青花瓷器,让许多国外华侨加入收藏阵营。收藏元青花瓷器的国宝帮始作俑者,就诞生于其中。
  1980年代末,澳籍华人宁志超称其母亲在报纸上看到英国人霍布逊发现的元青花云龙象耳瓶的照片,说自家也藏有两只青花瓶,既然是国宝,能不能捐赠给故宫?于是,宁志超带着“元青花象耳瓶”回国,要捐给故宫博物院。然而故宫专家鉴定其为新仿品,于是宁志超遂发起一个有51名专家学者支持真品的签名活动,其中不乏文物鉴定方面的泰斗和权威人物,如:原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史树青、原国家博物馆研究员、著名陶瓷鉴定家李知宴、原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孙学海、原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李辉柄等人。
  由于故宫对此捐赠品把关非常严格,最终未能满足宁志超捐献“元青花象耳瓶”的愿望。宁志超不甘心满腔热血受冷遇,为给自己收藏的元青花瓷瓶验明正身,开始了漫长的科技鉴宝之旅。从澳大利亚五龙岗大学地球科学研究所的测年试验,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常量元素胎分析,再到复旦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李政道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核分析室、同步辐射实验室等进行系统测试:“为了检测,象耳瓶的底几乎成了筛子”。从花甲奔波到古稀,宁志超在“正名”的路上锲而不舍走了近20年。
  宁志超的“遭拒风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很多民间收藏爱好者为他遭遇如此“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宁志超也不时在媒体上“痛骂”专家不作为。自此,体制内专家和宁志超代表的“国宝帮”形成公开对抗阵营。在他的呼吁和号召下,“初级国宝帮”正式登上中国收藏历史的舞台。
  元青花瓷器的收藏,是国宝帮群体迅速凝聚起来的重要纽带。元青花瓷器1929年由英国东方陶瓷专家霍布森发现并公布于世,后经美国东方陶瓷研究学者波普分类整理,于1951年和1956年分别出版元青花研究著作,奠定了对其研究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元青花的研究和鉴定都处于劣势。国宝帮们说:“元青花研究和收藏在国内没有谁先谁后,官方和民间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一些对元青花瓷器收藏和研究情有独钟的领军人物出现在收藏界的视野之中。
  2001年,国内多家媒体报道:“中国专家首次前往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考察元青花瓷器。这是国内陶瓷研究专家团首次出访西亚的历史性考察,将对我国研究和收藏元代青花瓷器产生深远的意义。”
  1992年到2000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女士花八年时间争取到了去托普卡比博物馆考察元青花的机会。在文化部协助下,北京市文物局拨专款促成了此次对中国陶瓷史意义深远的考察。活动被邀请专家本都是文博界研究文物的专家和学者,由于其中一个专家临时有事,上海社科院研究马列和社会美学的学者许明,有幸一同前往。
  考察归国,许明对元青花瓷器产生浓厚兴趣,在《收藏》杂志上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城热烈反响。之后许明发表文章对自己收藏和鉴定“元青花瓷器”很自信,他说:“我一次是在土耳其博物馆,43件;一次是在南方山区的一个民间收藏家中,他有半个世纪的收藏史,拥有宋元明瓷器数百件,其中元瓷器几十件。两次集中的上手,超过100件。这100多件元代瓷器,都有基本相似的器型特点、绘画风格、制作工艺,而且有不少是重复品。也就是说,当出现重复的时候,事物的边界也来临了。这种感觉给了我信心,我知道这大概就是元代瓷器的概貌,至少它不会相差太远了。我与不少藏友的交流中,印证了我的感觉。他们从其它渠道获得的经验,跟我是一样的。我们素不相识,都认识了共同的东西。这些朋友包括景鸿堂的张春生,台州的极品王,上海的俞天,温州的博古斋,深圳的王非忒,以及武汉、厦门、内蒙、河北、青岛的朋友,以及北京古玩城的老罗,还有陶瓷专家孙学海先生、孙先生周围的一批弟子、朋友,还有同去土耳其的费伯良先生等。这么多人的经验集中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收藏实践,使我,我们有信心说,对元青花的鉴定,已经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了。”
  2003年,《艺术市场》第9期刊发《元青花瓷器的市场调查》一文,引发《中国文物报》等多家媒体讨论。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读此文后,对元青花产生浓厚兴趣,当然主要是看中其市场价值。因为当时还是冷门收藏;加上有专家说我国元青花研究还是空白,又有古玩商说元青花价格较低,外流严重等,让收藏爱好者嗅到了元青花巨大的投资机会。这篇文章发表前一年,民间爱好元青花的藏友陆续聚集雅昌网明清瓷论坛。泰国华侨高培芝在江阴组织“雅昌网友会”之后,原来分散在地下的赝品收藏者在论坛上有了说话的地方,形成真假两个讨论阵营,论坛网友常因为真假而互相攻击,阵营泾渭分明。
  2004年,雅昌网有网友对山东张春生、台州极品王、温州博古斋、深圳王非忒、内蒙古熬斯尔、许明等人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和收藏理念大部予以否定,从而引发激烈论争。雅昌网为保证论坛正常交流,开设探索版,让发布赝品而不接受评论的网友,到探索版去交流,北京网民“无名小卒”担任版主,此版块成为最早国宝帮大本营,“国宝帮”称谓也在此处诞生。   同年,山东景鸿堂艺术网成立,号称“聚集民间元青花爱好者,共同研究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张春生在2004年第10期《收藏》发表《对元至正型青花云龙象耳瓶的认识》一文,使很多关注和痴迷元青花瓷器收藏研究的民间人士,纷纷汇集到景鸿堂网和张春生周围。
  随后,雅昌艺术网受排挤的部分元青花爱好者也陆续加入景鸿堂。这里的网民将“收藏瓷器先从瓷片标本学起”、“民间发现元青花整器的概率很小”等观点全部打入另册;体制内专家只要认可他们的收藏理念,就是“权威”,反之则是“瞎眼”、“无知”。聚集在景鸿堂的民间元青花活跃人士,只要有收藏且发表过元青花研究文章,敢于挑战“保守专家”、亲眼见过国外元青花,一定受拥戴。这使得许明、宁志超、王非忒、熬斯尔等人颇受支持。尤其是许明,迅速脱颖而出,风头一时无两。
  2004年11月,由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报、山东景鸿堂艺术品有限公司、《收藏》杂志社邀请,数十位国内文物鉴定专家及数百位收藏者汇聚济南,举行“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为此在全国征集了一批元青花实物,其中有60余件元青花、釉里红、五彩、蓝釉白花精品大器,蔚为壮观。刘凤君在《会后要述》中说:大会期间展示的元青花器,经与会专家认真反复鉴定研究,认为大多数是元代典型器和精品,其中25件元代瓷器经收藏者本人申请,李知宴、孙学海等专家给予鉴定并出具鉴定证书。然而,景德镇陶瓷专家罗学正教授发表文章指出,所展出藏品为景德镇新烧仿品。萱草园主人也发表文章,认为这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研讨会,不仅大规模地展示赝品,还被“权威专家”认可并开具真品证书。
  不过一年,济南景鸿堂在青岛艺术品拍卖会举行元青花瓷拍卖,起拍价从几百元至几万元不等,有的甚至无底价。拍卖结束,景鸿堂在其网站和雅昌网宣布:本场拍卖会无底价部分成交率已达90%多,精品有底价部分成交率已达35%。雅昌网网友评论:“我绝对相信老张懂瓷,那为什么一个懂瓷的老总和若干专家让这么多新瓷上拍呢?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其实早在预展期间,就有网友在景鸿堂网站论坛上发贴:“看了贵公司即将举行的夏季拍卖会的网上预展,别的不懂,就瓷器部分看,基本是仿品大全,而且是低仿。这样的拍品太影响公司的形象和声誉了,也太影响山东和青岛的声誉了,简直比河南还过!”雅昌网友小瓷山房评论这次拍卖:“如果那些类似国宝的东西都以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几万元的价格成交,那确实值得恭喜,证明这类货品也有市场了。如果成交价都以十万或百万元的价格成交,那就悲哀了,只能证明洗钱的规模加大了,也会给真正的收藏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小瓷山房当时的担心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现实。
  2005年,镇江藏家向家林向镇江市博物馆捐赠4件定窑瓷器。由于南京博物院某专家鉴定认为,捐赠的定窑瓷器为仿制品,向家林到北京请国家博物馆检测中心测试,其结论全为宋代真品。时隔不久,《南京日报》对此事作连续报道,央视也作了报导。
  向家林拥有几十件国宝的消息,引起各界争论。人们普遍的疑问是:这些瓷器到底是宋代的定窑瓷器,还是现代的仿制品?央视记者走访了定窑专家陈文增、景德镇仿古大师黄云鹏以及南京大学、扬州博物馆的专家,同时对文物市场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向家林所收藏全部为新仿赝品。
  向家林属于国宝帮个体,但他有几个非常忠实的支持者,其中网名为“金陵老张国宝帮”,在各个网站上传向家林的藏品,不懈余力为其辩解“正名”。还好,向家林打完官司后基本退出了大众视野。
  同年10月,“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山东泰安召开。这次研讨会和第一次一样,展示的元青花基本都是赝品,专家和学者们只是提出理论性的研讨内容,并没有对如何鉴赏元青花瓷器提出指导性意见。
  2006年11月29日,“第三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来自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和欧美的200多位古玩、书画、工艺品、古典家具的收藏者参加展会。会上,以大量赝品为基础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文物鉴定标准”无疑是个笑话。因为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和机构正规收藏的瓷器,都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这是因为包括元青花在内的瓷器的胎料加工、器形、工艺、绘画、青料、发色等,都受到烧制时间、气候、窑炉、温度、气氛还原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各不相同,综合性鉴定包含许多复杂的环节,怎么可能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标准呢?
  国宝帮的江湖依然风波不断。2006年8月,许明和景鸿堂张春生等人产生分歧,受中华鉴宝网瓷器论坛邀请,带领支持者加入,成为元青花指导收藏的权威性代表。
  2006年11月,许明主持召开“第一届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一年后,由瓷器版版主li51688与河南开封市政府接洽,决定举办“开封收藏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华鉴宝网藏友藏品展览学术研讨会”,为了增加“论坛”和“研讨会”的分量,许明等人与开封市政府商议,由开封市政府担保、网友赞助经费的形式,派许明到伊朗国家博物馆借馆藏元青花3件,运至开封博物馆和藏友的“元青花”一起展览。由于有伊朗的馆藏元青花“回娘家”,许明成为网站论坛的灵魂人物,随即出版《中国元瓷》一书。然而,除伊朗和土耳其馆藏元代瓷器,书中所录网友送选展览的“元瓷”基本都是不开门的。
  风波迭起在2008至2009这两年间,“中华鉴宝网”论坛总版主georgecheung质疑2009年5月许明组织的上海南汇博物馆展出“汉代”地动仪动机不良(确实是赝品,并拿出仿造证据),彻底与许明阵营翻脸。许明随即带领拥戴他的粉丝和骨干,注册成立“中国收藏家论坛”网站,紧接着策划了“人民大会堂国宝捐献汶川地震拍卖”活动。正当社会热议之时,《南方周末》刊出《汶川献宝闹剧》一文,揭露了主办者捐给汶川的元青花瓷为赝品的事实。最终汶川县政府不得不面对现实:不但拍卖泡汤,还搭进去不少前期费用。
  2010年至2011年,许明先后发起成立“上海元青花研究所”和“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两个民间组织。“上海元青花研究所”网站上,被该组织确定为真品的元青花几乎件件赝品,且造假手段低劣。而“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所作所为也被网友诟病为“荒唐至极!”   丑闻接二连三。2011年,长期支持许明、并成为核心骨干成员的杭州企业主余某,注册“杭州利国文化交流公司”,在许明协助下成立“中国收藏协会科技检测实验室杭州分部”,然后与浙江卫视某频道合作,以每年上缴10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推出“鉴宝”栏目。“鉴宝”专家由许明和余某担任,并聘用公众熟悉的几位文博系统退休专家加盟。几期节目播出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明明是一眼就能识别的假的低级地摊货,总被鉴定成价值连城的国宝精品。谴责之声如潮涌来。上海《东方早报》对该节目前期海选报名、专家鉴定、科技鉴定、节目录制等整个环节进行卧底调查。记者从杭州地摊随便买来几件“藏品”到节目录制现场,整个环节下来,伪鉴定、乱收费等让记者触目惊心。调查文章一经发表,各种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浙江卫视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停播“鉴宝”节目。余某起诉记者,经过两次公开审理,以余某败诉收场。
  历年来的策划早已成为收藏界的“丑闻”,那些始作俑者又从其中牟取了多少不义之财?据调查,由许明策划组织的“迎世博·民间藏品展示会”活动,以“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专家组联合鉴定的名义,一次性开据鉴定疑似藏品证书近300份,每份证书优惠价600元(要想展出必须出具两项鉴定证书),加上所谓科技检测费、三四百人的报名入场费和专家们的签名售书费等,真是所得不菲。旁观者自然也看清了这些闹剧背后的真正目的。
  收藏首先是对古代艺术品感兴趣,对古代文物和古代艺术品所承载的文化、历史、艺术、工艺技术有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实物和相关历史记载来进行求证和论证,从而还原过去的历史面貌。收藏和保护古代实物,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价值。因而,对于收藏品来说,必须是到代的真品才有价值。
  很多“国宝帮”藏友拿着一眼假的藏品,不听别人意见,甚至对别人的质疑恶语相向,这本身就违背了务实求真的传统收藏文化理念。这种不遵守藏道,也不遵守商道,肆意践踏古代文物艺术品尊严的行为,说轻点是不懂规矩,说重点是一种无知的文化流氓行为。
  国宝帮思维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收藏界的公害。他们破坏了古玩收藏的基本理念和道德体系,破坏了收藏领域基本遵从“首当真”的行业信条铁律。收藏不是“大跃进”,更不需要拉帮结派。收藏是一种严谨的学问求证和文化修行。而如今,收藏界面临的问题之严重,真有点让人情何以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5071174.htm